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較武器裝備:中國軍隊入朝時,也就是輕武器達到了二戰日軍水平,重武器和裝甲部隊卻遠遜於二戰日軍的甲類師團。

二、比較戰鬥意志,日軍下層官兵的戰鬥意志極強,這點幾方都有證明,甚至包括朱可夫在39年的報告。解放軍的戰鬥意志就不說了。所以,此點兩者相近。

三、作為對手的美軍,韓戰之時,美軍的武器裝備明顯更好了,空海軍除了一些F4u和B29之類,業已全面進入噴氣式,陸軍也是m26之類取代了二戰時的M4,而且,大量經驗豐富的軍官及二戰老兵充實美軍的各級指揮層。

顯然韓戰時美軍擁有的裝備、戰術、訓練等對解放軍的優勢都大於二戰時美軍大於日軍的優勢,問題來了,為何日軍會被一邊倒的屠殺而解放軍卻能和美軍打個平手?


網路上對於朝鮮戰爭的論述多半有:志願軍在初期的後勤困難之後,隨著蘇聯武器的換裝以及重火力配備的逐步完善,上甘嶺XX萬炮彈反擊等類似的描述字眼。

這容易造成一種,在後期我軍的火力不足問題已經緩解。我軍已經和美軍在火力上並駕齊驅的誤解。

即使不考慮雙方口徑上的巨大差距,根據炮彈消耗的數據,才能更為全面的了解這一情況。

你知道朝鮮戰爭是一場窮仗,但是你不知道這場窮到了什麼份上。

這是戰役層次上的。在全局比較而言也是如此。

坦克炮彈處有亮點,我記憶裡面1951年之前應該沒有-2。這特么拿什麼打的

實戰都不說1951年前14個月多這,聞者傷心見者落淚的數字。

就算把三年各個炮彈型號都算上。

82迫以上,團野炮以上。90迫到155(日軍中口徑標準,美軍炮兵炮標準(以下都算步兵序列內火炮))

