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放結論,再放史料。個人認為江山代有才人出,不需要和劉秀、李世民去比,劉秀和李世民的對手也不弱。光武帝劉秀的對手其實還是有兩把刷子,比如秦豐、鄧奉;李世民跟著父親反隋以來遇到的第一個對手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屈突通。李唐即便是快統一了,打蕭銑還是受過一些挫折。

《舊唐書卷六十七李靖傳》:時蕭銑據荊州,遣靖安輯之。輕騎至金州,遇蠻賊數萬,屯聚山谷。廬江王瑗討之,【數為所敗】。靖與瑗設謀擊之,多所克獲。【既至硤州,阻蕭銑,久不得進】。【高祖怒其遲留,陰敕硤州都督許紹斬之】。紹惜其才,為之請命,於是獲免。會開州蠻首冉肇則反,率眾寇夔州,趙郡王孝恭與戰,【不利】。

《舊唐書李靖傳》:銑將文士弘率精兵數萬屯清江,孝恭欲擊之,靖曰:"士弘,銑之健將,士卒驍勇,今新失荊門,盡兵出戰,此是救敗之師,恐不可當也。宜自泊南岸,勿與爭鋒,待其氣衰,然後奮擊,破之必矣。"孝恭不從,留靖守營,【率師與賊合戰。孝恭果敗】,奔於南岸。

曹操一輩子沒有統一既和對手有關,又和自身的決策失誤以及心性不足有關。

曹操的對手強大是事實,就拿河北的袁氏來說吧,曹操在統一的過程中打得比較艱辛,兩次輸給袁尚,一次差點輸給袁譚(王修援軍在路上),曹操打高幹、郭援、衛固等人也很費力,還和馬騰聯手了,假設高幹要是聽了牽招的話迎接袁尚,那麼對曹操來說不是什麼好消息。假設袁譚袁尚團結或者袁紹不死,那麼對於曹操來說是很頭疼的,袁紹本人在河北深得民心,袁紹死後河北人民如喪考妣,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地,其根基、其魅力是有目共睹的。而且曹操還有劉備、孫權這種對手。

但是曹操也存在很多失誤,最典型的就是不聽程昱良言,對孫權的意向有了錯誤估計。赤壁戰敗後還嘆郭嘉,這一出搞得程昱多沒面子?也不知道為什麼?曹操之前還知道佯攻劉表讓二袁互掐;之前還知道停止追殺二袁,借公孫康之刀殺人,怎麼到了荊州就對劉豫州窮追猛打導致孫劉聯手呢?赤壁之戰後不僅損兵折將,還丟了南郡和荊南四郡,更重要的是打擊了自己的威望和士氣,讓反曹勢力蠢蠢欲動。

曹操第二個典型的失誤就是他在漢中防守戰中信心不足,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遷移40多萬百姓出漢、巴。遷移一戶百姓需要調動幾家徭役人口,在加上戰兵也需要配備輔兵,這樣一來發動的徭役人口估計都破百萬了,雍涼人口本來就不多,(打馬超還對雍涼經濟有損耗),那麼這些徭役人口從哪來?還不是從其他州徵調?這樣一來就搞得補給線綿延千里,波及數州,百姓需要背井離鄉去遙遠的漢中,還要面臨著在山道上摔死的風險,搞得幾個州的官吏、百姓都紛紛造反南聯關羽。你說曹操有這人力、物力、財力幹嘛不用來鞏固漢中防禦,和劉備決一死戰?雖然他內部不穩是事實,但是大規模強遷百姓莫非就會讓內部矛盾得到緩解?恐怕只會加劇矛盾爆發吧?解決矛盾不是用這種方法去解決吧?剛滅張魯的時候大家都勸曹操委派韓浩守漢中,曹操不聽,卻用了明知道可能出問題的夏侯淵守漢中,等到夏侯淵一死就又開始甩鍋,說夏侯淵是「白地將軍」!之前他是怎麼評價夏侯淵來著? 其惡劣影響甚至不亞於赤壁之戰,司馬懿說曹操在漢中防守戰中「幾至大敗」,陸機也在《悼魏武文》中說:當建安之三八,實大命之所艱。

