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在我的社群里一個朋友分享她家孩子在紐西蘭的教育,大家都是又羨慕又焦慮:羨慕他們在遊戲中引導孩子自主探究的教學方式,因材施教,對老師的重視和嚴格篩選。當時一個武漢朋友的寥寥數句又給我們帶回了現實,「放學回來想帶孩子運動,但是不做課外作業吧又怕孩子落後,別人都上補習班我也不能不上啊」,「同學才一年級有的天天刷題了」,還有的說「我家也很久沒有玩伴了,小區的孩子不是興趣班就是在家刷題,好忙啊」…….

有沒有必要也沒有標準答案,還是要家長的期待,孩子的興趣意願以及學的內容和方式。

這是一位高中畢業的孩子說:

「很快我就要坐飛機去另一個城市開始我的大學生活了。我有一點點緊張,但是我知道我在愛文接受的教育已經讓我已經準備好了。是的,我指的是我在數學課上學的微積分知識,我在戲劇課上掌握的情感技能,我通過練習設計思維獲得的合作技能,以及通過對話式學習養成的質疑一切的精神。」

如果興趣班是支持孩子們自由自在地盡情「玩樂」,進行各種「發明製造」,最終希望孩子在「玩」「學」的過程中培養興趣,實現他們自我的求索。那你怎麼看呢?

就像我們身邊很多家長給孩子上認字課,如果只是單純追求認字數量確實不需要。很多牛娃從小就認識幾百上千字。對這一帶從小「泡」在各種AI玩具、動畫中長大的孩子來說,漢字是屏幕上的符號與提示語。各種動畫、視頻、APP層出不窮。

但如何讓年幼的孩子願意學習並體悟這博大精深的內涵,著實是一道難題。

除了認識、閱讀,挖掘興趣,漢字的學習,是讓孩子們增加身份認同感的方式,或許未來的他們,會身處地球的不同角落,但是這些關於文化的印記將一直跟隨他們,成為他們的根。

STEAM學習,不只是技術、思維

我們孩子幼兒園幾乎班上一半的孩子都在上思維課,家長都很注重孩子思維的培養,邏輯的、編程的計算思維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除了報班、搭建樂高、玩機器人,STEAM無處不在,也有的通過非常豐富的方式啟發孩子學習,融入到了戲劇、音樂演奏,甚至食物鏈的學習中。

所謂知識和能力,只有被運用起來,才能發揮價值。興趣班也是一樣!

正如作家瑪莎·博爾斯曾經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

這個世界本是一個整體,然而我們卻發明了各種網將它困住只為了方便研究,「自然、數學和藝術」就是這些網,它們的確可以抓到知識的魚,但是卻永遠抓不住海洋,而海洋才是我們最終的嚮往。

我是大樹和棉花,程序員媽媽,兒童編程課程設計師,即將出版兒童教育和編程、邏輯思維書籍2本,帶著孩子一起學少兒編程,你對這些也感興趣的話,歡迎我們能共同交流(微信:saharay9)


我覺得討論有沒有必要已經遲了,因為教育焦慮是會傳染的,傳染的速度絕不亞於新冠病毒。

前段時間有一個海淀區家長招聘家教的帖子,裡面孩子的興趣班以及成績,亮瞎了我的眼:

創新比賽、機器人及編程、運動、繪畫、高分成績、課外班......每個成績都不低,隨便一想孩子的課內課外安排,都不會那麼輕鬆過

真正的「凡爾賽」應該是在這一行字里體現出來:

課外活動如此突出,學科總分已經達到618分了,在海淀某學校里也就是班級倒數第二名,年級末尾的成績

有時候教育資源不均往往是兩極端的事兒。現在幼升小、小升初都搖號了,無論公辦還是民辦學校,統籌調劑是大政策。

02

這些新趨勢和變化,無疑是對一個新的互聯網辭彙「教育內卷」的最新解釋

對很多家庭來說,面對教育資源不均、學校成績一片興興向榮,加上統籌和調劑是大趨勢,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育內卷的複雜程度