攏共三年打了24萬發迫擊炮彈,榴彈96萬左右,九二加農炮彈4903發。

一個月不到四萬發,硫磺島日軍一個月打的都比這玩意多。

正經答題的分割線

從5月18號發截圖開始到現在有不少位在我評論區發表了意見,以及問我能不能正面回答問題的。

主要是無論抗美援朝還是太平洋戰爭。都是不可能三言兩語總結的情況。

而且正如我貼出來的彈藥消耗表,有些東西的實際情況的複雜程度,遠遠超出什麼誰打了誰啊,誰死幾個人啊,誰優秀誰差這麼點破事。

寫出來之後吧,多半是有人憑藉著自己一點支離破碎的概念問這問那,這幾年我都被問怕了。懶得回,所以乾脆不寫。

不過現在看不寫不行,因為不回答也這樣……

首先第一個問題,題主這問題描述程度有點過於嚴重了。

第一,雙方的戰鬥意志和裝備並不相似,第二,日軍也沒到一邊倒被屠殺的情況。

總結來說抗美援朝中美軍起初完全消滅朝鮮人民軍的軍事目標沒有達成。此後一直徘徊於戰役目標的迷茫中。

日軍是進攻階段其目標根本不切實際,防禦階段的計劃完全因為聯合艦隊,軍令部,參謀本部等海陸軍各部門的攪和從來就沒有實施好。

而在題主自己的問題描述中

一、比較武器裝備:中國軍隊入朝時,也就是輕武器達到了二戰日軍水平,重武器和裝甲部隊卻遠遜於二戰日軍的甲類師團。

……

三、作為對手的美軍,韓戰之時,美軍的武器裝備明顯更好了,空海軍除了一些F4u和B29之類,業已全面進入噴氣式,陸軍也是m26之類取代了二戰時的M4

不帶這麼雞賊的。我軍和日軍比較的時候完全無視米格15,談美軍武器裝備的時候大講特講噴氣式……

這種話術完全無益於任何戰史研究。

具體零散觀點如下,有空再填

1.嚴格意義上單純的朝鮮戰場是一場戰區性行動,並不能與太平洋戰場全部劃等號。

2.志願軍蘇制武器的換裝達不到決定性作用,在戰場戰術應用上還是要依靠人的因素。

3.日軍和志願軍比較中最大的差距無關於武器使用。戰略層面上的指揮號令,戰役層面上的部門機關配置。戰術層面上,對通訊器材的配備和意識。日軍遠比不上我軍。

4.造成日軍在跳島作戰下被分別殲滅的局面的原因仍主要在政治層面,而非物質層面

5.在韓軍能夠做到側翼不被一擊即潰之後,朝鮮戰場本身就已經進入垃圾時間。

6.所有美軍加大攻擊力度,全面開戰,或者全面轟炸的腦洞,毫無意義,這只是讓美軍陷入更大的失敗。

7.戰鬥意志不是送死意志。早期,日軍部分單位表現的戰術靈活性並不亞於志願軍。後期島嶼死戰大多數毫無意義。不過這是日軍上下級關係註定的。

以後想到啥添啥,問到啥填啥,再說了

土鱉扛鐵牛


第三次更新:

這是知友 @鬼狂歌 的跟我的私信交流。我非常推崇佩服他的認真,並且他的觀點更加的合理,評價更加客觀。我也仔細看了他其他評價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評論,雖然不能完全同意,但是我覺得我從他的回答中學習到了不少,思路變得更加的開闊,我把他跟我的私信整個貼出來。最後,心悅誠服的希望對這個問題有興趣的朋友關注他,跟他比起來,我太外行了

他原文如下(修改了幾個字):

1、我並非反對你的回答里對日軍的整體評價,以及尊重、重視對手的看法。

從我的第一個評論開始,我針對的只是你非要拿硫磺島這樣一個並不普遍的特例來評價日軍的整體水平,這樣無論有心還是無意,都是吹捧式的邏輯。

——照你這種評價邏輯,哪怕就是朝鮮戰爭中的韓軍,貼個白馬山出來,都能吹到跟美軍比肩的高度了。

評價一支軍隊的整體戰力水平,並不能拿某個特殊戰例的表現和勝負得失來作為依據,而必須從其整體的裝備水平、戰略戰役戰術思想、戰役戰術戰法特點、組織協同程度、執行能力等多個方面去進行綜合評價。

2、菲律賓戰役日軍的表現也不是說「正常發揮」,這個說法並不準確,至少我說菲律賓戰役不體現日軍水準,也不是指日軍「發揮」或者說「表現」如何,而是美軍史詩級的下限表現,根本沒有給日軍造成任何實質性的考驗,根本就沒有任何給日軍「發揮」或者說「表現」的機會。

馬來亞和緬甸戰役也一樣。

特別是緬甸戰役,面對英軍超低級的下限表現,緬甸日軍在遭遇戴安瀾將軍的中國遠征軍200師之前,基本就是像野外急行軍拉練一樣的狀態!

——事實上在整個東南亞大會戰期間,除了菲律賓和新加坡的少量土著部隊造成的一點麻煩之外,日軍真正碰到的硬骨頭,就只有中國遠征軍!

這樣的戰役,談「發揮」、「表現」???還不如拿一場正經嚴肅一點的大演習來得靠譜呢,至少導演部還會給你製造不少難題。

東南亞日軍要說「發揮」、「水平」,難道是要吹熱帶叢林小道自行車越野的表現么?

3、上下限的問題,我原文的表述沒有說清楚。

首先,上下限單指發揮和表現,與結果沒有必然的關係。

上限發揮,結果也可能是失敗。

例如,前幾天在這裡(知乎)上看到的一個回答提到東西方分別首創運動戰先河的中國春秋吳楚戰爭,和羅馬共和國時代的第二次布匿戰爭。孫武/伍子胥指揮下的吳軍,和漢尼拔指揮下的迦太基軍,論表現都絕對是超上限級的水平,但最終的結果仍然是失敗了。

同樣,近代的布爾戰爭,布爾人的表現同樣也是超上限的,但他們仍舊失敗了。還有太平天國的北伐軍也一樣是超上限的發揮,也一樣失敗了。

而現代的,隆美爾在北非一堆騷操作,但仍然免不了阿拉曼之敗。而在遠東戰場,200師在緬甸的表現,也是國軍上限級的,但仍舊逃不過全軍覆沒的悲劇。硫磺島日軍的表現也一樣是上限級的,照樣是「玉碎」收場。

而下限發揮的結果也仍然可能獲勝。

例如,垓下之戰,漢軍的渣渣表現並沒有影響他們把項羽大卸八塊的結果;天京之戰,湘軍淮軍的表現各種毀氪金狗眼,但依舊拿下了天京;南北戰爭中的北軍表現各種毀三觀,但南方的紅脖子們最終還是不得不屈服於北軍的鐵蹄下;

