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讀下去,是會有收穫的。

以下是個人整理的讀書筆記。

摘抄

1.生命本來就是悲傷而嚴肅的。我們來到這個美好的世界裡,彼此相逢,彼此問候,並結伴同遊一段短暫的時間。然後我們就失去了對方,並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們突然莫名其妙地來到世上一般。

2.你太習慣這個世界了,才會對任何事情都不感到驚奇。

3.在整部哲學史中,哲學家們一直想要探索人的本性。但薩特相信,人並沒有一種不變的「本性」。因此,追求廣泛的生命的「意識」是沒有用的。換句話說,我們是註定要自己創造這種意義。我們就像還沒背好臺詞就被拉上舞臺的演員,沒有劇本,也沒有提詞人低聲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我們必須自己決定該怎麼活。

4.「迷信」,多麼奇怪的一個名詞。如果你信基督教或伊斯蘭教,這就叫「信仰」,但如果你相信占星術或十三號星期五不吉利,就是迷信!誰有權利說別人相信的東西就是「迷信」呢?

5.唯有哲學家才會踏上危險的旅程,邁向語言與存在所能達到的頂峯。

6.她只是一個平凡的人而已,不過,如果她瞭解自己在歷史上的根,她就不至於如此平凡了。同時,她生活在地球上也不會有幾年而已。如果人類的歷史就是她的歷史,那麼她已經有好幾千歲了。

7.生與死正是一枚錢幣的正反兩面,當一面變得更大、更清晰時,另外一面也隨之變得大而清晰。唯有清晰地意識到有一天她終將死去,她纔能夠體會活在世上是多麼美好。如果你沒有意識到人終將死去,就不能體會活著的滋味。

全書思維導圖整理


我現在正在啃這本書,無時無刻感受到自己的無知與傲慢,其實初中畢業就接觸這本書了,現在工作6年了,又翻出來看。如果能早點啃了這本書,看問題的角度會不同。也許會是一個不一樣的自己呢,其實初中畢業就已經產生了很多哲學問題,比如,認為人的思維過程就是不停的運算,採用列舉法將所有的可能列舉出來,然後找到答案。然後數學一直沒學好。聽老師講課不如看書,書中的知識是精華的,老師講的效率太低。思考人生的意義幾何,覺得高考也沒啥意義。 一直努力的壓抑自己,覺得不管自己心裏面怎麼想,只要那樣做了,那麼結果也不會差。天道酬勤嘛。結果是壓抑了自己,就關閉了自己大腦的思考,只是如同行屍走肉般根本不去思考。 當你有了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後,卻一直沒有得到答案,這些問題還是會時時刻刻的影響著你,就像蘇格拉底所言,正確的見解導致正確的行動。

一個章節一個章節的看,反覆的看。沒個章節都做筆記,寫下自己的感悟,你會很有收穫。無非就是看的慢了點,一天倆小時,一個月也能看完了。


看不懂是因為這本書「浪漫主義的反諷」這種寫作手法看不懂嘛?還是因為書中講的哲學觀點看不懂?

簡而言之,這本書的寫作手法是「套娃」,蘇菲在聽艾伯特的哲學課,這是最內層的小娃娃;但這一切是席德的父親寫給席德的生日禮物———一本哲學書,這是中間的娃娃;但是你手裡握著的《蘇菲的世界》又是喬斯坦?賈德的一本書,這是最外層的大娃娃,或許還有一個超大的娃娃,將我們這些讀者籠罩在內,也許我們也是某本「書」中的人,被更高緯度觀察著。這個盜夢空間式的結構可能會讓人感覺亂,但是這本書的內容本身是非常有條理的。

理清這本書的結構,再看看這本書的內容。這本書可以看做西方哲學史的大綱,或者發展歷程。由於書中的老師是給一個小女孩上哲學課(其實也就是艾伯特在給我們讀者上哲學課),所以這本書的語言是十分通俗易懂的,並且有大量的例子形象生動的描述哲學概念,要不《蘇菲的世界》被稱為哲學的啟蒙書呢。

我覺得看不懂書裏講的啥不太可能,畢竟蘇菲這個小女孩都能聽懂,看不懂可能是因為有些名詞看不懂?遇到了百度就成,別矇混過關。或者是看了後面的忘了前面的?看這本書不能囫圇吞棗,因為哲學流派都是有傳承的,需要有一個完整的脈絡,就比如書裏寫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雖然是師徒三人但哲學觀點各不相同,徒弟的哲學觀點來源於師父,但師父提出來的觀點又被學生反駁,其實這就是哲學的發展。所以這本書需要讀個幾遍,或者做做筆記,搞清楚他們之間的「繼承關係」,那麼你就會感覺到這本書其實是一環扣一環的,銜接十分緊密,自然也就能看懂了。


個人覺得讀哲學是平衡自己思維方式的一種方法。如書裏所說,"真正的哲學家永不說『永不』」,自己原本篤信的也許只能算主觀的真理,瞭解其它人、尤其是哲人的思想體系纔有機會從不同的角度看世界看生命。

至於你說讀不下去,我看到過最好的建議就是做筆記,把討論同一類問題的哲學家列表比較。

其實我猜想很多人讀不下去並不是因為《蘇菲》有多晦澀,而是缺失了看這本書的歷史背景,對於一個東方人來說光看哲學家的名字都夠看一陣了,至於傳承流派或觀點對立之類就更不容易搞清,所以讀西方哲學史的同時最好對西方歷史地理進行梳理。

不一定非得看見即所得。

迷茫的事情多了去了。

高等數學也未必看一遍就能明白的吧(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