內卷,到底怎麼卷,如何卷才對?卷的不好就是焦慮和驚濤駭浪,卷的好就是助力和如虎添翼,但是裡面的分寸也沒人提前培訓家長呀。

面對這樣的壓力,我早幾年就把IB升學、香港DSE高考、港澳台聯考都研究了一遍,不是因為我要去包辦孩子的未來,而是我需要了解孩子的教育風險指數。我家孩子是港籍,卡在三條升學道路的交叉口,我不確定10年後他們會怎麼選,我要在教育引導的路上給自己打一劑強心針。。

面對內卷化趨勢,我一直堅持的觀點是:

父母所不了解的知識,不要輕易教給孩子

父母沒想明白的時候,不要輕易給孩子建議

父母沒搞懂之前,不要輕易給孩子亂開藥

如果高考是孩子18歲時候的必須要面對的路,那麼家庭要責任和義務要做的,就是讓孩子能夠在人生不同的階段,都能得到相匹配的支持,讓孩子在這條路上,真正變成自己的人生掌舵者。

我不羨慕那些海淀區的孩子,我覺得太完美的孩子,不是真實的孩子。就跟家長想花百萬年薪去招聘家教一樣,家長想要的只是想要個完美的答卷:

這樣子的心態,我覺得大部分家長都接不住,也不會是大部分孩子的心之所向。

所以到底內卷怎麼看,也在家長的心態之間,不要失衡最重要

回到興趣班這個話題,我的觀點也同樣是鮮明的。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教育,重要的是激發並保持孩子對學習的濃厚興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讓孩子能體驗通過努力取得效果的成就感,再長遠一些,就是終身學習的意識。

孩子不能只是一味地學,卻不停下來消化思考,也不能只是一味空想卻不落地實踐。興趣班某種程度上,也是反映了教育需要的「守恆」和「守序」過程。

我家孩子大的在上一年級,小的在上幼兒園大班。我會用「梯隊」來形容孩子眼花繚亂的興趣班側重。比如以下的三個梯隊,就是我對孩子所學的一個階段性思考

第一梯隊:語數外

哪怕再不重視孩子的學業、再佛系的家庭,如果語數外連基礎都沒打好,孩子小學學得那麼吃力,其實孩子本身的幸福指數就會很艱難。如果孩子大量的時間都花在惡補語數外作業上,實際上孩子也很難抽出時間來去做其他的興趣班安排。所以語數外是第一梯隊,沒辦法的,這是現實。

語文:語文是未來的趨勢,不用說,它的競爭壓力一定是所有學科最大的。大語文之所以包羅萬象,也是因為中華文化底蘊非常深厚。

我家孩子是國際學校生,語文是他們的弱勢學科,學校教得實在太淺薄。但因為他們一直跟我做了好幾年課程研發,無論在萌小芽早教還是孩子愛問的STEAM課堂,都有大量的語文閱讀輸入,所以這點上的確在識字量能幫到孩子,所以他們現在看書並沒有分中英文,中文類書籍最喜歡歷史、地理,有空就喜歡在黑板上寫寫字。

平日里我很喜歡跟孩子做一件事,就是搜羅各大字典,讓孩子很早就學會如何查字典。當孩子查字典的時候,其實孩子學的不僅僅是拼音、還包括組詞、造句、文化起源、字體書法。有空的時間就看看字典,真的是集大成路徑。

數學:數學思維的重要性,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域差別很大,孩子是否要走奧數這條路,也取決於家庭對於數學之路的目標走向。

比如我身邊的朋友,雖然大家都是國際學校生,但只要是對公立體系感興趣的家庭,人手一個數學班是有的,廣州一些知名小學都有組織數學夏令營,到了報名的時候大家就都很熱鬧。我問過一些北京順義和海淀的讀者朋友,到了二三年級以上,數學優生的分級培訓,也是如火如荼。

數學我現在給孩子安排的是網課,因為我自己也能隨時看到孩子學習狀況,而且沒有陪學的壓力和包袱。像前兩天我帶孩子回老家,也不影響孩子們一起上課(都圍過來一起學呀~)。