庫爾斯克的蘇聯紅軍也是一堆辣眼操作,大優兵力下打出了超辣眼的交換比,燃鵝慈父依然笑到了最後,豪情萬丈地宣稱「庫爾斯克附近的大會戰,標誌著法西斯德國已經處於覆滅的邊緣。」而元首隻能在狼穴里作無能狂怒的咆哮。

——一支軍隊戰役/戰爭表現的上下限,是指計劃/方案的制定、執行水平,比如,目標的選擇是否合理、偵察情報是否完善、作戰意圖的隱蔽/欺騙是否成功、戰術和作戰方式有無創新、過程中面對突發的情況能否靈活應變、指戰員的素養高低意志如何,等等等等。

——一言蔽之,一支軍隊表現的上下限,就是指能把自身綜合實力應有的水平發揮到什麼程度。

而上下限表現固然對勝負形勢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但形勢比人強,最終決定勝負的,還是綜合實力的強弱。

在綜合實力差距極大的情況下,再多的騷操作都抵不過人家一力降十會。而強國之所以是強國,不是強在一波爆發有多爆炸,而是強在可以承受多次犯錯或是你的騷操作造成的代價。你再騷的操作都不可能做到一波打死,但是只要你一波失誤,或是人家打出一波上限操作來,你就GG了。

而我說下限比上限更重要,就是因為上限是有天花板的,而下限是無底的。

以二戰為例,你上限再高不過巴巴羅薩,單次計划行動的戰果史無前例了,仍然無法把蘇聯一波打死,在斯大林格勒犯了一個錯誤被蘇軍反殺,就無力回天了。

但下限如「歐洲第一陸軍強國」超食屎級的「靜坐戰」,結果就是讓元首不得不命令德軍「在法國投降前佔領巴黎」。一個食屎級的下限發揮,就能讓法國這種級數的強國連總動員進行反抗的機會都沒有,長卵的法國男人又早都死在了馬恩河、凡爾登、索姆河,剩下些無卵的費拉孬種又沒有斯拉夫人那樣的武德去上山打游擊,只好齊齊當龜公把法蘭西女人送到武德充沛的德意志男人的床上咯。

——表現的上限能讓你贏得勝利,但表現的下限是你不敗的保證。

先為不敗,然後乃為勝!

4、一開始提到志願軍的時候,我的表述不清楚,我想這也是導致你把我提的「上下限表現」簡單理解為勝負的原因。

我說的志願軍下限表現,是指整個第五次戰役的整體表現,因為第五次戰役從一開始籌劃的時候,就犯了很多嚴重的錯誤的,其中最致命的一點,就是嚴重低估了聯合國軍的機動能力和意志,還有就是完全誤判了聯合國軍的戰役意圖,導致了整個計劃很大程度上就是落入了李奇微精心給志願軍挖的坑裡,中了美帝土豪版「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套路。

——而導致這些嚴重問題的根源,就在於志願軍對於美軍的戰術特點和作戰樣式並沒有充分的理解,有太多想當然的地方了。

所以,導致了第五次戰役的嚴重損失。

但是第五次戰役後撤階段,志願軍的表現絕對是上限級的。

很多志願軍的無腦吹,都喜歡拿113師的一夜強行軍140華里堵住龍源里的例子,來吹志願軍兩條腿跑贏聯合國軍4個輪子。

——113師的表現固然牛逼可敬,但那是在順風局的表現。

但第五次戰役後撤階段的志願軍各部,那是在人困馬乏、幾乎彈盡糧絕的大逆風局下,跟以逸待勞的聯合國軍的車輪子賽跑!

大順風的局,別說志願軍了,k記和南棒都能如狼似虎呢!

但是在傷亡嚴重,連建制都被打散打亂的情況下後撤的大逆風局,要擺脫的還是摩托化行軍的敵人,別說k記、南棒這樣的貨色了,就算是巴巴羅薩中的蘇聯紅軍,都做不到可以在短短10幾天內就能重新組織起一條穩固的戰線來,而菲律賓戰役的美軍更是一崩到底,連像樣的抵抗都沒有,就一家人整整齊齊地去巴丹旅行了。

志願軍這種水平的表現,一句話概括起來就是

部隊可以被打散,建制可以被打亂,但組織不會被打垮!

——這才是一支軍隊立足於不敗之地的保證!