再就是曹操自己心性不足,剋制不住自己的各種情緒,曹操怒殺邊讓,搞得家都差點丟了;到處屠城造成了很多惡劣影響,荀彧都隱晦的說曹操屠徐州導致徐州人誓死抵抗;管不住自己的色心,直接丟了部分南陽(南陽郡是東漢第一人口大郡),還讓曹昂、典韋、曹安民等人喪生,這一點曹操還是比不上漢高祖劉邦的。

所以我認為李世民對曹操的評價還是比較到位的。「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君不足。」

接下來是引用史料部分:

曹操屠徐州導致徐州人誓死抵抗的史料:

《三國志荀彧傳》:前討徐州,威罰實行。其子弟念父兄之恥,必人自為守,無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

對戰袁譚、袁尚受挫的史料:《後漢書袁紹傳》:操軍進,【尚逆擊破操】,操軍還許。

《後出師表》:危於祁連,偪於黎陽

《三國志曹純傳》:初以議郎參司空軍事,督虎豹騎從圍南皮。袁譚出戰,【士卒多死。太祖欲緩之】

《三國志牽招傳》:尚遣招至上黨,督致軍糧。未還,尚破走,到中山。時尚外兄高幹為幷州刺史,招以【幷州左有恆山之險,右有大河之固】,帶甲五萬,北阻強胡,勸幹迎尚,併力觀變。幹既不能,而【陰欲害招】

曹操大規模強行遷民導致多個州官吏百姓一兩年內同時造反的史料:

《潛夫論實邊》:民之於徙,甚於伏法。伏法不過家一人死爾。諸亡失財貨,奪土遠移,不習風俗,不便水土,類多滅門,【少能還者】

《三國志張既傳》:太祖從其策,乃自到漢中引出諸軍,令既之武都,徙氐五萬餘落出居扶風、天水界。

《三國志楊阜傳》:及劉備取漢中以逼下辯,太祖以武都孤遠,欲移之,恐吏民戀土。阜威信素著,前後徙民、氏,使居京兆、扶風、天水界者萬餘戶,徙郡小槐裏,百姓襁負而隨之。為政舉大綱而已,下不忍欺也。

《三國志杜襲傳》:後襲領丞相長史,隨太祖到漢中討張魯。太祖還,拜襲駙馬都尉,留督漢中軍事。綏懷開導,百姓自樂出徙洛、鄴者,八萬餘口。

《魏略》曰:時太子在鄴,鄢陵侯未到,士民頗苦勞役,又有疾癘,於是軍中騷動。

《曹瞞傳》曰:是時南陽間苦繇役,音於是執太守東裏袞,與吏民共反,與關羽連和。

《三國志關羽傳》: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羣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三國志胡昭傳》:建安二十三年,陸渾長張固被書調丁夫,當給漢中。百姓惡憚遠役,並懷擾擾。民孫狼等因興兵殺縣主簿,作為叛亂,縣邑殘破。固率將十餘吏卒,依昭住止,招集遺民,安復社稷。狼等遂南附關羽。羽授印給兵,還為寇賊。


大唐李二都總結了,曹孟德主要政治能力不足。沒有上升到帝王層面,他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自覺的總想做「大漢徵西將軍」。

