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首歌彈到沒一個錯音,節拍准,把大小聲做好就算完了嗎?


謝邀。

如果嚴格的來說,一首鋼琴曲(特別是古典嚴肅作品)可以說永遠沒有「練完」的時候。因為它永遠都還有可以鑽研、挖掘和深入的空間,永遠都還可以被演繹得更加精緻完美。

不過,如果從教學進度安排的角度來看,即一首鋼琴曲完成到什麼程度可以給學生算「通過」,那麼其實絕大部分時候不必也不應非要達到一個非常完美的完成度才能通過。一般來說,只要比較熟練地掌握了這首作品所包含的知識點和技術點,即可通過。比如說音階、琶音、雙音、輪指等典型的基本技術,或者說巴洛克、古典、浪漫等不同時期作品的風格把握。

另外,學習作品也會有「精彈」和「泛彈」之分。「精彈」的作品會花費比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鑽研作品的每一個細節,力求盡善盡美,用來作為自己的保留曲目來參加重要的比賽或者演出,來提升自己完成作品的深度。而「泛彈」則不會花太多的時間打磨細節,主要用於開闊眼界,用來拓寬自己接觸作品的廣度。深度與廣度二者缺一不可,而對於「精彈」和「泛彈」的通過標準肯定也是不同的。

此外,一個作品可以通過的標準,也需要考慮不同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不同學生的天賦、學習接受能力不同,性格不同,學習鋼琴的目的目標不同,每天可用於練琴的時間也不同,這些也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切不可用同一個死標準來要求不同類型的學生。


有時候我也會思考這個問題。讀音樂專業的我們為了應付期中考、期末考而練的曲子,一般就隨著一個學期的結束而結束,並不會去思考「在期末結束時彈成的那個形狀就是這首鋼琴曲的最終形態了嗎?」這樣的問題。而大多數同學其實一學期就只練這麼一首大麴子。

在讀大學之前的習琴過程中,一般是老師給曲子,我們彈曲子,彈到老師覺得可以的程度了,或者是參加完某個需要這類樂曲的比賽之後,或者是考級曲子,自然而然地接著就換了新的曲子。在那時,這就算是一首鋼琴曲的結束了吧。其實在現在看來,就只是帶著強弱的變化,做一些小處理,怪不得比賽都拿不到較好的名次。

在考上大學當音樂生之後,一個好的老師其實對你的學琴真的太重要了,他對你所提出的要求,會讓你不斷地摸索思考,會使你的想法發生很大改變。一首鋼琴曲的結束不能是為了應試而去,可以為了考試為了比賽而開始準備,但是只要是對自己有難度的歌曲,都一定會在某一方面覺得很難再完善了,很難再去做到了,進入了瓶頸期了,在這時候結束一首鋼琴曲其實根本不算是結束,可能無法再有很大的進步,但你練習好基本功,把曲子帶在手上練,過一段時間後是一定能見到成效的。一定要找到自己最喜歡的音頻來聽,這樣你對歌曲的要求也會更高。要求越高,一首鋼琴曲就會被你吃得越透,你就會覺得越來越有嚼勁,而不是在覺得「進入瓶頸期」之前就結束的那種結束感。一首有深度的歌一定是越彈越有感覺的,這種感覺是不會戛然而止的,所以鋼琴曲是沒有「練完」這一說的吧。能「練完」的鋼琴曲都是你的能力已經能夠很好的掌控的歌曲。比如讓十級的同學彈一級二級的曲子,他們就會很不屑。

所以,人要選擇好歌曲,當然是根據自己的能力來選,像我這種原本八度的短手,在大學期間拉拉拉手掌到小小九度,可能《鍾》我就一輩子不會去碰的。雖然如果老師給這曲子練,跳跳跳也是得硬著頭皮過去的,但是有別的那麼多更適合小手的曲子,我覺得還是不要讓自己那麼難受吧。它聽起來很炫酷,能彈好也是真的很不容易,「我也想彈阿!但是還是算了吧」的這種感覺的曲子,就還是不要選了。不要選過於超出你的能力範圍的曲子,人都是不斷進步的,不斷進步才能一直一直地彈下去。

舉個例子:僅僅是從大一開始彈到現在大三的《激流練習曲》,就算它只有六面,就算它也算是被大家彈爛的,聽起來好像和《冬風》不值一提的,其實我在彈起來時都還有很多地方是不足的。雖然可能在比賽中已經能從二等獎彈到一等獎,在全國比賽也能得到還可以的入圍名次,只要是預選賽彈這個就一定能進複賽的曲子。兩年多,很久了吧,一首練習曲。別人可能會覺得,噢~你彈了這麼久了,應該很好了才對。但我到現在,可能沒有一遍是完整的,沒有一個錯音的,沒有一遍左手是不糊的(想當初選擇它是覺得兩隻手都有戲份,右手不會那麼酸),沒有一遍是沒有漏音的,沒有一遍是真的能把整首練習曲不斷地向前推進的,也更沒有一遍是彈進了兩分鐘的(該死)。這就是一首鋼琴曲,它彈不完的,雖然你可以在比賽完之後丟下它,但當你下一次撿起來的時候,問題還在,毛病也還在,而你的要求又更高了,這就永不會結束。