對於任何一支軍隊來說,最大的難題考驗,從來都不是那些菜鳥軍迷們掛在嘴邊津津樂道的所謂「騷操作」,而是如何在敗局中重新組織起部隊!

第五次戰役後撤階段,最令我感動的時,六十三軍抱著拼光全軍的覺悟,在鐵原地區孤注一擲的阻擊,用1萬將士的鮮血,為兄弟部隊爭取到12天進行撤退、補給和重組防線的寶貴時間。而被掩護的兄弟部隊,則是拼了命地執行命令往指定的地點撤退和集結,比彭老總原定15天的時間提前了3天完成任務,讓六十三軍的戰友得以提前撤出戰鬥!

在整個後撤階段,以六十三軍為代表的志願軍阻擊部隊(另有15、20、64、65軍),堅信著後撤的兄弟部隊能夠成功組織起戰線,而不惜一切代價與聯合國軍拚命來執行阻擊任務,而後撤的志願軍也沒有辜負打阻擊的兄弟部隊的信任和犧牲,歷盡艱難跑過了聯合國軍的汽車,並且提前完成了集結任務。

李奇微在回憶錄里曾說,要是志願軍有空中支援、哪怕就是後勤給力點,聯合國軍很可能就要被趕下海了

——燃鵝,志願軍並沒有。

而如果聯合國軍能有志願軍在第五次戰役後撤時的那種組織性和團結性,那麼志願軍根本沒有機會到得了三八線。

——燃鵝,聯合國軍並沒有。美軍?也沒有。

所以,三八線的結果,無論是對於志願軍,還是美軍來說,都是一個深深的遺憾,卻也是一個理所當然的結果。


我自己原文如下

因為問題是錯的,所以現有的大部分回答全部是錯的。

雖然不知道這種錯誤觀念的形成,是因為個人受教育有偏差,還是因為大環境的影響,但是很匪夷所思。但是如果只是個人扯淡閑聊的話,正確和錯誤都不重要

問題分兩個方面來看,1 日本在二戰時期是不是被美軍屠殺和打的非常糟糕。

選取美國正面剛日本的硫磺島戰役:

美軍進攻兵力,110,000人

日軍防守兵力:23786人

這個比例就是5:1,好比別人5個人打你一個人。說句玩笑話,如果一個普通人在路上遇到5個要打自己的人,甚至會投降和逃跑。因為單從武力來判斷,就會失去打架的勇氣。然而,在這場戰爭中,日軍表現得十分的出色,表現了自己頑強的軍事素質。

很多人都認為日軍沒有腦子,什麼武士道精神,一味的送死,其實很多情況下並不是。比如這場戰役里,指揮官粟林強調過,要珍惜自己的生命,1個士兵沒有殺死10個美國人之前,不可以自殺(然而他的命令並沒有很好的被中下級軍官施行)

可以看看美國的軍事記載,從美軍的登陸後,硫磺的一步推進,都是用美國人的人命堆出來的。戰場上全是人的哀嚎和人的斷手,斷腳。這還是美國完全封鎖了這個島,用海軍的大炮轟炸,用飛機配合後的結果。

看看戰損比:

美軍損失三萬人(戰死6821+23786),戰損率高達百分之二十五,就是每個四個登島的人,就有一個不能安全的回家。

日本方面更慘,所有人全部戰死,除了1083人投降,既總傷亡為23786。在一個沒有制空權,所有補給口被切斷的孤島上,讓比自己5倍的美軍跟自己達到了1比1的交換,實在體現不出是被美軍屠殺。

這只是其中一場戰役,美國為什麼要仍原子彈? 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被日本的軍事能力驚呆了,想減少傷亡。

第二個部分,就是朝鮮戰爭。這個涉及我們自己的情感因素太多了,我就不評價分析了。

只是在朝鮮戰爭中,在我的記憶里,沒有任何戰役讓美軍的傷亡率高於志願軍(也可能是我孤落寡聞,如果有,請告訴我,虛心求教)。我前幾天剛在另一個答案下跟其他知友聊出名的上甘嶺戰役。儘管美軍的傷亡有好幾種不同的推算方法,比如有2千人(死亡365+受傷1千多),也有4千人(幾個營協同作戰,無精確統計說),但是志願軍這邊的傷亡就更有爭議了,有1萬+,2萬人,甚至2萬+。如果都取雙方自爆戰死的最小值,那就是365美軍戰死:4600志願軍戰死的比例。

