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例子,比如我大一學習C++,我上課聽不懂一知半解考試只能考個班級中等分數。後來到了大三(中途沒再學過關於它的知識)我再回過頭來看C++的知識所有的東西我都能一下子看懂了,如果拿著大三的對C++的理解程度我可以很容易在大一考一個優秀的分數,可是當時卻總覺得對知識生疏無法融會貫通。相同的例子還有,王者裏玩一個英雄,一開始怎麼苦練看攻略都感覺很生疏,後來不練了過了好久再玩突然就覺得這個英雄很上手。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反正就是一開始接觸新的知識無論怎麼樣都感覺很生硬,無法理解或完全理解。然後過了一段時間不理它再看就能感覺很開竅。總覺得大腦在中間這一段空白期自我學習。


彼此彼此,而且我的記憶力出奇的差……


謝邀。

根據你的描述,你可能是左腦型的人,比如德者或行者,去我天賦教育專欄板塊,找到德者和行者屬性的文章去看下,也許對你更瞭解自己,會有一些幫助。


潛伏學習,是指沒有表現出來的不可見的學習。

頓悟,是指情景中的各個要素突然間一起出現,以至於對學習者來說有效的途徑立刻變得清晰明瞭的過程

宏桑:為什麼很多知識即使一段時間不學/不複習,也會感覺對其的理解越來越深刻,甚至豁然開朗??

www.zhihu.com圖標


我感覺你可能是覺得自己「上手」有點慢,有點困難,而不是接受新知識慢。新知識遇到的時候,能夠接受理解的話就已經接受理解了,可能不深刻,但是會有一種「原來是這樣」或者「這麼解釋好像才更接近真相」的感覺,如果不能接受的話,應該會覺得奇怪或者錯誤……

如果從成績看排名居中,應該只是很多方面的能力在一個平均水平,這個平均是一部分人中的平均而不是所有「同齡人」中的平均,在一個樣本容量很小的環境中很容易有「和同齡人比怎麼樣」的認知偏差。

大腦確實會在你不能察覺到的情況下處理信息,它和其他器官一樣都是在一刻不停地工作中,只是乾的事情會有不一樣,在注意力、主觀意識調動程度不同的情況下,分配不同的資源幹不同的事,在你沒有思考學習或者遊戲的內容的時候,曾經遇到的各種問題都會被腦子進行處理,有些問題處理好了就會有一種熟練或者簡單的感覺……


因為我們所瞭解的事物太少了。

就像是建房子,就算只有零碎的磚瓦,可只要有,我們建起房子來就會比別人快一步。


大概率是因為注意力集中,以及被動主動的角色原因。

不知道你對什麼感興趣,

看電影,看小說,打遊戲?

當你經歷過一個精彩的電影,跌宕起伏的小說,酣暢淋漓的遊戲。

事件結束後,甚至一段時間後,對其中細節你都能記憶猶新。

但是昨天上過的課,你可能什麼都不記得了。

首先是因為注意力,在電影中小說裏遊戲中,你全神貫注投入了,所以一定印象深刻,而課堂上,你一不留神走神了,回過神發現進不去了,然後你覺得自己接受的慢了。

還有一個重要的東西就是主動被動的關係,

主動出擊與被動接受往往是不一樣的,

電影小說裏我們跟著角色一起經歷劇情,遊戲中更是自己操控。

但面對知識,老師往下灌,我們接受往往會過於鬆散應接不暇。

但主動的思考往往可以做到通過思路將所有知識串接起來。

相比之下,你對整體的把控,全局的理解,細節的捕捉自然雲泥之別。

反應在與別人的差距上,就是我們比同齡優秀者學習知識更慢。

還有一個察覺好,就是,

並不是說行為上的懶惰,

我們能看到很多人很勤奮,

行為上的勤奮,工作時間很長,

也不放鬆,就是工作,

但是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效果並不好,

究其原因,

在於思維上的懶惰,

雖然學習了,

沒有總結,沒有深入思考,

這樣總是會事倍功半。

這些小夥伴往往會覺得自己學的慢於別人。

行為也不夠勤奮思維也不夠勤奮的小夥伴,

……你有啥可以想不明白的……

你學習了嘛?

我每天向上天祈禱讓我中一千萬彩票,

上天說可以,但是你不買彩票我怎麼讓你中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