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綜藝的剪輯特別有意思,那些網感到底是怎麼剪出來?


別人剪的短視頻怎麼這麼有趣、有「網感」?粉絲唰唰的往上漲呢?

其實短視頻和綜藝剪輯有異曲同工之妙!!秘訣就在於要加快敘事節奏,為觀眾呈現更為豐滿的信息點和節奏點!一般來說,視頻10秒內就要有一個「爆點」,故事發展一定要吸引人往下看,同時結合時下熱詞、簡短有趣的花字,輔助敘事,引起觀眾的討論!

當然,剪輯手法是最關鍵的!一定要把握好情緒、語調上的變化。比如:在人物感到震驚的時候,剪輯上可以利用關鍵幀,實現人物突然往前推,或者往後拉的效果!當事情發展到讓人瞠目結舌的時候,可以讓畫面「靜止」,也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綜藝節目的剪輯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各種表情包、貼紙、特效的使用。

只要你能把收集到這些素材,然後把素材利用起來,在用手機使用剪映就可以了

我有一份短視頻的素材庫,裡面有很多素材、包括特效、貼紙、轉場等等。如果你需要的話,可以自取

80G短視頻素材庫+常用短視頻製作軟體視頻教程,免費領取?

www.mysemlife.com


想要短視頻有網感應做到:

1、敏感度:做熱點的收割機。

要深入到社交網路摸爬打滾,了解當下大家都在關注什麼熱點事件,比如流量明星、表情包、網路語、影視劇、段子等。然後才是預測熱點的爆發潛力。追熱點是一個增加網感的入門檻,但追熱點不能僅局限於跟隨熱點話題,有時也要主動出擊,突破主流話題的桎梏,結合自己所拍的視頻的類型延伸出新的話題。

換言之,就是起於熱點,高於熱點,劍走偏鋒才能搭上流量的順風車,並持續開車。這樣一來,熱點的後來居上者進入借勢的下半場,也能有效避免「熱點不熱,話題無話」的尷尬境地。

2、互動性:自媒體即產品,打造社交化產品。

前面有講有網感並不是在用戶面前,故意賣弄網路流行語。而是打通網路流行、消費者或品牌的通道,將產品打造成品牌鏈接消費者的社交工具。有網感的品牌,不滿足於讓產品當媒體,而是將產品打造成自媒體。

當一件產品被賦予社交屬性的時候,就成了自帶流量的社交貨幣。只要你的短視頻能夠打動別人,就能讓用戶變身稱新的傳播者,主動分享視頻加速傳播。

3、溝通力:網感勝在溝通,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網感除了講究對網路熱點的把握,更是講究與網民保持「同感」,活用用戶網路情景,用他們的語言溝通,從而改變官腔調性、自說自話的方式。

4、代入感:視頻內容要能引起用戶感情上的共鳴。

做一些大家喜聞樂見的內容,比如:

(1)愛情:愛情是年輕人的熱門話題,與愛情相關的內容,如單相思、表白、分手等故事情節,年輕人都會多看幾眼,而且會不由自主的把自己代入其中。

(2)職場:展示職場人會遇見的形形色色的人,可以嘗試模仿他們。

(3)草根逆襲:在短視頻中,可以製造角色登場的前後反差,創造出與眾不同的效果,從而撼動人心。

(4)親情:通過創造特定情境和情節,積累的情感得到爆發,呈現出親情的力量。

(5)轉變:由好變壞、由壞變好的劇情類型也非常的吸引人。

(6)家庭:由於家庭成員的年齡和認知不同造成了行為錯位,然後被和諧地解決。


我覺得所謂網感還不如說是客戶體驗,客戶看你的短視頻,能得到什麼?作品一定要有價值。


他們往往製作出的樣片,燈光、布景、演員走位、構圖、剪輯都非常專業和考究,如果按照傳統電視節目的審片標準,絕對是「合格產品」,而且單集成本很高。但是這些內容看過的人都會覺得比較無聊,或者會覺得沒有什麼特色和關注點。如果冒險上線,還沒有推廣預算的情況下,基本上就石沉大海。究其原因,其實就是,短視頻內容製作質量的衡量緯度,也和傳統長視頻節目發生了很大變化,畫面構圖優美,打光考究這些外部形式化的技巧,如果不能服務於內容以及用戶自身的需求,基本上是無效的,反而會增加製作成本和人力成本。我經常舉的一個例子是《辦公室小野》,基本上沒有專業光源,都是自然光,演員走位也很隨意,很多還是主觀鏡頭,拍攝設備上感覺一台蘋果足夠了。還有一個例子是《野食小哥》,基本上代表了目前美食類短視頻節目IP的一種類型。「土酷」簡陋的背後,其實是精心的策劃和設計。他們都不會為了追求畫面好看,而忽視了內容本身的功能性以及用戶的喜好。


創意 場地 演員 拍攝 剪輯 調色 服化道 等很多因素都講影響成片質量 離網感不是差的一點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