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的年輕人剛好成年,準備經歷社會的洗禮。而過了30的歲的您們已經正在經歷或者經過了人生的而立之年,對此,可否有什麼道理分享給18歲的年輕人呢?


30歲前要盡全力狂. 但要有法度.

30歲之後沒狂的資格了. 但要有格局. 而人後半生的格局全是30歲之前打開的. 30歲之前沒狂過的中老年人跟你談格局. 那都是屁話.


雖然年輕,但是也要做一些正面積極的陽光少年。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別以為自己年輕,有的是時間,當你到了30歲之後,你就會感嘆時間真的是飛快。好的生活習慣,包括作息規律、不抽煙酗酒、堅持鍛煉身體,不作傷害自己身體的事情,更不要去做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

2.認真學習,多讀書

認真學習,多讀書,不是說為了考試,不是為了獎學金。一是為了增加自己的知識面,二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為到了30以後,你會發現學習是終身的事情,而不只是學校的那段學生時光纔是學習。那段時間只是培養你的學習習慣、方法而已,順帶教會你一些常識性知識。

3.培養自己的特長

一門語言,或者會一門樂器,或者會一項技藝。總之以後,沒有那麼多整段時間給你去專門學習一個特長了。年輕,可以不恥多問,試錯成本相對較低。多一項技藝,未來說不定就用上了,即使用不上,也是陶冶自己的情操。說不定對找女朋友也有幫助。

4.多思考

每天多比別人深入思考一點。「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要到哪兒去」。每天睡覺前,如果沒有其他問題需要思考的,建議就思考這三個問題。過幾年,你的變化就大了。

5.多和周邊建立連接

可以是多和人打交道,也可以和身邊的有意義的資源打交道,如多和別人有效溝通、多去圖書館這樣的資源打交道、多去學校實驗室搞搞論文啥的。總之獨立思考學習是必要的,多和周圍的建立關係連接也是必須的。終究人,都是有社會屬性的。


拼了命的考一個好大學 這是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


村上春樹為札幌啤酒寫文案時引用了一句話:「痛楚難以避免,磨難卻可以選擇。」

意思是痛苦是理所當然的,以何種方式承受痛苦的,卻是自己可以選擇的。村上作家說得過於妖嬈,所以很多人沒明白這個道理——大家寧願喫生活的苦,也不願受學習的累。

羅振宇說過一個類似的說法,叫做「擺脫多巴胺,追逐內啡肽」。簡單說,你想要什麼,得到了,身體就分泌多巴胺,讓你快樂,這是一種獎賞機制。而你做一件事非常痛苦,身體就分泌內啡肽,讓你不那麼痛苦,這是一種補償機制。就像打遊戲,就會分泌多巴胺。而健身呢,就會分泌內啡肽。

說白了就是放縱很容易,但自律很難。

打遊戲、刷抖音、暴飲暴食、熬夜刷劇……放縱就行了;而想提高自我、學習積累、健身減肥,那得剋制纔行。如果你追逐多巴胺,就會在每一個微小的選擇面前得過且過。不甘平庸,卻又不願行動,「享受」了當下,「焦慮」了未來。

李敖此前講得淺顯:不怕苦,喫苦半輩子;怕喫苦,喫苦一輩子。我有的時候想,可能生活最殘酷的,就是在最後總能讓你過上少年時嗤之以鼻的庸常生活。

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喫等死。


年輕,一切皆有可能。盡自己所能追求更高的理想吧,不要將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