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既然沒有人認真回答,那麼就我來咯。

題主先要了解一個事實,戰列艦與同等口徑甚至更小口徑的擁有永久性防禦工事的岸炮進行對轟,毫無優勢可言。一邊是幾米厚的鋼筋混凝土,幾乎擁有無限的體積可以分隔彈藥庫、發射機構和火控設備或者安裝備份設備。另一邊是有限的艦體空間,緊湊布局的彈藥儲存和不到半米的表面硬化垂直裝甲和不到1/4米的均質水平裝甲(就算大和也只有410mm和200mm),這個差距很明顯。

具體能參考的戰例不多,無論是美國在菲律賓造的水泥戰列艦(沒有經受過戰列艦岸轟),還是硫磺島在內的日本在太平洋諸島為數不多的永久性防禦工事(雖然經歷過戰列艦岸轟,但是火炮口徑和數目都不足),都不符合以上條件,所以實例很難舉出來。能夠有參考價值的例子應該只有科尼斯堡號被挪威的210岸炮打殘了,但畢竟是輕巡,也只能有限參考了。

但是瓦胡島的防禦工事可以,如果蝗國海軍願意拿戰列艦轟島的話(不過蝗國的參謀們應該不會傻到這種地步)

原載於《戰艦》雜誌09期,瓦胡島要塞海岸炮台火力範圍。

406岸炮4門,356岸炮8門,305岸炮24門,203岸炮34門,其中一部分大口徑主炮屬於彈道較高的臼炮,對舊式戰列艦的水平防護威脅極大。

找幾張那期《戰艦》雜誌里復原圖給各位知友們感受一下吧。

巴雷特堡哈奇炮台,前部1.8米混凝土,頂部3.6米混凝土,5-10米的覆土和混凝土混合結構(注意這張構造圖只還原了一部分),古斯塔夫來了都不一定打的動。

未建成的亞利桑那炮台,炮塔來自亞利桑那號的第3、第4號主炮。

剩下一部分岸炮被嵌入了火山岩為主體的山體中,這種工事的抗損能力喪心病狂到什麼水平,參考一下硫磺島的折缽山就行了。

只能說,拿戰列艦岸轟這種作戰模式,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就是了。

------------------------2月14日更新-------------------------

嘛,最近發生了很多事情,雖然這個提問已經涼了,還是想稍微補充一下原答案。

前幾天偶爾看到關於某位答主的提問被轉載到戰列艦吧去了,之後吧友和馬老給出的回答也十分中肯,結合一下個人一直以來的看法,回答一下之前那位答主的反對意見。

1.部分岸炮無防護,戰列艦摧毀岸炮較為容易。

已知戰列艦艦炮的散布是延炮彈飛行方向拉長的橢圓,散布規律基本為中間密集邊緣稀疏。拿大和舉例子的話,27km射程時其長度大概是700m,寬度大概是100m以下。

如圖

這個散布圈,要命中一艘戰列艦當然還是容易的,因為考慮到炮彈下落角度與上層建築或艦體水下部分的投影(也就是危險區),就算是在計算中要落入海中的炮彈也會命中目標。也就是說,不管炮彈在空中做怎樣的布朗運動,只要落入這個區域還是能擊中目標。

mk6/7型主炮對大和在不同距離上產生的危險區大小

以20000碼(18.3km)為例,美製406mk7主炮的炮彈只要落入了這174725平方英尺(約7000平方米)的區域,就能命中大和。由此不難解釋戰列艦在打擊大中型水面艦艇時,是一種高效的作戰工具。

那麼,岸炮呢?

嵌入式岸炮就不談了,拿這麼小的被彈面積比戰列艦危險區簡直就是耍流氓,就舉例列剋星敦級上拆下來的,帶炮塔的203岸炮好了。

長18米,寬高各10米的鐵盒子

查mk7的炮表,20000碼炮彈落角為13度,tan13度=0.463。就算本體和較大的側面投影面積,加起來也就570平方米,還不算上反斜面之類的地形影響。

好像也是在耍流氓。

所以美英法三國聯軍戰列艦各轟了一天的土倫炮台,340雙聯裝炮塔僅僅是因為防護堅固才沒有被摧毀嗎?