,而且,其實美日戰爭是全面戰爭(total war),朝鮮戰爭是中國和美國的局部捲入戰爭,死亡最大的是朝鮮和韓軍,強行說是跟中國跟美國的戰爭,有點不負責任。要知道1951年以後,美國就再也沒有派出過超過一個團的兵力作戰(營以上的必須得由上級討論同意審批)。

其實我能理解。日本在中國的罪惡讓人痛恨,噁心,厭惡,令人髮指,所以可以從個人感情上討厭日本,或者厭惡美國帝國主義,但是我個人不鼓勵不切實際得抹黑。我覺得如果想超過自己得對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從你的對手身上學習他們的優點,分析他們為什麼成功,向他們學習。對個人來說是這樣,對國家來說也是這樣。

補充一下,其他答案知友說選取硫磺島不客觀。認為硫磺島是日軍少有的表現特別好的戰役。其實並不是,這是誤會和誤解,或者說,缺乏對二戰美日戰爭的基本了解。

如果真的要吹噓日本,我首先舉得戰役一定是1941-1942的菲律賓戰役。日軍用一萬人的代價,消滅了美軍14萬5千人(其中美軍戰死13000人,1萬人受傷,13萬人包括中將被俘虜),這才是日本真正少有的大捷。

但是我答題的時候,覺得這麼一場戰爭,沒有什麼代表性。所以才選取硫磺島。其他其他的日本陸軍失敗的戰役,美國人對日軍的評價都不錯,比如沖繩島戰役,美國傷亡率是7萬5千人,打的美軍士氣很低落。

所以我希望大家在討論歷史問題的時候,不要夾帶太多的個人感情。日軍是不是邪惡的,是!日軍是不是在中國犯了滔天大罪,是!他們是禽獸,是壞人,但是他們的軍事表現沒有很差很垃圾啊。此外,志願軍犧牲的戰士都是好男兒,真英雄,至於在戰役中的表現,不要再為難我了,在家求同存異吧。


這個問題既有政治的原因,也有戰術戰法的原因,並且還有地理的原因。政治以及戰術戰法的原因別的答主說過了,我就說說地理的原因。日軍作戰的地方都屬於太平洋的島嶼,當日本海軍被消滅後,駐紮在各個島嶼的日軍後勤補給線就徹底斷絕,孤懸海外,海島沒有戰略縱深可供周旋,更沒有當地老百姓的支持,既無援兵也無補給,子彈打一發少一發,糧食吃一口少一口,兵員缺一個少一個。沒有任何後援的軍隊被消滅只是時間問題。日軍都是趕著彈盡糧絕之前給予美軍重大殺傷,然後就頑抗到全員死光。由於美軍的跳島戰術,沒有一個個的去爭奪每一個島嶼,有些故意跳過,這些美軍跳過得島上的日軍只能困在那,無法突圍,也無法去增援其他的島嶼,起不了任何作用,這不就等於各個島嶼駐軍被分割包圍,然後各個擊破。不過包圍他們的是大大海而已。被困死餓死的日軍比被美軍打死的還多。例如菲律賓戰役美軍在萊特灣大海戰獲勝,日本聯合艦隊嗝屁那一刻算起,呂宋島上的二十多萬日本陸軍就已經是籠中困獸敗局已定,全體撲街那只是個時間問題而已。美軍從林加延灣登陸那會遭遇了一下神風,美軍攻佔馬尼拉時,鬼子打了一下巷戰死了不到兩萬。剩下的就全溜到山裡去躲著了。從三月份開始到八月份投降,呂宋島上27萬日軍能活著投降的還剩不到6萬人。其中戰死的還不到兩成,八成都是在大山裡餓死病死的。

但是朝鮮是個半島,半島和中國大陸所相連,雖然志願軍補給線一直被美軍所絞殺轟炸,志願軍的後勤補給也很弱,但是總歸是有,總比孤懸海外孤島的日軍要強很多。通過陸路,新的補給以及後續的兵員總歸還是能輸送到前線,傷員也能後送回後方。朝鮮也是有縱深的,一旦打起來,贏了我能追擊擴大戰果,戰鬥失利了,我能撤回來到後方修整補充擇機在繼續出擊。友軍有需要我可以迅速增援掩護,戰線有空缺,預備隊可以迅速填補,這樣志願軍打起仗來有進有退,擁有迴旋的餘地,不像日軍一樣,在島上打每仗的都是斷子絕孫的絕戶仗,不死乾淨最後一人不罷休。

朝鮮這種多山的地形,正是志願軍這種輕步兵為主的軍隊擅長發揮的舞台。既然美軍的優勢就是他的機械化水平,但是朝鮮的山地限制了裝甲部隊的發揮,作戰還是得靠兩條腿步兵來挑大樑。但是你美軍玩山地輕步兵戰術你能玩過志願軍?你那腿腳爬起山來能有我的利索?也不想想我們的老本行是幹啥的?

