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文學作品中:《弗蘭肯斯坦》里的怪物、《巴黎聖母院》里的卡西莫多)


emmm謝邀(&>﹏&

我先瞎說一波,有時間再找一些比較自洽的理論依據,,畢竟我也不是美學這方面的研究者,,所以請大家海涵。

這個問題問的是為什麼人們會對醜陋的東西感到恐懼。這就要弄清楚人為什麼要界定美與丑。美醜兩種概念的產生就是因為對立而存在,人們把喜愛的,令人愉悅的事物稱之為美的,與此同時把討厭的,令人厭惡,感到恐懼的稱之為丑。這種最直接的感官體驗決定了一個人視一件事物是美或是丑,它們構成了美醜最初的定義(所以看臉這種事不是現在這一個時代的特徵,而是美醜概念存在以來所有時代都會有的現象,只是標準會有所變化)。長久而來,這種體驗積累轉化為經驗,又整理催生出觀念。拋開各個文化,社會對美醜定義的影響,基本上人類會認同一些最基本的東西,我試著羅列一下:美:光明的,明亮的,潔凈的,清晰的,有秩序感的;整齊,對稱,雄偉,富有韻律感的;富有生氣與活力的,青春茁壯的;色彩亮麗、關係和諧的,,,

丑:黑暗的,陰霾的,骯髒的,含混的,失序混亂的;畸形,失衡,猥瑣,雜亂無章的;死亡的,毫無生氣的,衰老的,頹敗的;色彩黯淡、搭配錯亂的,,,

我所定義的基本上都是成對出現。我肯定只是列舉了一小部分。很多人肯定要說我所定義的並不絕對,比如谷崎潤一郎描寫的陰翳禮讚就對陰翳含蓄的美情有獨鍾;你和你的祖母擁抱時也不會因為她的衰老而感到任何不適;基督在十字架上,佛陀在菩提樹下苦修的姿態充滿神聖感……這樣的和我所描述的定義不符的審美或審丑體驗太多太多了。我要說的是,我所定義的是最基本的,最直觀的感官體驗。而紛繁複雜的審美體驗受到社會文化情感心理等說不清的因素的影響,已經發生變化了。拋棄這些而用你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對美醜最基本的判斷(這就是看臉大多數時候評判的都是陌生人,因為親人你就很難說得很清楚了,這時候人們又含蓄了)。這些審美經驗可以說一直貫穿於人類的歷史,來源恐怕要追溯到尚在林間穿梭的時候。在人類的童年,人們渴望光明,可以驅走野獸,尋找食物,直線便于思考,帶來便利,青春帶來力量,還有交配繁衍,壯大種族,衰老死亡帶來悲傷,朽爛的屍骨,毒蟲的螯刺,野獸的利齒帶來恐懼。人們渴望活下去,喜愛那些幫助他們的,厭惡那些傷害他們的。前者以美之名讚頌褒揚,後者以丑之名詛咒排斥。回到問題的開始,那麼是因為醜陋的事物令人厭惡,而當他們有了力量,帶給人們傷害和死亡時,厭惡就變成了恐懼。

說一句無關的話,,路走錯了的時候,太在意自尊反而不好。


只有發現世界的醜陋才會覺得美好是那麼的可貴,才會更加懂得珍惜
醜陋的事物大多是有害的,人對此產生恐懼,這是基因所決定的,在漫長的進化中,絕大多數沒有恐懼感的都死了,他們的基因也隨之消失,流傳下來的,自然而然就天生形成了對這些事物的恐懼~

瀉藥 第一次答 我就胡答

可以類比人為什麼會對美麗的事物有好感 可能是一種本能吧

(ps 婉容是真的好看越來越耐看系列)


因為這世上存在著美的事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