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答案:需要背一部分,但不需要所有都背。

我是從生物工程畢業再學的動物醫學專業,不是很認同目前學校的一些排課順序,不過我個人有些心得體會可以分享給所有動物醫學生。

1、重視基礎理論,特別是「三大理」——生理、病理、藥理學

這三門最好先學習,之後別的課程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理學之前,因為我有物理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學、遺傳學、微生物學的底子,所以這三門都是比較輕鬆的。反之,如果生理學、病理學的部分難以理解,多半要參考生物化學來看看。

如果當時實在理解不了,也不要著急。畢竟醫學就是研究「生理-病理生理-病理」狀態的轉換,各個學科之間有很多交叉重複,所以多看幾遍也就沒問題了。

2、重視解剖學、外科基本操作、診斷學的實操內容,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無菌意識(如果之後從事臨床工作的話,這將對未來工作大有裨益)。

這部分,要結合實踐一起來看,可以加深記憶,依靠理解的力量,來減輕「死記硬背」的負擔。

外科基本操作部分,在校期間恐怕沒什麼實踐機會,實習單位也不會讓你上手,但是要從小處做起,哪怕是使用滅菌鍋、做個葯敏試驗、清洗個試管。很好的參考是去看人醫臨床的內容,無論是操作視頻,還是執業考試的要點,這比動物醫學在校課程都要講得詳細很多,要求也嚴格很多。

解剖學,要自己主動找資料去學習。剛開始我看著解剖圖譜,彷彿都明白了,再回手術室看,發現還是恍恍惚惚的、似懂非懂。但是再反過來去看圖譜,就會清楚很多了。「理論-實踐-理論-實踐」這什麼時候都好使,不明白,就問問老師(不要問同學等,模糊的、錯誤答案不利於以後的學習)。

實踐也要結合生活,平時要注重積累。舉個簡單例子,有次跟老師一起吃飯,我指著盤子里的泡椒金錢肚問另一個同學「這是牛的哪個胃」。同學都傻了,說是真胃,哈哈。其實相信你一定知道正確答案。老師更絕,指著雞屁股就開始講法氏囊……和傳染性法氏囊病。

3、如果想從事臨床,那從學習一開始就建立兩套思維體系,來幫助自己抓重點來記憶,當然也能很好適應工作。避免那種,在動物醫院或者養殖場工作兩年了,都看不懂主訴(這個真不是誇張)、不知道每天巡場記錄是做什麼用(防治什麼)。

一套是「臨床思維」——作為主治、術者,你來怎麼判斷、怎麼治療、哪些癥狀是要點,從分析感性資料,結合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分析給出正確的診療思路和方法。這樣,可以幫助你至少把每個疾病(各論)的內容記憶深刻,還能初步融會貫通、加強各個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繫。

一套是「患者(寵物主人、畜主)思維」。因為沒有動物會按照教科書生病,所以當你從主訴開始,想著做了哪些檢查、看了哪些指標,疾病發展是什麼走向……等等,腦中的診療思路就可以像圖譜一樣展開了。這可以幫助你應對考試中的論述題、簡答題這種開放性命題,咳咳。順便每次這樣思考,就把臨床診斷學給複習了一遍,你說能還用死記硬背什麼嘛?!


臨床的話,理論知識是內力,是素材庫;實操技能是招式,是對外輸出的內容。

「背」這個行為本身只是讓你形成思維慣性,對看到的現象產生現有理論上「應有的」聯想,從而找到對應的鑒別診斷,再針對所有鑒別診斷作出相應的鑒別和治療。

在我看來,總體來說,做臨床就是了解生理,病理和藥理吧


醫學這種專業 最基本的就是你得把基礎知識背下來 記牢 然後才能去談應用和實踐


不管是動物醫學還是人醫,想學好的前提是把所有知識能背下來才是基礎,才能談到應用。

學醫學的又苦又累,特別是動物醫學了。醫學是個無底洞,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慾是學好的關鍵。


那是當然了,不過你也可以混過去,要看你想選擇什麼樣的生活了!


背完能運用到實際才是真的有用,建議你假期去動物醫院或者養殖場實習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