用個不太恰當的比方,日軍就是好比一群被鐵籠子關住的惡犬。你拿著棍子想揍哪條惡犬時它就在那裡趴著,揍這條惡犬時,你完全不用顧忌後背有別的惡犬會撲過來,打開籠子專心揍它就行。等你揍死了這條惡犬後,你再收拾下一條,挨個一個個的就這麼揍過去,可以把所有的惡犬全部打死。

但是志願軍就好比是一群森林中的美洲豹,森林中樹多枝茂,你的大棍子在森林裡使用受限揮舞不開,好幾隻美洲豹可能會從任何地方冷不防的就衝出來給你一爪子,給你一口,你防的了前胸,你防不了後背。你打傷這隻,這隻瘸著腿跑了,另一隻又會撲上來。況且森林的後面還有一片更大的森林,鬼知道那片大森林裡還有多少只美洲豹。


最主要還是政治意志和戰略決策層面差距。對老美而言,朝鮮這邊他是耗不起的,歐洲才是它的重點,就算它抽調資源拍死了朝鮮和新中國,也是一個輸:注意那時候的背景是兩大陣營冷戰,柏林牆危機才剛過去沒幾年,老美真這麼干歐洲多半就涼了,到時候蘇聯坐擁歐亞大陸,TG這邊大不了繼續鑽幾年山溝,反正老美遠蘇聯近,蔣先生又干不過TG,反而輸得更慘,亞洲歐洲全丟。當年中國這邊有說法,抗美援朝打爛了,等於晚解放幾年,就是這個道理。

一般都說美國在朝鮮戰場上沒有盡全力,但事實上,老美儘力了:它能夠抽調過來的力量全都抽過來了,繼續抽調會造成連鎖反應,甚至整個戰略格局崩潰。

另一方面,TG高層,尤其是毛澤東這塊(他是堅持出兵的)的政治意志更堅決,戰略眼光更長遠:就軍事戰略而言,朝鮮的地理環境削弱了美軍的優勢,大的戰略格局和地緣環境又註定了美軍投送的力量有限,這個時候的美軍是最為虛弱的。反之,當時的解放軍戰力處於巔峰,偏偏大家還覺得解放軍不行,機會很難得。等於用最強的解放軍,在一個受到限制的局部戰場,攻擊受到削弱的美軍,以我之長,攻敵之短。

在中國百年積弱的情況下,這場仗都不需要贏,就算打平都是勝利,獲得巨大的政治聲望和國際地位的提高,還能獲得經濟和軍事援助,而且從長遠看看,重塑民族信心。

現在的上帝視角看得清楚,覺得好處多多,但當時要準確判斷和下這個決心非常不容易,那時候慫的人可不止一個張東蓀,而且理論是一回事,你有沒有本事吃下這些好處是另一回事。

戰術層面不說了,正是靠了志願軍的浴血奮戰,整個民族才能把好處吞下去,而不是被噎死。被人家尊重,兌現承諾,那都是先輩打出來的,更重要的是,他們打出來一個不錯的結果——真要是打得不好,真要是晚解放幾年,那死的人可就海了,而且蘇聯肯定會加強對中國的控制。

這就是,上下同欲者勝。

至於日本,戰略層面就是屎一樣的存在,面對老美火力全開去硬鋼,還跟毛子對上,他不死誰死。

大國爭鬥,主要還是靠碾的,戰術再好,也架不住戰略失誤。


美國的海、陸、空軍確實是現代化的。中國為什麼能打贏它。要知道各種事物都有利和弊。中國軍隊抓住美國領導的16國組成的聯軍的弊,用我軍的利打贏的。比如美國有飛機、我軍可以藏起來讓他看不到。美國有大炮、坦克。他的弊 近距離 無法用,我軍用近戰打。他們離朝鮮遠、開支大。我軍在山上打坑道,讓他們飛機、大炮打不著。耗他二年,所以他們以失敗告終。

日本侵略中國時期,國共分裂、人民沒有組織起來造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