還有一個誤區:有的人會覺得我把一首曲子彈完,把它背下來了,這首歌就可以算結束了。這真的太錯啦,我們彈一首鋼琴曲的最後一步怎麼會停留在背譜呢,背譜是潛移默化的,是在練習的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如果你沒有把譜子背下來,很多處理其實是做不到的,腦子裡要想的東西很多,是音樂性,而不是背譜。

再舉一個例子:拉威爾《丑角的晨歌》。對我來講超難的曲子。在剛開始摸譜時它震懾我的是認音,太難認了,還有它的雙音刮奏,我那時候覺得簡直不是我能刮的,我這脆弱的小手指。我花了兩周的時間慢慢順下來,在認音找音的過程中,其實一個多月,曲子就背下來了,這不是一個刻意的過程,是為了在做出音樂的時候,不用再找音、翻譜,很多思緒就斷了。雖然我很可恥地在練了四個月去比賽完後把它給丟掉了,但我從不覺得我把它彈下來了過。我還有很多錯音,還有很多對比沒有做出來,速度也沒有達到,音也是漏錯大王,而這一切都歸功於我的基本功,太不紮實了。雖然是從小童子功,但是基礎沒打好啊,方法不夠正確啊,練的不夠多啊,急於求成啊,之類很多的問題,導致在大學,別人覺得你應該基礎很紮實的時候,你在打基礎。很多問題都是從基本功上來的,當你一首曲子有哪裡做不好時就從基本功開始吧。所以,就算我會了雙音刮奏,我會背譜子了,但我這首曲子還是很爛,我希望未來某一天我還能彈它 比現在好很多的那種。(太難了)

又跑題了。總結一下,就是我覺得一首鋼琴曲的結束在於它對你而言的難度,也在於你對它的要求。就醬~


看你練習的目的了。

初級的話一般都是學一些教學曲。教學曲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有專項練習的,比如練習音階(穿指)、練習斷奏、練習雙音等等,那麼在達到你所說的這些要求之外,專項練習的成果達標,就算練完了。

第二種情況是風格性的樂曲,比如小步舞曲、搖籃曲等等,除了譜面的要求到位以外,需要把風格表達得比較到位,比如小步舞曲要表達出古典感、莊重感、舞蹈的韻律,搖籃曲要表達出輕柔以及搖擺的節律等等。

等程度高了,從中級往上,要求就更多了。作個比方的話,需要你像一個說書人一樣,遇到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語氣聲調,遇到不同的題材你也要有不同的表演風格(比如你說水滸、說三國、說金庸武俠,都是不一樣的)。這就很難說練完了。只能說,從教學的角度,某個時期可能注重某方面的訓練,那麼在這方面做得可以,那就可以往前走了。


永無止境。


瀉藥

因人而異吧

我感覺我從小就在練的那些什麼《悲愴》《船歌》啥的 確實是在某一個階段我可以做到題主說的 完全完成譜面

但是對於我的老師和我爸(一直監督我練琴的人)他倆就覺得有什麼東西不對 聽起來不對 再後來我聽了幾個大師的演奏 模仿改進了自己的呼吸還有一些音以及樂句的處理 完成了兩位監工的要求

但是問題在於 我自己又覺得自己彈得不對了 聽起來感覺是在重複著別人的情感 當我把自己的情感融入進去時 很多東西又顯得僵硬 於是我又練習了一段時間 好像又有了一些微微的進步

然而就是到了最後 我每一次彈這些自小練起的曲子 每一遍彈得感覺和處理都不太一樣了 非常奇怪的是 我也沒辦法把每一遍好的地方記下來進行融合 做到完美是不太可能的

需要注意的是 我從小學開始練的這幾首曲子 慢慢地竟陪我走到了高三 不是說我沒有進步 我在這期間也完成了像740平均律還有幾首肖練這些中高段位作品 只是高三的學習已經讓我沒法彈琴了 我也沒法再去整理那些好的處理方式了

可能對我來說這幾首鋼琴曲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練不完了吧

但其實我想說不是讓題主去追求所謂的完美演繹 因為那不太可能 我想說的是 你要去看大師的處理與演繹 在模仿中學習與發展 在發展的過程中自成一派 如果真的能把每一首你愛的曲子都如此練習 我想在某幾首曲子上 你也可以稱作是階段性的大師

我現在與樂隊一起練習 也是一樣的 對於一首歌 我們cover完了之後總會去看還有沒有能創新的地方 以及我們現在的演繹有沒有什麼更好的地方 這些形式上的「練習」都為我們的原創打下了基礎

因此結論就是 我認為一首鋼琴曲需要在你個人形成你個人滿意的風格與演繹方式 並且在之後的表演中具有自由搖擺的可能 這樣應該叫做練完了

這是從另外一個知乎用戶那裡盜得圖 跟我當時的手寫譜面有的一拼了 沒有這麼機會用在這裡放上了

@Mycorpse 侵刪 收圖未通知您 抱歉!

2019.5.4 21:29

以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