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不會向男性轉變 身體 激素 體格 會不會發生變化


現實中的人類胎兒在懷孕7周時的身長約1.3釐米並帶有尾巴,懷孕8周時身長約2釐米,尺寸與普通蝌蚪相似。這時候的胎兒要是扒出來,即使放進人造子宮裡也不能存活。人類胎兒在懷孕24周時身長約25釐米,重約550克,此時扒出來在先進醫療機器支持下可以存活。現在的世界記錄是體重241克(尺寸相當於一個蘋果,懷孕時長23周3日)的早產兒就可以藉助醫療機器存活了。不滿28周的人類早產兒的問題主要是腦血管過於脆弱、心臟還未完善而容易腦出血或心臟驟停。如果人類不再使用子宮,則人類胎兒需要演化出在數周內就能不藉助子宮或機器、在空氣/水/其它寄生對象體內生活的能力。

正常型:

人類女性懷孕7~8周生出一到兩個袖珍寶寶,可以用手託著掛在乳頭上大量喫奶、迅速增長體積,3~5個月內長到現在人類初生嬰兒的尺寸並具有相應的智力,接下來可以和現在一樣養育。

這需要人類女性有更發達的上肢與胸腹、背部肌肉和更加碩大的乳房,人類嬰兒具有更加強大的免疫系統、更早成熟的循環系統,並能急劇生長、特別是擴大頭部。

特異型:

人類女性懷孕1~2天產卵1~2個,把卵放進15~32攝氏度的靜水裡經過1~2周孵化為帶鰓與尾巴的寶寶,可以在水面附近喝奶,也能自己捕食水生動物。經過2~3個月時間長大到無尾目一般體積,爬上岸脫去尾巴與鰓變為純陸生,喝奶或捕食小動物加速生長,再經過2~3個月長到現在初生嬰兒的尺寸並具有相應智力和超過現在的自理能力,然後比現在更省心地養育。

這需要人類嬰兒具有遠比現在強大的免疫系統、更早成熟的消化系統與循環系統、更強的活動能力,能急劇生長、特別是擴大頭部,可能會有蛻皮行為,為了在早期自衛可能帶有劇毒。人類女性可能有相應特化的產卵器構造,可以站著伸出一根大針瞄準水面而不需要蹲下。

這會讓人類更加意識到自己與其它動物的相似性和差別,進化論可能更早誕生,神創論則更可以宣揚人類生理的特殊性。

怪誕型:

人類抓捕野生動物或養殖供人類寄生的動物物種。人類女性將接觸的精子儲存在獨立器官內,按照需求給卵子受精,並通過身上生長的鋸條狀骨化物、刺刀狀骨化物、小爪子等切裂寄生對象的皮肉,展開多摺疊的骨化產卵器將受精卵注入寄生對象體內。卵孵化成寄生幼體,吸取寄生對象體內的營養物質急速生長,在幾十天內長到隨你喜歡的尺寸並破體而出。那之後可以更省心地養育,或許已經可以去上學了。

這需要人類具有和現在截然不同的生理功能。

這會讓人類很早就認識到自己是地球生物裏最特別的。


順著 @趙泠 老師的思路,我來補充幾個自然界「早產型」動物的例子:

1.熊貓型:

大熊貓和普通的熊其實是有親緣關係的。但是由於染色體斷裂的關係,出現了生殖隔離成為了兩個物種。大熊貓的幼崽出生的時候非常小,沒有什麼生存能力。而且大熊貓並沒有演化出什麼特殊的器官來保護和撫育幼崽,所以大熊貓幼崽的存活率並不高。

如果人類女性是在突然之間失去了子宮(只能宮外孕?),身體的其他部分沒有來得及演化,那麼最大的可能性是人類會變得像大熊貓一樣,只能生下一兩釐米長、非常脆弱的幼崽。並且幼崽的存活率不高。

那麼這時候人類的社會將出現很大的變化,一個存活下來的幼崽將成為整個社會的珍寶,養育的負擔將由社會共同承擔,入學就業不再是難題。而能生下存活幼崽的媽媽,無論家境、年齡、美醜、文化水平如何,都會被奉為英雄,但人類數量還是日益減少。

2. 袋鼠型:

有袋類動物的幼崽也是早產,但他們有一個特殊的育兒袋。這個育兒袋具有保溫、哺育、安全等多重功能。這也是一個思路。如果人類可以演化出一個育兒袋,那麼其實可以像袋鼠一樣生活。

如果人類不能演化出育兒袋,那麼也可以製造出人工的育兒袋,比如人工胎盤植入皮下。(曾經有消息說男性可以用類似方法生孩子了)。

這時候親生母親和養育幼崽的母親,就不一定是同一人了。可以出現父親背育兒袋,或者養母代替親生母親背,甚至社會統一出現育兒工廠。那麼現存的家庭關係和家庭倫理將出現很大的動蕩。

人類就可能成為媽媽只生不養,讓男性承擔生育代價(像海馬)的物種,或者工廠化育兒,只有有錢人能去育兒工廠產下幼崽得到子女,而窮人的幼崽就像大姨媽一樣流走的社會。

3. 安康魚型:

女性沒有了子宮,那麼就沒有明顯的大肚子,有沒有排卵,有沒有生孩子,男性要怎麼才能知道呢?怎麼才能保證女性的每一次排卵都不會被浪費掉呢?

