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藥。產業革命不是一拍腦門就發生的,需要幾個先決條件。

1: 可以傾銷工業產品的大規模市場。這一點中國歷代王朝基本都滿足1/3,絲綢茶葉瓷器的海外需求一直很旺盛,但這些產品不太容易工廠化規模化,而且海外市場並不像殖民地一樣可控。歐洲人感覺茶葉不夠會在殖民地自己種,瓷器不夠會自己研究燒。

2: 民間資本儲備。這一點很多時代都滿足。

3: 勞動力富餘。英國的富餘勞動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羊毛製品規模化生產帶來的羊毛需求增加,耕地轉牧場,富餘農民進城成為工廠工人這一相輔相成的循環。因為1所以就算中國某地因災情出現一批富餘人口也沒辦法消化。

4: 經濟活動的自由。只有限制少才能出現由資本驅動的產業進化。中國歷史上海禁的時代可以忽略,就算不禁,各種對商業活動的限制,以及文化上對商人和手工業者的蔑視都是障礙。

還有比較次要的煤炭等資源豐富(OK),金融市場發達(NG),科學知識普及(NG)等等。把這些條件都腦洞進去恐怕已經脫離現實到叫不叫中國不打緊了。


臨高啟明?


這種假設很無聊,說得好像搞工業革命是件輕而易舉的事,信手拈來。

所有質疑當前中國道路的,本質上都是在這個根本問題上犯糊塗,工業革命的啟動需要海量的資金和財富鋪墊,根本就是一個人造工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工業化只可能運行在這個徹底改變自然障礙的人造環境下。

造船業的發展改變了運輸方式,讓海洋這樣一個天塹變成了通途,這是打開殖民貿易的關鍵。事實上造船業的發展也是西方吸取了中國的造船技術,比如指南針,比如水密隔艙,才能發展起來的。

但是大航海時代也只能給島國機會,因為內陸交通要求小,打通海路就基本打通國內市場了,初期殖民貿易的規模也就夠中型國家的工業化起步,這是為什麼工業革命會開啟於英國。事實上,英國的地理位置到今天都是歐洲海運的關鍵節點。

有了英國的技術發展,特別是鐵路技術,才打開大陸工業化的大門,因為打開大陸內部區域的物流,需要鐵路這種大運能的交通方式。在這個背景下,才有大陸型超大規模國家的工業化可能,比如美國,又比如中國。

中國做為一個東西南北縱深近五千公里的超大規模大陸型國家,光打通物流瓶頸形成國內統一市場這個單項投資就是歷朝歷代王朝政府完全不可能負擔的,即使有殖民地吸血財富加持都可能夠嗆。就這幾十年基礎設施建設展現的技術難度,中國光國內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要的技術,基本就是二十一世紀最新的工程技術成果,而這背後是整個百年工業化過程中相關技術領域長期技術累積的成果,放在十八、十九世紀看,那是不可想像的。


地主:你看那些沙幣,還用蒸汽機,讓幾十個下人做不就完了,管頓飯就行還省錢


那樣的話現在世界上估計沒有美國


可能全世界所有現代大城市的地標建築都是八角形的,配水滴瓦當


我們雖然不是英國,但我大清也是第一梯隊。兩次世界大戰前後,世界上的獨立國家屈指可數……什麼積貧積弱和百年屈辱史,那是對內宣傳,國際上人家不一定承認。

我大清可不是弱雞!!!?

%E3%80%901899%E5%B9%B4%E6%84%8F%E5%A4%A7%E5%88%A9%E5%BC%BA%E8%A1%8C%E7%A7%9F%E5%80%9F%E6%B5%99%E6%B1%9F%E4%B8%89%E9%97%A8%E6%B9%BE%E7%9A%84%E8%A6%81%E6%B1%82%E4%B8%BA%E4%BD%95%E8%A2%AB%E6%B8%85%E6%94%BF%E5%BA%9C%E5%BC%BA%E7%A1%AC%E6%8B%92%E7%BB%9D%E3%80%91https

義大利此舉是在外交施壓無果之後試圖以武力威脅,然而義大利其實並不敢真的開戰。義大利軍艦見到清政府在三門灣及東南沿海增兵布防、嚴陣以待之後不得不將主力巡洋艦「馬可·波羅」號撤出中國。薩爾瓦葛被迫把租借三門灣的要求降低到在中國沿海獲得一個,但此時慈禧太后已完全看穿了義大利的實力,所以她在宮廷會議上表示「一把黃土也不能給義大利人」。義大利因此不得不在1899年10月徹底放棄對中國沿海的任何要求


考慮第四次工業革命吧!


沒有什麼不同。如果天朝第一次工業革命成功,那麼就會被大儒鄙視然後嘴死,技術失傳或外流,然後西歐重新發現或者學會然後重啟工業革命,吊打全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