我自己是贊同早期數學要先打好思維基礎,要讓孩子拓展數學的面,而不是早早被思維固化。數學很看重在生活中遷移的過程,我很鼓勵孩子自己出題目考身邊的人,或者一道題我們做很多種變形。上完課就可以在家裡現學現玩,溫故知新,這也是給孩子一種靈活度。

英語:英語一定是熱門學科,幾乎每個孩子人手一個英語班,要不然就報了一個英語課,如果沒報,也正在準備報的路上。

說實話,給孩子學英語的班級和課程,門派太多,有應試派、有原版派、有重聽說、有重精讀、有偏學科,每個說起來都很頭頭是道。英語產品的單價可以說是波動非常大,有便宜到幾百塊,也有貴到一兩萬,這裡很大的差異點是父母願意參與的程度到多少,以及父母希望孩子學英語多少年可以打通英語的任督二脈。

父母想參與得越少,想孩子越早打通英語任督二脈,那麼英語的花費一定低不下來。

但無論選哪一個門派,我最大的感受還是「沉浸式學習和體驗」給孩子的學習幫助是最大的,因為這可以讓孩子以親近母語的視角去體悟英語。

還有第二梯隊:體育、樂器和美術

體育:我沒有想過讓孩子去考體育競賽,但是無論如何一定需要孩子能有一項長期能堅持的體育運動,而且是運動量比較大的那種。身體素質是革命的本錢,如果沒有足夠的身體素質和壓力調節,孩子也很難在學業上持久走好。

周期性讓孩子去學,比如游泳、乒乓球、籃球、足球,平時家裡也有跳繩、戶外散步、騎車等等,我家孩子視力能保持住是多虧了每天大量的戶外活動穿插在學習過程。

音樂:音樂真的是很耗時間的一門手藝,無論學什麼都是。我家是兩個小琴童,學琴的時間幾乎是直接划出一大片作為標準時間。

學琴就跟學數學一樣,父母的目標很關鍵,是希望孩子9歲過10級,還是希望孩子長期跟著音樂素養細水長流地走下去,這個會很影響到孩子的學琴規劃和擇師標準。

美術:美術的重要性懸殊差別也很大,我是到了今年才給兩個孩子報了一門藝術鑒賞課的,學的還不是美術技巧,而是藝術表達

當時我達不到開班最低人數所以去找我身邊的朋友湊湊人數,結果要不就3歲已經開始報了美術班,要不然就孩子壓根就不喜歡美術,所以拒絕任何美術相關的班級,所以像我家兩孩子這種自己瞎畫畫了那麼多年,然後現在才開始去接觸系統美術的,反而是少數。

第三梯隊:各大興趣愛好科目(編程、書法、棋類等)

總得說來,正規的機構,多多少少都能幫助孩子成長,但是每一個興趣班,一定是占時間的,如果能夠從時間精力成本上安排好,剩下的就是孩子個人興趣愛好的事兒了。


談起孩子的學業,我的確沒辦法很輕鬆地說,「沒關係,不重要」。無論是公立、私立還是國際學校,大部分家庭的壓力不會少。但我一直很喜歡一個詞,叫「厚積薄發」。

有些孩子看起來現在基礎差點,但過幾年他們就能走到前面,而且動力更足、孩子地基更穩。

有些孩子看起來現在基礎好點,但傷仲永的例子永遠都在發生,家長焦頭爛額找不到原因。

我覺得在孩子這個年齡段里,人與人之間沒有什麼真正的差距,很多時候只是看是否有恆心堅持下去,以及所選的方向是否是對的。

熱愛才是每個孩子堅持的源動力

所以在我陪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在興趣班這件事情上,我是一定會給自己和孩子,時不時按下「暫停鍵」。

1.周期性設定「主階段任務」

在孩子陷入細節之前,我希望他們能夠具備大局觀。

在跟孩子做興趣班管理時,最忌諱一葫蘆棗都要,給孩子報班密密麻麻,卻不讓孩子明確階段性主任務,這很容易加劇教育內卷化。孩子什麼都學,但什麼都沒學好。

孩子的興趣班和可選的安排有很多,比如今天上什麼課,明天上什麼課,但是要記住一個原則,孩子的階段性主攻任務,不能超過兩個

什麼是階段性主攻任務?我一般會以三個月為一周期來看,選一到兩個座位階段性重點,比例在孩子的自由學習時間、親子遊戲時間、以及體系可曾時間裡一般都可以去到30%以上。