不,人家不僅防護堅固,目標還小到老式戰列艦打不中(笑)

所以才有了諾曼底戰列艦遠程炮火支援不如驅逐艦沖灘直射的經驗,畢竟近距離高射速準確壓制的效率,比戰列艦賭正態分布曲線不知道高了幾個華萊士。

2.使用炮彈造成的煙霧阻斷岸炮對戰列艦的直接視野,或摧毀觀測所,就能壓制岸炮。

原載於《戰艦》雜誌09期,里西峰綜合火控中心

之前的回答我曾經提到過,岸炮相比戰列艦的一大優勢,就是有幾乎無限的空間布置火控、觀測設備和備份設備。這些火控設備可以被安置於遠離岸炮的位置,並利用山體和植被進行隱蔽,幾乎無談被發現,也自然很難被摧毀,這在岸炮直接視野被阻斷時可以發揮一定作用。

至於之間距離會產生的誤差,靠多個觀測所三角測距和預置的火控計算機去修正好了,反正戰列艦能有的東西,岸炮沒有空間限制,火控室還能放下更多設備。

這裡盜馬老的一張圖

更完整詳實準確的版本:

馬老關於岸炮火控的說明(戰列艦論壇/需科學上網)?

www.zhanliejian.com


第一,能否佔領,天堂太遠,美國太近,夏威夷距美國本土4000公里,距離日本東京6000多公里,大和級續航力僅7200海里/16節,相當於從日本出發,到夏威夷轉一圈就回家了。夏威夷對於日本來說,是其發動攻擊的極限距離了。你可以想像一下,你和對手打架,你的一隻拳頭蓄勢一擊,打完卻不收回,伸長手臂放在對手面前,接下來會有什麼後果。

第二,為何要佔領一個中繼基地?山本沒有選擇佔領夏威夷,而是在之後作戰中,選擇向中途島下手,中途島距離日本約4000公里,距夏威夷2000多公里。因為距離相對較近,作戰迴旋的空間就更大一些。中途島海戰,其目的有二,其一誘使美艦隊增援中途島,日軍乘機以優勢兵力進行決戰(當然是為了重創和消滅之);其二佔領該中繼基地,阻絕美國本土與東南亞和澳洲的聯繫。這兩個目的,因為夏威夷距離美國太近,離日本太遠,所以,佔領夏威夷是無法達成的。

第三,如何使用戰列艦。對日本來說,戰列艦是決戰兵器,其作戰使命就是參與艦隊決戰,殲滅敵方主力艦隊,除此之外一概不管。在二戰的初期,日美雙方都還未意識到戰列艦作戰使命的改變,日本一方是很難放棄艦隊決戰計劃,讓戰列艦加入到奪島作戰中的。

綜合說起來,距離太遠無法佔領,佔領了也無法達到決戰目的,作戰思想不允許使用戰列艦加入奪島。


原因很簡單:夏威夷當時美國駐軍約5萬人,陸軍當時組成南方軍後已經沒兵了;即使陸軍馬鹿能借給海軍章魚7個師團,也難以有足夠的運輸船;即使有足夠的船,也不能走波濤洶湧的北航線,只能走商船密集的南航線,這樣的話,一出門就會被發現。


題主范了幾個錯誤

1.不考慮日本實際上貫穿整場戰爭的運輸和補給困難。

2.過於低估英美特務人員的工作能力,認為英美特務人員無法發現至少數萬陸軍部隊的異常調動和大批運輸船的異常集中。

3.對於艦隊轟擊陸上要塞的能力缺乏認識,高估了這一能力。

4.過於低估了美軍日常巡邏的效率,認為美軍無法發現一隻擁有兩百艘軍用船隻的龐大船團未經通報駛向夏威夷或對此不進行任何警惕。

5.對夏威夷地區美軍的守備力量沒有準確的估計,認為通過一次出色奇襲(如前所言奇襲難以如歷史實現)就可以擊潰夏威夷守備力量實現迅速的登陸

6.要蕩平有堅固公事依託的24師、25師,起碼需要三個甲種師團和若干獨立工兵聯隊。運載這麼多登陸部隊外加補給淄重起碼需要100+運輸船。這麼多船浩浩蕩蕩開到夏威夷,運輸船又嚴重拖累編隊航速,想不被發現很難,整個襲擊突然性就沒了。

