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的原因是這個「熟人」的「熟」指的是可以相熟但是可能會存在嚴重分歧和矛盾卻不得不容忍達到熟的程度


我們為什麼去交朋友?有人說為了事業,亦有人說為了交心。

不知道之前看過誰的一句話,說朋友就是你不圖我,我不圖你。在我看來,朋友更多是自己的靈魂之友。

我也有「多一個熟人多一條路」的想法,那些人不過是生命的過客。為了功利心而去與他人親近,這不是我的初衷。我也不喜歡一段關係裏存在嚴重分歧和矛盾卻不得不容忍。我們的生命中更需要的是可以互相理解的知己,而不是為了所謂的多一條路而結識的熟人。

在gorkor裏,我可以找到真正來交心的夥伴。或許我們一生也不會相見,或許我們遙隔萬水千山,或許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與信中的自己完全不同,那又有什麼關係?至少,在這裡,我的靈魂得以安放。

對著三兩知己,我可以說出從未說出口的話,我也可以暫時放下現實對我的打壓。很喜歡「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這句話,這或許就是知己了吧,沒了你,世界不過是暫時寄居之地,縱有「多條路」我又有何理由走下去呢?


我覺得多一個熟人多一條路沒毛病。但是我選擇知己好友三兩即可。

生活中見到的這樣的人一定不少,依靠熟人關係輕輕鬆鬆就可以得到很多可能別人需要尋求很久或者根本求之不得的好處,甚至演變為一些畸形的東西,但即使這樣你也不得不承認其實心底是有羨慕的。

但是對於我們這一類不擅長社交,疲於社交的社恐人羣來說,形成這樣的熟人關係實在太難了,在一些人可以遊刃有餘地交際的時候,自己可能只是一眾人中最不顯眼的那個。有些時候,即使面對摯友,尋求幫助的信息也是羞於說出口的,更別提通過所謂的熟人找路了。

所以,更多的時候我選擇讓自己更加舒服的生活方式,真正擁有知己的陪伴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可以是能夠提供「路」的,也可以是不能影響到日常生活但依然需要的。比如說我,身邊的朋友同事雖然相熟但其實很難說得有難必幫的多麼好的關係,而知己一類的身份存在於遠在天邊的過去的一些朋友,甚至一些網路上的陌生人。我曾用過Gorkor這個軟體,以寫信的方式匿名交流,尋找一些和我愛好相仿,興趣相投的朋友,即使只用文字交流,給我的感覺也是非常舒服的。只可惜這個軟體評分雖高,但一直沒有火起來的跡象。但有時以這樣的形式遇見知己,真的是一件太過驚喜的事。比起熟人交往時的累,選擇顯而易見。


社會和心靈,各取所需。


其實這兩個話題並不衝突。在人際關係當中有兩種人際關係對我們來說非常的重要,一種叫做利益型的人際關係,一種叫做情感型的人際關係。利益型的人際關係之所以對我們重要,這是因為這是我們生活中最主要的人際關係模式。數量最多,範圍最廣。情感型的人際關係對我們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是我們的社會支持系統。一個人如果沒有社會支持系統,你不能稱之為是一個健康的人。

在古代,朋和友並不是同一種人。「朋」在古代指的是合作夥伴,如果大家對古字比較感興趣的話,可以去查一下,單從這個字的角度上來講,就是把兩串銅錢放在一起,這就叫做朋,恆指的就是商業夥伴。而「友」是兩隻手落在一起,這就是心交心,手拉手的情感型的人際關係。

回歸到問題本身:多一個朋友多條路,這裡的朋友就是利益型的人際關係。多一個商業合作夥伴,當然就多了一條路。

而知己是情感型的人際關係,找一個情感型的人際關係,難度比找個伴侶還難,因為伴侶不一定是知己。所以千金易得,知己難求。能找到一兩個知己已經算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首先兩個人要無條件的相互信任,相互瞭解,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想要的靈魂伴侶。不一定是異性,同性也可以。「知己兩三即可」,並不是說兩三個知己就夠了,而是說兩三個知己已經很不容易了。


最佳選擇當然是前者,但是我們的經濟制約下只能選擇後者妥協騙自己說這個最好。

如果有的選,誰不願意做馬雲的朋友呢?

所以

我願意選擇誰做朋友

我願意誰做我的朋友

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