如果在這個周期里孩子有階段性突破,那麼下一階段優先順序我會下降,因為也需要給孩子自由輸出的空間;如果周期期間出現很多波折和僵局,那麼我也會給孩子一個暫停鍵,這個暫停鍵有時候也是給我自己的,因為我也需要去研究和思考,到底這個波折和僵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2.周期性的「暫停鍵」很重要

我時不時都會給孩子的興趣班按暫停鍵。該暫緩暫緩、該休學休學、該換產品換產品,給孩子一定的「調劑」、「喘息」的空間。不管我給孩子報了多貴的課,或者是進入到怎麼樣的一個學習狀態,都不影響我和孩子一起建設緩衝地帶。

比如我這段時間拉著孩子砍興趣班,把留白時間從每周大概6小時,增加到了12個小時。留白時間做什麼,我跟孩子把感興趣的活動都放進Excel表裡,機動選、不重複地選,持續更新:

有時候慢是為了停下來了解孩子內心渴望什麼,而唯一能夠幫助我們打開這個思路的,一是給孩子時間自由輸出表達,二是大人也要學習重新變成孩子。我也經常會想,如果自己也會到5-8歲這個年齡,面對學習,我會想怎麼樣好好學、充分學,才能越學越愛學。

有時候這麼想著,我就發現,好像我跟孩子在安排規劃這件事情上,有了很多共鳴和討論點,我成了養娃實踐觀察愛好者,孩子成了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安排自己時間的人。

現在孩子學業作業都不小,國際學校也不會真毫無作業。但為了給孩子爭取更多的「留白時間」,我會告訴他如何利用上課的時間,間隙中把作業做完,或者課間先完成70%,回到家就不用被作業捆綁了。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為自覺性、時間管理、項目管理能力都不夠成熟,所以我們才需要引導他們換個角度去看自己在做的事情。一步步牽引,時不時回顧,手腳架的意義便是如此。

人生如棋,落子無悔,孩子走的每一步路,都算數。

有些路很遠,走下去會很累,可若不走,又會後悔。

所以養娃路上,其實我們都一樣!

卷就卷唄,既然避不開,那就不要去逃。

END

我是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註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碼字不易

如果對你有所幫助

可以關注我

也可以點個贊哦


對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是什麼樣的「興趣班」。

如果是指「課外活動」的話(體育/文藝/語言等),剛剛閱讀完的《我們的孩子》中恰恰印證了課外活動,給成長帶來看得見的好處。具體表現大大增加孩子的軟實力(soft skill),尤其顯著提高以下:

  • 堅韌不拔的習性
  • 自律精神
  • 團隊合作
  • 領導力

即使在控制家庭背景、認知能力和其他變數的情況下,長期持續參加課外活動的孩子,仍表現出:

  • 更高的平均學分
  • 更低的輟學和曠課率
  • 更好的學習/工作習慣
  • 更遠大的求學目標
  • 更自覺的自尊自愛
  • 更堅韌的心理素質
  • 更理性的規避風險行為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呢?因為在米國課外活動是要花錢購買的,其實直接或間接反應的是一個家庭願意在教育上投入和花多少錢

我們現在出現的情況是哪些呢?