有人會說,戰列艦不能啃炮台嗎?對不起,很難

這是法國炮塔,正面裝甲270mm,側甲140mm,內有340mm大炮兩門。位於土倫入港處外側。

1944年8月19日開始,遭到法國戰列艦洛林、美國戰列艦內華達、重巡奧古斯塔、昆西的持續炮擊,以及航空兵500磅與1000磅炸彈的反覆轟擊。

具體對炮者包括:

23 August 1944 : 戰列艦內華達號(10 x 14"/45 ) ,射了6.5個小時,約354輪射擊。

24 August 1944 : 重巡昆西號 (9 x 8"/55 ) 與巡洋艦奧羅拉號(6 x 6"/50 )。

25 August 1944 : 戰列艦洛林號(10 x 13.4"/45 ) 與戰列艦拉米雷斯號 (8 x 15"/42)。該炮台直至26日仍在向洛林號開火射擊。

盟軍連續炸了9天,直至土倫港投降。炮台周邊幾乎被炸平。

但戰後發現,僅損害了兩門340mm火炮中的一門,另一門仍完好無損。

彈藥消耗:

809枚炸彈(500磅或1000磅),共約550噸。.

8,698發各種口徑的艦炮炮彈,其中超過1,400發是8寸及以上口徑彈藥。

不知道頂得過幾艘俾斯麥。

美國人在諾曼底的經驗是,戰列艦長時間轟擊海岸目標的效果,遠不如沖灘前夕驅逐艦近距離的速射壓制。坎寧安也認為戰列艦主炮點對點的轟擊不如6寸炮的面投射火力。


醉了,寫了這麼多還有人拿土倫那倆破炮台說事

那好,就頂頭再解釋最後一遍。首先,為啥說回復里有人給我貼的那個鏈接是別有用心。那鏈接原話是這麼說的「盟軍xjb炸了9天,然後呢……」,其實無非就是想表達一個主旨思想:盟軍轟炸火力強度很大,然鵝,誒?這麼大的火力強度還沒打死我,你看我多硬啊。實際上呢?一天打一炮也是打了9天,一天到晚打了9天也是打了9天,能一樣么?

土倫那炮台是怎麼挨打的呢?戰報統計是這樣滴:

8698 projectiles of various calibers

about 1400 from 8inch or above

好,現在我們知道8寸以下的炮是打不動戰列艦炮塔的,8寸以上沒準打不打的動(反正8寸自己是打不動的),但我們料敵從寬,假設8寸也打的動。那麼這9天里「打的動」炮台的炮彈一共有多少呢?1400發,平均每天多少?155發。摺合一個小時多少發自己算。這還好意思拿火力強度說事呢?

其次,吹岸防炮的人,想沒想過,為啥盟軍連8寸炮,6寸炮5寸炮都上了?而且佔了轟擊佔比的絕大多數?你們真以為盟軍傻么?

再次,理解不了盟軍為啥要轟炮台,轟炮台要達到什麼目的,艦艇如何判斷目標毀傷的人,只能以線性思維考慮「擊毀」「沒擊毀」的,還是去玩rts遊戲或者去貼吧撕逼吧,。。。

最後,我就一直覺得有人的奶子或者眼神有問題,你看我從來沒說過炮台要看得到船。但是有人就能腦補出來,簡直xswl

哦,對了,還有個挺有意思的點,不知道你們get到沒有:盟軍19號開始轟炮台,炮台20號開始還擊,你們猜發生了什麼

————————

高贊回答是現在國內愛好者的主流觀點,不過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海軍理論家們應該很難支持這種說法。比如羅辛斯基

但是想要弄清題主的問題,還有幾個前置問題需要解決:

1.日本要打的是一場什麼戰爭?是要跟米英鬼畜打一場總體戰?全面戰爭么?並不是

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就基本沒打過全面戰爭,不管是甲午、日俄還是31年侵華、37年侵華,實際上都是在利用自身獨享的制海權優勢在陸權國家獲得有限的勝利果實。也就是科貝特界定的有限戰爭。

2.日本的有限戰爭要怎麼打?打到洛杉磯解放美利堅么?顯然不可能

甲午也好,日俄也好,日本都是利用獨享的海權優勢,孤立戰爭目標來實現的。但是太平洋戰爭,面對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工業國、海軍強國,日本沒可能在整個大洋建立這麼一種海權優勢。

