余秋雨《山居筆記》(僅代表個人看法,不喜勿噴)

《山居筆記》是余秋雨的第二部散文集,寫於《文化苦旅》之後,《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借我一生》等之前。該書寫作始於一九九二年,成於一九九四年,1995年8月在台灣出版。後因全國各省市的書市上出現了大批盜版本,作者迫於無奈,於1998年9月交由文匯出版社出版了大陸版的《山居筆記》。主要寫余秋雨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

余秋雨《山居筆記》推薦理由

文明和邪惡不可混淆,歷史和法律不容侮弄。本書堪稱散文藝術中登峰造極之作。繼《文化苦旅》後,余秋雨再展風華,將歷史、地理、文化、美術完美融合,造就了這部曠世鉅作。

《山居筆記》是余秋雨繼《文化苦旅》之後又一經典散文集,也是一本集歷史,文化,地理,和美術為一體的書。全書共十一篇散文,從《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到《歷史的暗角》結束。如果說《文化苦旅》是作者用直接感悟的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一階段記述,那《山居筆記》就是第二階段記述:他親身尋找一個個文化遺址和現場,把自身感到的震撼,驚訝,甚至悲痛和感動用極自然的文字表述出來,讓讀者可以感同身受。 整本書我看過兩遍,但也是幾年前的事了;初次讀余先生的文字可以說有些懵懂,理解得也比較膚淺;但再次讀的時候,會有不同的體會。他那樸實而又不失華麗的詞藻,生動精妙的比喻和緊湊的文章布局,讓讀者很快可以跟隨他進入那個有些沉痛的年代。

那一座繁華都城的消失,擁有一千多年歷史的龐貝古城的湮沒,甚至吳哥窟的隕落,至今都是一個個巨大的懸念和謎團;然而時間過濾了一切,我們再也無法找到答案了…

余秋雨《山居筆記》內容簡介

山居筆記:余秋雨京東¥ 19.30去購買?

《山居筆記》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間,全身心地用兩年多的時間創作成的,共十一篇文章。寫作期間,作者辭去了學院的職務,不再上班;同時寫作又與考察聯在一起,很多寫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在作者的總體計划上,這本《山居筆記》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第一階段的記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書中,他背負著生命的困惑,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迹和文化現場,然後把自己的驚訝和感動告訴讀者。但是等到走完寫完,發覺還有不少超越具體遺迹的整體性難題需要繼續探訪。作者將這些問題歸為:對於政治功業和文化情結的互相覬覦和生死與共;對於文化靈魂的流放、毀滅和復甦;對於商業文明與中華文化的狹路相逢和擦肩而過;對於千年科舉留給社會歷史的功績和留給群體人格的禍害;對於稀有人格在中華文化中斷絕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對於君子和小人這條重要界線的無處不在和難於劃分。

余秋雨《山居筆記》作者簡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橋頭鎮(今屬慈溪市),國際著名文化史學者、文學家、散文家、作家、中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秋雨書院院長、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上海劇協副主席、青歌賽評委。2006年第一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首富,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大陸最暢銷書籍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灣、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響。海內外讀者高度評價他集「深度研究、親歷考察、有效傳播」於一身,以整整二十年的不懈努力,為守護和解讀中華文化作出了先於他人的傑出貢獻 。

余秋雨《山居筆記》書名來由

余秋雨先生曾在《山居筆記》自序中解釋過「山居」的來由:

「海內外研究成果積累得比較完整的是香港,於是我總是利用前去講學的機會在那裡貪婪補課。記得前不久一位曾經多次撰文批評《山居筆記》』硬傷『的先生直接給我來信,說又發現我的一處論述在國內某大學編印的資料上找不到根據,我回信感謝他來信探討之誠,並說明那項資料早已被海外學術界嚴密論證,詳細資料存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庫房,答應下次去時複印一份送給他。香港中文大學在山上,我當時為了鑽研資料棲居一處設備簡單的集體宿舍叫曙光樓,因此有了』山居『的說法。」

余秋雨《山居筆記》寫作背景

《山居筆記》一書的寫作,始於一九九二年,成於一九九四年,歷時兩年有餘。為了寫作此書,我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不再上班,因此這兩年多的時間十分純粹,幾乎是全身心地投入。投入那麼多時間才寫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我的寫作是與考察聯在一起的,很多寫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來。記得有一次為了核對海南島某古迹一副對聯上的兩個字,幾度函詢都得不到準確回答,只得再去了次。這種做法如果以經濟得失來核算簡直荒誕不經,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謂「得失寸心知」。


《大學》,任何時間都可以翻閱一下。

作為一個中國人,有些文化基因已刻在骨髓之中,在翻閱《大學》這部經書時,你會發現:哦,原來如此!只要你用心去體會,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或者,加深你的信念:做人做事就該如此!


一本好書,也許會影響一個人一生。

一個人史,就是他心靈成長史。

我推薦《明朝那些事兒》。

人這一生,會遇到很多事,有時候會被誤解,會被冤枉,甚至不能善始善終。比如袁崇煥就是如此,一片紅心卻換來一個凌遲,但無論如何,做到兩個字:堅持。無論得意,失意,起或是落,始終堅持,如果不是堅持,史書中也沒有這樣的濃墨重彩。也許我們的一生也是這樣,好心沒好報,又或普普通通碌碌無為,但是無論如何,爭取不虛度人生,做一個對社會和國家有用的人。如此,無憾!


如果要推薦可以讀一輩子的書,我一定會推薦《道德經》。

每個階段讀過的書對讀者產生的影響也是取決於當時自己的經歷和狀態。

鑒於此刻我剛讀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這是一本管理學的經典著作,但我認為除此之外,它的第二章掌握自己的時間,對我們了解自己很有幫助,推薦給題主。

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二章節掌握自己的時間裡,德魯克先生幫我們解答了關於時間的3個問題:

1、為什麼要掌握時間

2、如何才能掌握時間

3、如何利用這些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時間?

具體解答的內容我不做贅述,這裡分享我的收穫。

時間管理是成功者的必備技能,這已經成為公認的事實,從富蘭克林的24小時行動計劃表到巴菲特的5小時規則,和現在市面上各類時間管理課程、table calendar手冊,這些都在提醒我們時間管理的重要性。

實際上,我有做每日計劃的習慣,無論是工作計劃還是個人成長計劃每天都會認真執行,雖然在to do list上全部打了勾,但總覺得少了什麼。讀完這一章,我找到了原因:

1、我會對日計劃執行進行復盤,但沒有針對計劃內每個任務實際執行耗費的時間進行復盤;沒有這一步,就永遠不知道自己在執行時浪費了多少時間

2、只關注「是否完成」,沒有關注結果「是否高效、有效」,沒有區分碎片化和系統時間,囫圇吞棗式的抓住時間就去做。

通過閱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二章,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時間表,並制訂了2份清單:

1、日常生活工作中,屬於我的碎片化時間集中時間清單

2、2021年需要在碎片化時間內完成的任務清單需要在集中時間完成的任務清單

希望2021年能夠更好的「認識我的時間」,讓自己與時間賽跑時能更有方向。


《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這本書不僅可以讓你找到焦慮的根源,還為你提供了認知焦慮的武器,願你此生不再受焦慮的困擾。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