一是盲目跟風,具體表現為被營銷什麼就報什麼;

二是為安撫育兒焦慮/彌補大人自己的成長缺憾而狂報,具體表現為生怕孩子落後於人,多報、一個也不能拉下地報,把孩子日程排得滿滿的;

三是不管孩子該年齡段的認知發展水平,亂報。

每一種都挺突出的,但我們不打算逐一分析,因為有時候,孩子與孩子是不同的,家長報各種班的目的和成果要求也不一樣,所以很難從外人的眼光去判斷,每個家庭的決策個例【值不值得】

舉個例子,小皮不滿4歲我就送他去「打」籃球了,這麼早明顯不到專項運動的年齡啊。其實呢,他不會拍球跑,一開始就是抱個球跟著大他一兩歲的孩子們後面瞎跑,對這一點我們的認識是很清醒的,動機就是保障一下他的運動量(小小孩一般有半節課的純體能,技能教得很少也教不了啥),他跟著跑就行了,學多少不做要求。另外,他的性格憨乎乎的,瞎跑的也挺高興的。至於為啥選了籃球沒選其他,沒別的原因,就是近,而且是他熟悉的小夥伴權當一起玩了。

一兩年下來,現在他才剛剛找到一點打籃球的感覺——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他好像有點喜歡打籃球了。當然,未來他可能變,我現在觀察是他的教練不錯,而他也找到了一點成就感。

那麼,這件事可以當個反面例子:不到年齡就報,可能是被鄰居和籃球教練營銷洗腦了,一開始孩子明顯找不到狀態浪費錢……是的:如果父母本來就喜歡球類運動,每天傍晚一家人樓下拍拍效果更好。

關於報興趣班這件事,我要說句大實話:

取決於孩子的性格和興趣,父母在育兒上投入的精力,以及各自的長處和短板是什麼。

舉個例子哈,小皮有的小夥伴報了繪本閱讀,一期讀十本繪本,優惠價100元+。我和皮姐夫看到傳單啞然失笑,讀個繪本也要報班?智商稅吧?

但又一想,我覺得能夠理解,為什麼呢?假如說父母特別忙,孩子也不聽老人或阿姨的,如其在家雞飛狗跳不如花點錢讓孩子讀個繪本玩一玩。 反正我覺得人家家長也不傻,可能是這方面實在沒精力管,但選擇一個替代方案的父母顯然比連孩子衣食都顧不了的要負責任一些,對吧?

讀繪本這個錢我是不會花的,因為我有自己的理解,並且身體力行投入了大量親子閱讀的時間,每個月至少去圖書館進行一次繪本借閱。但是專項運動就是我和皮姐夫的短板啊,可是我們從成長經驗中總結的,運動是終身的事,非常重要。而現在的孩子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容易找到同齡小夥伴(從小中班開始,漸漸放學都進興趣班了……)。

運動量不夠,孩子大點後,爹媽又不能高效帶動,所以,報個班唄。當然了,足量的同伴接觸、周末的戶外什麼的,還是得爹媽有意識安排。在報興趣班上,我非常注意給小皮留白,或者說除了生活中潛移默化中鋪運動和閱讀,我啥也沒做。

說到藝術類啟蒙——音樂呀繪畫呀,也不擅長,但這方面我比較放鬆,反正孩子八成不會走專業路線。畫畫就是一個瞎玩,玩玩顏料練練握筆,真實的想法是為幼小銜接做個準備(鍛煉控筆能力),音樂呢,我家是(相對發苗晚的)男孩子,沒有特定要求,我翻了一兩本書籍,準備再略大些給他這個接觸機會,要是孩子不喜歡的話,也不勉強。

在興趣班上,我們對文化課搶跑是比較放鬆的,這與父母個人的成長經驗和心理預期相關。同時,不搶跑的心理準備很充分:一方面了解目標學校的要求,另一方面做好了最初適應期比較長的準備。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興趣班的質量

嗯,這個真是……區別可大了,有時候也講點運氣——遇到哪個老師。這方面來說,還是要多多發揮鄰里優勢,打聽一下口碑+試課體驗一下。

綜上,這個問題和「孩子需要早教嗎」有點類似,首先要定義是什麼早教,假如說是指帶有愛意的撫觸、與孩子的積極互動交流、帶他們做一些有趣的遊戲…… 那麼,孩子是需要「早教」的,這對他們的整體發育很有好處,但「孩子需要上早教班」嗎? 那就要看帶養人是怎麼帶的了。 適宜的帶養條件,用心的帶養,就是最好的早教班了。

同理,對3-6歲的孩子來說,他們最需要的是哪些呢?