所以羅辛斯基對日本太平洋戰爭的解讀是:佔領並建立一個足夠大的,相對於本土的戰略緩衝區(這一目標在42年之前基本實現了,除了在北邊以外,東、西、南都有),堡壘化這個緩衝區(利用岸基航空兵、堡壘、要塞對自己控制的島嶼進行犟固),然後利用這個緩衝區的大量堡壘先行接敵,哪怕守不住,也要對美國的攻擊兵力進行消耗,等到美國人精疲力盡的時候,再用主力艦(戰列艦)果斷出擊,反攻這些區域。

所以戰列艦不能用來奪取「堡壘」么?顯然羅辛斯基不這麼認為。

3.日本人為啥沒打夏威夷?

夏威夷本身強化的防禦肯定是一方面原因,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日本人是不是覺得有必要打。

首先,日本人為什麼要攻擊夏威夷?這是很多人都忽略了的。從本質上來說,珍珠港戰役本身就是一次戰略牽制,日本地面部隊要等主力艦隊解決了美國主力艦隊這個巨大的威脅之後,才能毫無顧忌的展開南向的進攻。所以你看,珍珠港之後日本在哪個方向上攻擊的最凶?

當然是馬來亞!那麼問題來了,以日本當時的兵力,能不能同時支持馬來亞戰役和火奴魯魯攻囲戦?明眼人一看便知。

然後我們再來說說:戰列艦真的打不過岸防炮么?不可能的

要塞化的島嶼固然難啃,但絕沒有被賦予神格。

當然,這裡說的僅僅是要塞化的,夏威夷那些炮台長什麼樣其實大家可以看看

這是406毫米的威利斯頓炮台

這是356毫米的塞爾福里奇炮台

看過了之後你們覺得如何?

而即便是要塞化的,

實際上因為島嶼要塞是「死的」,所以其作戰效能要遠低於能夠移動的戰列艦。

首先是火控問題,島嶼要塞不光炮是死的,觀瞄、測繪也是死的,而且通常會非常暴露。傳統光學手段還則罷了,火控雷達這種東西,你甚至塞不進混凝土工事,非常容易在遠距離炮擊里被殺傷。而光學觀瞄的問題則在於,不動的島嶼上面的火災、濃煙都會嚴重影響觀測哨的觀瞄能力。

其次是作為一個「目標」被命中的難易程度。艦艇自身的運動是可知、可控的,島嶼是一動不動的,這使得移動的艦艇解算島嶼目標的火控數據非常簡單。但反過來並不成立,固定火力點對移動目標的偵測完全依賴於雷達、光學等觀測手段,而自身沒有任何能力反制對方的火控解算。在濃煙密布的戰場,這一劣勢將被無限放大。

最後,島嶼上適合構建火力點的地區就那幾個,方向也是固定的(你總不能把所有岸防炮都擠在視野最好的山頂);這導致了一個巨大的問題:艦隊的火力是集中的,而島嶼的火力是分散的。一個交戰方向上,一個戰列艦隊很容易集中幾十門大口徑火炮,而島嶼兵力可能只能集中十幾門。更不用說,在更加廣的戰略層面,島嶼本身就是分散的,而艦隊本身就是集中的。

然後 在最後的最後,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如果日本人兵力足夠,他會打夏威夷么?答案還是否定的:

上文我們說了,日本的總體戰略是將海域要塞化,藉此消耗美英的兵力,在美英的兵力、士氣被消耗殆盡之後,在集中主力艦進行反攻。

這一點反過來說同樣成立,如果日本一意進攻夏威夷,其艦隊兵力也自然不免遭到消耗,而在太平洋戰爭中,日本又是絕對經不起主力艦(戰列艦)的消耗的(這也是日本防衛圈基本完成之後,戰列艦隊始終不肯出來接敵的原因)。

————————————————

想了想還是再補充一下岸防炮的問題好了……你們以為岸防炮、岸防工事全是鈴谷說的那樣?實際上下面這些才是主流

倒也沒什麼特別重大的原因……最大的原因是——省事 而且離海岸比較遠,沒那麼危險

然後夏威夷的岸防炮陣地長啥樣呢?差不多這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於說戰場煙霧不影響火炮觀瞄的……我只能說你開心就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