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因為自身看的書比較雜,沒有系統的理論框架,常感覺到困惑。希望得到負責任的回答,非常感謝!


建議你看看這本書《弗洛伊德及其後繼者們》,有比較系統地介紹精神分析的發展。


說幾點主要的吧,第一個弗洛伊德有泛性論的趨向,什麼都跟性有關,現在的精神分析不再把性擺到那個高度了。還有一個就是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或者各種問題幾乎都只於童年各種遭遇等等有關,現在的也更看重全程的發展和影響。

精神分析自弗洛伊德以後分出了很多派系,除了共同點,每個派系還都有點自己的理論和名詞,如果把他們的書混在一起看,就會非常困惑和雜亂的。說起來大家都是精神分析,怎麼你說的跟我說的不一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論,而且這些理論並不相互包容,而是各立山頭,抓住了這一點,應該就沒有那麼迷茫了。

當然,想要釐清楚,最好的辦法就是循線閱讀,從來龍到去脈。


如果把弗洛伊德時代精神分析比作綠皮火車,現代精神分析便是動車組。

弗洛伊德時代的精神分析只能治療神經症,無法對人格障礙和精神病開展工作,現代精神分析除了神經症還可以對人格障礙和精神病人開展工作,特別是客體關係取向的。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本我、自我、超我理論

所謂本我,指的是最原始的我,是天然、自然之我,是生而有我之我。所謂自我,指的是"自己"這個意識的覺醒,是人類特有的自我探尋的開始。所謂超我,指的是泛道德、倫理角度的"我"。

弗洛伊德認為完整的人格結構由3大部分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謂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處於潛意識之中。本我是一個混飩的世界,它容納一團雜亂無章、很不穩定的、本能性的被壓抑的慾望,隱匿著各種為現代人類社會倫理道德和法律規範所不容的、未開發的本能衝動。本我遵循「快樂原則」,它完全不懂什麼是價值,什麼是善惡和什麼是道德,只知道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價。

自我是面對現實的我,它是通過後天的學習和環境的接觸發展起來的,是意識結構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環境的調節者,它奉行現實原則,它既要滿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違反社會規範、道德準則和法律的行為。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從自我中分化和發展起來的,它是人在兒童時代對父母道德行為的認同,對社會典範的效仿,是接受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社會理想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構成,是人格結構中專管道德的司法部門,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類生活較高尚行動的動力,它遵循理想原則,它通過自我典範(即良心和自我理想)確定道德行為的標準,通過良心懲罰違反道德標準的行為,使人產生內疚感。

弗洛伊德認為,本我、自我和超我3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繫。本我不顧現實,只要求滿足慾望,尋求快樂;超我按照道德準則對人的慾望和行為多加限制,而自我則活動於本我和超我之間,它以現實條件實行本我的慾望,又要服從超我的強制規則,它不僅必須尋找滿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還必須考慮到所尋找的事物不能違反超我的價值觀。因此,在人格的3方面中,自我扮演著難當的角色,一方面設法滿足本我對快樂的追求;另一方面必須使行為符合超我的要求。所以,自我的力量必須強大能夠協調它們之間的衝突和矛盾,否則,人格結構就處於失衡狀態,導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弗洛伊德思想發展的早期,他把地形學的概念和方法運用於心理學,將人的心理活動及其構造劃分為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3個部分,廣義的潛意識可以涵括前意識,並注重描述心理的不同深度層次和研究潛意識活動的規律。在他看來,人的心理猶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識,隱沒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則是潛意識,潛意識是意識的基礎,不僅個人的行為動機,而且整個人類的活動和文明的發展,都可以在潛意識中找到根源。在弗洛伊德思想發展的後期,通過與不同學派和觀點之間的長期論爭,他已經不再滿足於早期運用心理地形學的觀點去描述心理活動的不同層次或不同水平之間的聯繫;逐步修正和發展自己的學說,側重於心理活動的動力系統和建立一種新的人格結構模式。

弗洛伊德認為,完整的人格結構由3大系統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對一個心智健全的人而言,這3大系統是和諧統一的整體,它們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夠卓有成效地展開與外界環境的各種交往,以滿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慾望,實現人的崇高理想與目的。反之,如果人格的3大系統難以協調、相互衝突,人就會處於失常狀態,內外交困,活動效率也隨之降低,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和發展。

本我位於人格結構的最底層,靠遺傳獲得,是人體結構中內在的東西,並有一種精神表達的本能。本我通過衝動性行為和形成意象得以表現,它追求快樂原則。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間的精神領域就是自我,它是在本我的基礎上分化發展起來的,是在幼兒時期通過父母的訓練和與外界打交道的過程中形成的,是人格結構中的「行政管理機構 」,是現實化了的本我,即一方面,它接受本我趨樂避苦的的要求,力圖實現本我的意圖,另一方面,它必須正視外部現實世界的條件,區分主觀心理世界與客觀現實世界,從而能動地支配人在現實世界的活動。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從自我中分化和發展起來的,是人格結構中專管道德的司法部門,它是以「自我理想」和 「良心」為尺度,它追求理想原則。