假如說父母輕鬆創造了適宜他們足量運動、有趣遊戲、社交接觸等,那就不一定非得報班,講真的,在家長特定的擅長領域,深入淺出的啟蒙,其潛移默化的影響可比一般的興趣班質量高多了。

你別不信,大師級的人物也是有孩子的(但有一些是自己很厲害,可不會教或沒時間陪孩子,笑cry),對不?(需要注意的是,老鼠的孩子不一定喜歡打洞,還是要觀察和尊重孩子個體的意願。)

可是,密不透風、頻繁趕場到沒時間吃飯,甚至壓縮睡眠,以及孩子十分反感的興趣班,是不健康的。還有部分打著「最新科學發現」,強調各種神奇效果的一些興趣班,就快和量子讀書一樣誇張了,還是要分辨一下的。

報興趣班,也要看環境——假如說當地沒有孩子們全鑽進興趣班的現象,孩子能和同齡人跑著瘋玩,這就相當於是遊戲+運動了,也能發展各種能力,還有戶外活動充足的優勢。那就不必太焦慮。同時,也要考慮經濟承受能力,量力而行,就跟我們的先注重內髒的健康一樣,教育投入也有一個主次,優勢資源根據孩子的特點和成長苗頭,投放到鋼刃上去。


tips: 對於有分離焦慮表現的孩子來說(尤其是3歲上小班時的入園適應期),就不要強推著鬼哭狼嚎的孩子進興趣班了。給他們一點休憩的時間。

(答案居然被刪了,自己修改了一下再發一遍吧。擴展閱讀見文章:皮實妞:《我們的孩子》:美國版的「寒門還能出貴子嗎」)


(文末附書單)一妞在家做啟蒙之前,我也想過要不要花錢報幾個班。

讓輔導機構來搞,這是最偷懶的方法,所謂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但是教育恰恰是那個用錢解決不了的問題。

興趣班要不要報?

出去試聽了一圈課之後,發現這樣的興趣班確實蠻多,對於技能類的培訓,比如滑輪、游泳這類,有必要報一下。如果並不想要孩子成為該領域專業人士,報上1-2期學會基礎技能就足夠了。基礎技能方面的培訓交給專業機構,性價比和效率還是很高的。

但是涉及到那些需要長期熏陶培養的項目,有些機構的某些做法就是在明顯套路家長了,各種高大上的專業名詞堆砌著砸過來,但實際你只要就著專業問題多追問幾句,他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說了點啥。

試聽課也是設計好給家長看的,至於孩子到底get到多少,並不見得。

其實這也不能怪培訓機構,因為培訓機構的最終目的終究是要賺錢的,而要賺錢就必須說服家長掏錢,說服家長掏錢就需要把教學成果做出「炸眼」的效果,才能展現給家長。

這就導致有很多培訓機構有股功利的銅臭味,不再是「以學生教育為中心」,而是「以家長看法為中心」。

孩子在3-6歲更需要的是自我探索、思維能力的訓練,但是這一點無法快速直接展現給家長看呀,那機構為了收到學費為了有更好的展示效果,不得不功利一些、形式主義一些,這讓很多啟蒙都變了味道,比如:

音樂課等同於樂器課,讓孩子過早的困於枯燥乏味的訓練中產生抵觸

美術課出來的展示成品好看是好看,最需要創造性思維的部分都由老師主要操刀,孩子負責起鬨的完成最不需要動腦子的邊角料工作

英語課每個機構都找幾個外國人的面孔,但是只要是個外國人就都有教學資質嗎?

除了機構套路深,在熙熙攘攘的興趣班門口,還有一股子攀比風氣,本來不焦慮的心情,都被傳染的心急如焚。

炫耀的內容也是:我娃已經會背N首唐詩、認N千個字、3歲開始彈鋼琴、4歲開始畫國畫......

