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一種主觀自覺與他人或社會隔離與疏遠的感覺和體驗,而非客觀狀態;是一個人生存空間和生存狀態的自我封閉,孤獨的人會脫離社會羣體而生活在一種消極的狀態之中。

按這個定義來看,孤獨一詞的屬性就是和開心相反的。我覺得題主應該想問的是“獨自一人會開心嗎?”

答案是會的。當你厭煩了鬧市的喧囂,厭倦了人際關係的複雜,你會發現一個人獨處的時光,往往更加放鬆。不需刻意迎合,不需強迫適應,自己做有益於自己,讓自己心情愉悅的事,不是再好不過嗎?

獨處的時光往往會讓人重新認識自己,更加專注的投入事業當中。牛頓和雨果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 1664 年至 1666 年的 18 個月中,倫敦鼠疫流行,當時牛頓正在劍橋三一學院學習,學校停課。牛頓不得不離開劍橋,躲避到沃爾斯索普母親生活的莊園。那個家喻戶曉的軼事正是發生在他避居鄉里的時期。有一天,牛頓正坐在一棵蘋果樹下休息,突然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砸了個正着,於是纔有了萬有引力定律這一偉大思想的天才設想。而牛頓一生中的重大發現,如萬有引力定律、力學三定律、光的分解、微積分的創立等等,也都是發軔於此期間。

1830年秋,維克多·雨果開始創作《巴黎聖母院》,截稿日期爲1831年2月,似乎不可能完成。

他買了一整瓶墨水,把自己軟禁在家中好幾個月,用上了最奇特的反逃避手段:

把衣服都鎖起來,只留下灰色的大披肩,免得受到外出的誘惑。爲此他買了一件針織服,長及腳趾頭,好幾個月這就是他的制服了。(這樣,他就“沒臉”出門見人了。)結果他提前幾周完成了任務,用掉了一整瓶墨水。

我認爲雨果和牛頓是開心的。因爲他們沒有荒廢自己獨處的時間,變得更加投入,才鑄就了不朽。從另一個方面說,如果他們是非常壓抑,非常孤寂的,又怎會得到這樣的成果呢?


孤獨是一種狀態或者感覺,快樂是一種情緒,不衝突。


享受孤獨的人,會很開心的呀!


孤獨的人,你看他是享受孤獨,還是忍受孤獨..

那些深居簡出,住在深山老林的人,我堅信他們的內心是享受孤獨的,因爲他們習慣了內心的那份淡定,享受着與大自然融爲一體的快樂。住在喧囂城市的人覺得他們是孤獨的,表面看他們是孤獨的,四周沒有高樓大廈,沒有大型超市,沒有娛樂場所......但是他們也是忙碌的,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我堅信,忙碌的他們是快樂的,內心是平靜的,即使看似孤獨,他們也享受着這份孤獨......


孤獨不會使人開心,它這是成長必然經歷的過程。你將會看見這個世界正慢慢褪去它的本來童話色彩,是深藏着的真理變得清晰,這就是成長。孤獨是成長的過程,它雖然不會讓你快樂,但會讓你更理智。只要樂在其中的,你的每一次享受孤獨,在未來都會成爲你人生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