本我、自我和超我有重要區別而又緊密聯繫。從區別看,本我代表遺傳因素,是一種遺傳給人的生物本能;自我主要是由個人經驗和社會環境所決定,也就是偶然的、同時代的事件所決定的;超我則代表外部世界的理想,本質上是從他人身上和社會中繼承下來的,是父母及父母的替代的影響。從聯繫上看,自我和超我是在本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衍生物,同時,自我是人格結構的中樞系統,是人們行為和動機的控制器和調節器,它不停地周旋於本我、現實環境和超我3者之間,平衡和協調它們的關係,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挑戰,最大限度地避免自我的焦慮和解體。超我是從自我中分化出來的,它是社會文化傳統的衛道士和道德規範的仲裁者,把自己的好惡強加給自我。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不是一種靜態的能量系統,而是一種動態的能量系統,它一旦形成,便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與發展之中。人格的形成和發展的根本動力來自心理能量,心理能量來自本能,即人的慾望與衝動。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儲藏庫。它通過反射活動和願望滿足來釋放能量。在本我釋放能量的過程中會遇到自我和超我的阻力,如果本能衝破阻力,自我的理性活動過程便遭受破壞,如果衝破受挫,本我的能量就轉化為自我和超我活動的原動力。

弗洛伊德認為,無論是個體的成長發育,還是整個人類認識的發展,都是自我逐漸征服本我、打破本我「自戀」狀態的過程。正是由於自我對心理能量的充分而有效的約束和控制,形成新的對象性發泄作用,使人們能夠將滿足本能之外的能量用來發展人的心理過程,使能量從本我的非理性心理過程轉化為理性心理過程。超我的自我理想和良心具有獎勵和獎勵機制,它把能量投入到對理想的能量發泄作用上。

概括地說,心理能量通過求同機制由本我進入自我、再進入超我,心理能量同樣遵循能量守恆與轉換定律,它在人格中的不同分布狀態決定著一個人行為活動的本質。

本我只有能量發泄作用,而自我和超我同時具有能量發泄作用和反能量發泄作用。能量發泄作用的與反能量發泄作用之間的矛盾,使人內心產生焦慮。焦慮是一種痛苦的情緒體驗,它起到一種類似警告信號的作用。弗洛伊德認為,焦慮可以分為3類:現實性焦慮、神經性焦慮和道德性焦慮,它們分別是自我對環境、本我和超我的一種恐懼。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的變化發展是人們努力緩解和消除挫折、衝突、痛苦和焦慮等心理過程中,通過一些順應和克服心理障礙的方法使人格的作用保持連續性與規律性,並最終形成個人的獨特人格。這些方法主要是:

1、求同作用;

2、移置作用;

3、升華作用。

求同是指一個人把某個外界事物的特點,特別是其他某個人的特點,納入到自己的人格系統中。弗洛伊德認為存在4種求同類型:

1、自戀性求同作用;

2、目標定向性求同作用;

3、對象喪失性求同作用;

4、強制性求同作用。

移置是指心理能量從一個對象改道注入另一個對象的過程。

如果替代對象是社會文化領域的較高目標,這種移置作用就被稱為升華作用。弗洛伊德認為,本能的升華是人類文明的重要來源。

除了上述肯定現實的方法來消除心理緊張外,人們還可以採用否認現實的方法來減輕人的焦慮,這就是自我的防禦機制,它包括壓抑機制、投射機制和反向機制等。

相關鏈接百度百科-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


說老實話,我對精神分析學派沒有多少了解。90年代我買過一些弗洛伊德榮格的書,後來又買過弗洛姆羅洛梅等人的著述,但讀過的少,幾次搬家後,書是幾乎不剩一本了。

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分析學派還是後現代的精神分析學派,實際上只適宜於做文學評論,對於心理治療效果甚微。

我的感覺是,到羅洛梅手上,心理分析就日漸式微了,他試圖把形而上的東西形而下化,弄成一種技術手段好去誆騙病患的錢財。呵呵,我可是大不敬了。

不曉得你博覽群籍有何目的。如果是想向心理哲學或者認知科學或者道德知識論方向發展,那就讀弗洛伊德和榮格等早期作家的作品,如果是想朝心理治療師方向發展,我倒是建議你關注一下神經內分泌方面的發展,比方,拿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和神經肽催產素的功能調節作用相結合,你會獲得一點啟示。美日的心理學家都在朝神經生物學領域探究,也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物質先於精神理論的實證。


直接看 西方心理學的歷史及體系


弗洛伊德時代

性!性壓抑!Fuck!*#$#`***

咦~老色棍。

沒眼看

現在

愛與自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