尊重孩子認知階段的發展,更多的應該是引導孩子去學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不是不能學,而是如何學。

最大的忌諱就是:以數量論英雄。

畢竟這個年齡段需要呵護的是孩子寶貴的探索欲和天馬行空的創新力,保護他對於一切事物的好奇,讓他從自己年齡階段的理解出發,發自內心的感知到「詩詞歌賦」的美,從容地對這個世界充滿熱愛,絕非深陷在枯燥的背誦中和大人的焦慮攀比中不能自拔。

孩子和大人時間都很有限,與其浪費在功利性和攀比性的「班」上,不如花時間,親自陪伴孩子,與孩子一起去欣賞理解這個世界的美好。

但是,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要在「把希望都寄托在報班上」和「任何班都騙錢都不報」的極端中,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平衡點。

所以

報班有沒有必要?

有!

但是要不要過量填充、過高預期、盲目選擇、跟風攀比?

NO!

我希望孩子不要完全脫離大環境,有積極的「入世」態度:

既然同齡的小夥伴都在報班,這已經是這一代小朋友的集體回憶,我不想我的孩子缺失這樣的體驗,完全隔離在這個社會氛圍之外,但也不需要她被困在其中,被這個焦慮時代裹挾推搡,失去了一份獨立自主的判斷。

對於興趣班,我的預期值是:短期技能學習+孩子有個與同齡小夥伴們社交玩耍的多樣環境,去玩的開心,玩的多樣,更多的接觸各種有趣的技能,打開視野

而真正落實到孩子思維訓練、興趣熏陶、習慣養成這幾項,要把希望放在我自己身上。

如果當媽的自己都不能在這些方面以身作則、親力親為,又能指望外人誰去掏心掏肺的有針對性的保證教育質量呢?

希望孩子擅長「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不如先讓自己變成專家,再用自己的理解與熱情去感染孩子。

一爸和我,一個博士一個碩士,多年苦逼的修行經歷,其他本事不多,這點自學的本事總還是有的。

要說是我們教育孩子,倒不如說是孩子教育了我們,逼得我們要把小時候缺的「琴棋書畫」先補課補上來,這樣才有資格給孩子引導。

我的報班4原則

確立了「自力更生自給自足+少量報班相結合」的教育觀之後,我和一爸將輔導班分為了以下2類:

  • 短期技能班:其實就是教孩子怎麼玩的專業一些的班。

運動類:滑輪、游泳、球類等

藝術類:藝術手工、音樂等(這裡特指玩一玩、體驗體驗的班,不是長期專業訓練的那種)
  • 長期培養班:需要長時間的堅持積累、強大的內心動力支撐、決定思維和習慣的有連貫性的項目

人文類:英語、閱讀、文化

邏輯類:數學、科學藝術類:樂器、繪畫技巧(樂器需要建立在視唱練習基礎之上,5歲以後再說;繪畫技巧9歲以後再說)

關於報班這件事確定了4個基本原則

1. 短期技能班,也就是學如何「玩」的班,可以多報多參加,比如:滑輪、游泳、運動類等。報1-2期能達到:「會玩」這項活動即可!

2. 對於需要系統思考、興趣培養的長期培養班,比如數學、閱讀、科學、文化、美術、音樂等,3-6歲的啟蒙我們自己擼袖子來,等孩子6歲以後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理解選擇一項長期堅持下去的愛好,尋找專業人士,努力達到半專業水平。

3. 英語這種需要良好環境的科目,不急於報興趣班,先在家裡培養閱讀興趣、灌耳音,如果機會合適,可以在幼兒園期間安排幾次時間較長的遊學,找到最地道的語言環境去浸泡(正在做遊學攻略,後面會陸續發出來)。多出去走走,比困頓於輔導班的收益要高太多。

4. 同時進行的班最大限度2個,就近原則,集中在同一天,這個時間長度對於孩子而言壓力不大,對於我們而言,也是給我們倆放個小假,過過二人世界。周末兩天中的另一天是全家外出的活動時間不能被興趣班佔用!每天幼兒園放學回來到睡覺的2-3小時也是全家一起閱讀遊戲時間不能被興趣班佔用!

