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給孩子報名各種補習班,培養各種我們認為有用的興趣特長,將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孩子,讓她/他按照家長設定的路線成長。

第二種,發掘孩子的興趣愛好,尊重他們的個性成長。讓孩子保持充分的獨立人格,家長在關鍵時刻稍加引導。

作為一個家長,這是我常常思考但無果的問題,到底該如何尋求平衡,把握好度?


培養出一個身體健康,心態平和的人教育就是成功的


偏執於成功這個詞,常常是焦慮得來源。

在這個販賣焦慮的時代,在這個以「成功」論英雄的時代,在這個失敗就會懷疑自己的時代,我卻想讓我的孩子知道,失敗才是人生的本來,犯錯才是生活的常態。

我也一定會支持女兒去追求你她所定義的成功,但我更需要她知道,即使像爸爸媽媽這樣一事無成的人,也可以過的很幸福。

你或許認為這是一種不上進,不是的,這無關上進或不上進。這是對生命與生活起碼的寬容,然後你才會懂得憐惜,憐惜自己,憐惜身邊的每一個人,憐惜生命的有限性。

所以我會對女兒講,相對於成功,我更確定的是我們一定會失敗。在教育你這件事上,爸爸媽媽也一定會犯很多錯,和你一樣。我們是你的父母也不代表我們可以比你做的更好,更不必去向其他人比較。

慶幸的是,我們和每一次的失敗與錯誤和解後,它都成為了更好的我們,所以才會如你所見,我們生活好像一直有在變得更好。

回到問題,什麼家庭教育才算成功?

我不知道。

在我的極其有限性中,能做到的是減少焦慮。

因為我們的每一點焦慮,都會傳遞給孩子。

也願有緣看到此貼的你,可以減少一點焦慮。


教育是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共同影響的產物。家庭教育影響早且長,是一個人性格和三觀的基礎。家長啥樣,孩子就差不多是啥樣。與其考慮如何平衡,不如思考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且需要往什麼方向完善。

如果家長自己在不斷學習充電,提高文憑或考各種資格認證。努力做一個符合長輩期待的人,那孩子自然就會走第一條路。

如果家長自己在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不易受到外界評價的影響。努力在做一個符合自己期待的人,那孩子自然會走第二條路。

「教育」,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上和下可以理解為皇帝和臣子,老師和學生,父母和子女。所以教育就是作為「上」的角色來教授,作為「下」的角色來效仿;從而讓「下」從事有「上」認為有益的事情。

所以「給孩子報名各種補習班,培養各種我們認為有用的興趣特長,將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孩子,讓她/他按照家長設定的路線成長。」是符合中國傳統教育理念的。

這種理念重視延續和傳承,但也傾向於保守。在這種教育下長大的孩子會比較守規矩,敬畏權威和規則。同時,他們自己的天性可能受到忽視沒有獲得發展。

「教育」在英文中是education(名詞),來自拉丁語,由前綴e-(向外、出來)加詞根duc-(引導)及名詞後綴-ation構成。字面意思就是「將學生的天資引導出來」。由此可見,西方認為教育的本質目的是要激發、引導學生的天賦。

所以「發掘孩子的興趣愛好,尊重他們的個性成長。讓孩子保持充分的獨立人格,家長在關鍵時刻稍加引導。」符合西方的教育理念。

這種理念重視尊重個性和激發天性。在這種教育下長大的孩子會充滿好奇心,並願意做各種嘗試。在這過程中,也容易走出不符合父母期望的路線。


去體育場散步、跑步,又在公園裡注意到了一些現象,我截取兩幅畫面,頗能讓人玩味。

畫面一:一個年輕的媽媽領著也就一歲半左右的兒子,母女倆看到了體育場跑道上標記賽跑跑道的數字——那寫在地上大大的1、2、3.......8。母親領著兒子把這八個阿拉伯數字一個一個數過來,然後又一個一個數過去,才一歲多的孩子帶著稚嫩的口音,和媽媽一起數著,孩子帶著好奇與熱情,母親帶著希望與期冀。