要說他晚年沒有計劃篡位,純屬粉絲濾鏡了。篡逆屬於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那個級別的人不會為了情懷而壞事的。但是從他對待氏族豪門的態度可以看出糾結。又拉又打,始終警惕壓制,說明他依然想要「扭轉」東漢末年的弊病,這是一種「治癒」大漢的角度,是大漢忠臣的視角。而當年劉秀就非常現實,老老實實的依靠豪門,嘗試一下壓制失敗後也不再折騰。東漢除了姓劉,和西漢大不相同,根本就不是「糾正了西漢弊病」而建立的,諷刺的是反倒更像對西漢死因的徹底妥協和認可。帝王的思維在於如何建立利益同盟,而不是單純的糾正前朝積弊。曹孟德沒有穿越者的指點(笑),也找不到新的政體結構,只會擰巴的和豪門對著幹,讓自己畢生都在不斷平叛,除了親家諸曹諸夏侯,竟沒有其他延伸拓展的基本盤。

但是這種註定失敗的掙扎,卻是漢末英雄最迷人的美學特質。女媧補天、精衛填海,整整一代英雄,為了回復大漢帝國的榮光而赴湯蹈火鞠躬盡瘁,為信念而對抗命運類似古希臘的悲劇英雄。

伴隨著人口十失八九,一整代精英的喪盡,在血與火的諸神黃昏之中,第一帝國轟然倒下。接下來是神州陸沉、長達三百年戰亂的修羅地獄。


劉備孫權肯定比公孫述隗囂強,這個肉眼可見,沒有疑問。

爭議就在竇建德王世充這。

用兵的能力,王世充和李密交手,敗多勝少,最後能百折不回擊敗李密,比之劉備,不遑多讓。不過用人,王世充遠不如劉備,度量小不能容人,還是個迷信主義者。綜合來看,不如劉備。

竇建德也是個以節儉和寬仁出名的人物,比之劉備,他更像苻堅。

用兵,竇建德可以虐李績,足見其水平。

論人才,劉黑闥是一員虎將,雖然不是萬人敵,但兩次橫掃河北,和李世民洺水大戰蕩氣迴腸,比之關張,說有過之而無不及不算過分。

但是竇建德手下的文官人才和劉備差太多。

我的結論,竇建德和劉備,從個人素質來說,差距不是特別大,總體來說,劉備的魅力(竇手下文臣不足)和機警程度(竇建德沒有劉備那種敗仗逃跑的能力)要比竇建德強,竇的軍事能力和劉備半斤八兩,都有亮點和黑點。

王世充用兵比孫十萬強多了,而且兩人都是那種老陰比。孫權用人強過王世充。

總體來說,我覺得以將軍的標準來說,竇、王要強於劉、孫;而論主公的資質,孫、劉更強。

所以我覺得題主的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即劉備孫權確實是很好的對手。

但是,論一戰定乾坤。

在竇、王的軍事能力至少不弱於孫、劉的情況下,

以赤壁之戰和洛陽、虎牢之戰對比。

李世民和曹操。

一個完敗,一個完勝。

曹操和李世民之間,確實差得很多。

而且李世民用人、治國、魅力,比曹操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就算孫劉是更強的對手,也掩蓋不了曹操短板過低的事實。


劉秀難和李世民相提並論,老劉家還是要派劉邦出來,穩壓曹操,可與李氏爭雄。


拉倒吧。

你說劉秀對手不強也就罷了,李世民對手不強?西秦薛氏父子,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哪個不是當代一等一的梟雄豪傑?

其中薛舉、竇建德、劉黑闥更是花式吊錘唐軍各路精兵強將,連李績這種歷史級的天下名將都被輪流打至撲街,他們弱?

地跨內蒙、外蒙、西伯利亞、中亞,獲得發展各項軍事科學技術,甲騎數十萬的東突厥不比分裂衰落的鮮卑強得多?

地跨東北、朝鮮半島,人口數百萬,城池一百幾十,堡壘成千林立,甲騎具裝成羣,完成封建化集權的高句麗不比蜀吳強得多?

反倒是大魏武帝的對手比李世民的弱多了好麼?大魏武帝之前有兩次吞吳滅蜀的良機,然而全因他一頓騷操作敗送了。

更別說,大魏武帝這輩子的敗仗兩隻手都數不過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