家庭啟蒙知識儲備

既然最重要的教育責任還是在家庭,在我們自身,那麼為了更科學、更有趣味、更符合一妞胃口的培養引導,我開始做大量的理論知識儲備。下一篇將更新在公眾號【一妞家的事】上,主要對理論內容的分享,大概會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聊:

0-6歲認知發展階段與特點、3歲-6歲啟蒙要點、一妞針對性分析

(內容很乾貨,可能略微枯燥,但是我會盡量去優化閱讀體驗,敬請期待。)

現附上部分我總結的書單可以供你參考:

PS:

關於孩子啟蒙這個系列文章

我和一爸兩人分工,搜集大量文獻資料、經驗案例,針對一妞性格和偏好特點分析,從語言、數學、科學、英語、美術、音樂、文化、運動等各個方面,整理出一套巨型家庭啟蒙計劃。

冒著以後被娃打臉的風險,這個系列起了【學霸養成記】作為名字,給自己立了一個大大flag,以此激勵自己:此事必須堅持,必須加強學習,必須定期輸出彙報,靠輸出倒逼輸入,這一系列的文章和後續分享,既是順便把我做的功課分享出來與大家討論,也是對自己的一個監督。

功課做到位,計劃寫清楚,堅持高效執行,至於結果怎樣,靜待花開。

(內心OS:妞啊!你努努力,不要辜負老媽一片苦心!一定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啊!)

好啦,扯了一通沒用的,下面介紹一下這個系列的計劃:

這個系列計劃篇幅10篇左右(跪求自己不要斷更),大體安排如下:

1. 我的報班4原則

2. 3-6歲孩子認知發展分析及一妞情況分析

2. 啟蒙計劃理論依據和總覽

3. 語言啟蒙(閱讀、表達)計劃及書單、遊戲設計

4. 英語啟蒙計劃及書單、遊戲設計

5. 數學啟蒙計劃及書單、遊戲設計

6. 美術啟蒙計劃及書單、遊戲設計

7. 音樂啟蒙計劃及書單、遊戲設計

8. 科學啟蒙計劃及書單、遊戲設計

9. 運動健身啟蒙計劃及遊戲設計

10. 文化(歷史、人文、社交、財商)啟蒙計劃及書單、遊戲設計

11. 執行情況反饋(這一部分可能會等實踐比較久後回來總結,篇幅可能不局限在一篇)

以上規劃內容可能會在寫作過程中根據內容量進行刪減擴充的調整,目前僅為大體思路,本系列為邊寫邊連載,故以最終成稿為準哈!

今天這一篇是對這個系列的一個規劃與介紹,如果你想圍觀或者給我提出改進意見,記得近期保持對公眾號【一妞家的事】的關注哦!

如果你也想一起雞血,等我更新完考慮下要不要建一個雞娃群,我們一起在群里共同學習討論!

好啦,大大大大的flag已經立下,壓力滿滿,動力十足,我去寫後面幾篇啦!敬請期待!


這個視頻剛好可以回答:

幼兒園孩子要參加興趣班嗎?別跟風!資深幼兒老師這樣建議成長中的Elva老師的視頻 · 1.6 萬播放

1.了解自己的孩子適合學什麼

家長不知道要不要給孩子報興趣班很多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些方面會有優勢,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喜歡什麼和擅長什麼,最簡單的辦法是跟著別人報,而這是不是真的適合孩子,就看運氣了。

每個孩子的個性、學習能力都不同,我們要仔細觀察孩子接受什麼,適合學什麼,而不是一頓亂報。

2.尊重孩子的意見

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盡量尊重孩子,多和孩子及時溝通。在孩子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家長的同理心很重要。每一個人都有情緒低落,消極懈怠的時候,不必強迫孩子一定要繼續。

興趣班也不是以數量論英雄,越多越好,而是應該根據孩子的興趣和想法來選擇和調整,與其浪費在功利性和攀比性的「班」上,不如花時間,親自陪伴孩子。

3.把興趣班當成工具而不是比賽

很多父母都會把興趣班當作一種比賽,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比過別人家的孩子,這樣就會變成孩子的負擔。如果通過興趣班,慢慢引導孩子接觸和了解更多的領域,同時也能慢慢發現他們的優勢和擅長,興趣班就會成為孩子學會專註、社交、競爭的工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