數了幾遍之後,媽媽說,來,兒子,把「3」找出來。我看到小孩子跌跌撞撞得走到了第三跑道的「3」面前,大聲和媽媽說著「3、3」。然後,媽媽如法炮製,讓孩子找到了5,6,......。媽媽高興得一直誇著「兒子真棒啊!」

我看到了這一幅既溫馨又意味深長的畫面,心裡在想:站在跑道上,讓剛剛一歲多的孩子認字,這不正是活生生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嗎?如果就此情境畫一幅漫畫,該是非常恰當的吧。

但是,在體育場,我又看到了另一幅畫面,兩相對比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

第二幅畫面:

每天早晨,我大約五點多就到體育場跑步,經常看到體育場里足球場草坪上,散落著零零碎碎的垃圾。那是昨晚在這裡休閑的人們丟下的,我注意觀察了一下,很明顯,大多是帶著孩子來的人們丟下的類似酸奶盒等這樣的東西。這些垃圾在嶄新的體育場上很不協調,不知道那些丟垃圾的人們作何感想。

我想像著,該是這樣的畫面:大人們看到被丟棄在草坪上的酸奶盒子,用慈祥但是堅定的語氣告訴自己的孩子:看到那邊的垃圾桶了嗎?把盒子丟到垃圾桶里去,這才是好孩子!然後,孩子蹦蹦跳跳得穿過跑道,跑到體育場邊上的垃圾桶跟前,完成自己這次美好的任務。

我之所以說是美好的任務,是說這是一個美好的畫面,因為它會塑造孩子未來的美好。穿過跑道跑到垃圾桶前的那個投遞垃圾的動作,不僅是美的,而且,這才是人生起跑線上不該輸掉的。

良好的習慣,做人的品質,這是最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東西。

但是,我們看到,有那麼多的家長太有些急功近利,早早得讓孩子認字、背詩、算術。有客人來了,孩子背一首詩,認出什麼字,這是值得家長炫耀的。反而孩子那些對大人的禮貌,語言的文明、舉止的得體,這些都很難引起主人甚至客人的注意,更談不上大加讚揚。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一方面,我們在著急孩子認得字比同齡人少,背的詩歌沒同齡人多,算術沒人家快。於是,我們利用一切機會來追趕,因為我們害怕在這些方面被別人家的孩子超過。

另一方面,我們卻在孩子沒禮貌,不懂尊重,不良習慣等方面熟視無睹,察覺不到這些方面與同齡人的差距,或者你根本不在乎這些,那當然也就會無視別人家孩子那些優秀品質的存在。或者,你覺得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事了,老百姓有句話「樹大自直」,但是,真的是這樣嗎?有些小樹,直是直了,可能永遠長不大,有些樹越長越歪,再難成材。

只有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才能讓家長對孩子的未來放心,我們關注起跑線,這沒錯,儘管人生是一次長跑。關鍵是我們最該關注的是在起跑階段的哪些東西?做好熱身,而不是著急快跑,訓練跑步的姿勢,教給孩子跑步注意事項,讓孩子打好跑步的底子,即使開始跑得慢一些,也可以厚積薄發,用自己良好的跑步素質,最終會沉著得跑在同齡人的前面。

一個人長大了,在緊急時候的表現能夠看出他從小養成的修養。一個人上火車時被擠掉鞋子,然後火車開走,他急忙將另一隻鞋子扔出窗外,為的是那個撿到鞋子的人能夠湊成一雙。這樣的人,會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成功的人。

其實,一點一滴的細節也能反映出一個人的修養,就像體育場的亂丟垃圾。我自責的是自己並不那麼純粹和高尚,我看到了早晨體育場上的垃圾,但是,我依然在這裡忍受著開始自己的跑步,而不是身體力行得把垃圾清理掉,或者發動跑步的人們一起清理好再跑步。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也是一個輸在起跑線上的人。


孩子是一個身體健康,心裡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

這個是任何的培訓機構都無法培訓的。而且成功需要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裡素質。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