一種方法就是「霸佔」女性的生殖器,只要他們一排卵立刻就能感知到。那麼霸佔的方法最好就是牢牢的寄生在女人身上,就像安康魚。

安康魚的雄魚一出生就會開始尋找一條雌魚,然後咬破雌魚的皮膚和他融為一體。最後雄魚自己消失了,只留下一個生殖器。每當雌性安康魚可以排卵的時候,這個生殖器立刻就能感知到變化,然後排出精子。

如果這樣也不錯,世界上就只剩下女人(和退化得只剩器官的男人),什麼女權男權,都不用爭了。

不管怎樣,人類的社會結構一定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身體激素體格幾乎不會變化。因為卵巢纔是內分泌器官,生成激素。

也不影響排卵,因為卵子也是由卵巢產生的。

子宮只是很單純的一個孕育胎兒的器官。受卵巢激素影響,週期性的脫皮,出血,產生月經。

如果某個女人因為疾病手術外傷之類的的原因失去了子宮,女性身體不會有什麼大的變化,只是無法懷孕而已。每個醫院的婦科醫生,產科醫生,都做過大量這樣子的手術,並不稀奇。如果術後,沒有子宮的女性非常想要懷孕,解決方法可以私底下找代孕,用自己的卵子,借別人的子宮,生孩子。這個灰色產業鏈,其實一直存在,並且比你想像的普遍常見。

如果因為某些科幻的原因,全體人類女性失去了子宮,人類也不會滅絕的。現在科技手段就能解決的方法是:腸系膜懷孕。先用試管嬰兒技術,取出卵子J子,受精培育成早期胚胎,種植到腸系膜上面。男的女的都可以的。題主可以自己搜下,有一例男人懷孕的新聞,裡面就是這樣子做的。

還有其他的解決方案,例如用其他動物做為代孕,人工子宮。這在暫時來說,受技術和倫理,法律的限制。但是如果全體人類失去了子宮,這些法律和倫理限制很快就會解除,技術限制很快就會被攻克的。


謝……謝不邀。我還以為有人邀請我,點進來才發現沒有(惆悵)。

我仔細閱讀了這個問題的題面,暫且可以先做出兩個初步判斷:

一、題主不瞭解人類女性的子宮是怎麼演化出來的,甚至不瞭解子宮的功能,以及為什麼要消失。

二、其實題主應該想問的是如果女性失去生殖系統,會不會變得男性化。從這點可以看出題主不知道男性的第二性徵是怎麼形成的。

圖/題面留存

兩個問題我分開回答。

一、

在漫長的人類進化史中,我們人類,或者說我們哺乳類的祖先,確實是沒有現在這樣的子宮的。

這要從子宮是怎麼形成的說起,大部分[1]雌性動物從輸卵管前端(靠近卵巢),一直到泄殖腔(泄殖竇),中間整整這麼長的肌肉質的管道,包含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輸卵管、子宮、陰道三部分的構造,我們叫它生殖管。

這三個部件,它們在動物胚胎期未分化的時候,來源於同一個結構,叫牟勒氏管(Müllerianduct)。沒錯,輸卵管、子宮、陰道看起來是三個不同的玩意兒,其實是同一種結構分化而來的。[2]

我們來區分一下名詞:生殖管是輸卵管、子宮和陰道的統稱,而牟勒氏管是分化出生殖管的結構,這三個玩意兒同源。不同的動物,生殖管的功能和生殖方式不一樣,所以也有著不同形態的生殖管。

那子宮在生殖管中屬於什麼部位呢?答案是輸卵管最膨大的部分。輸卵管有兩條,那子宮也有兩個。請看下圖:

四種哺乳類子宮類型(本圖來自於網路)

舉個例子,你去動物醫院給寵物絕育的時候,把雌性犬貓的卵巢和子宮拉出體外摘除,你就會發現拉出來的幾乎完全是兩條管狀的組織。它們的子宮就是雙分子宮(又稱分隔子宮)[3],沒有雙子宮原始,底部已經開始癒合,這樣的子宮能讓動物一次性地產出多隻崽。

而人類的子宮,是單子宮,兩個子宮完全癒合在了一起。這種子宮單次只能孕育較少的後代(你會在單間房裡擠一堆房客嗎?)。在哺乳動物中也只有猿、猴、人類、某些翼手目和犰狳擁有它。從雙子宮到單子宮,是一個從低到高逐漸演化的過程。

在進化生物學中,生物的形態結構會循著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的進化方向,這個方向叫作複雜化。進化的結果使生物的形態結構越來越複雜、精密,功能越完善、完成特定功能的效率也越來越高。[4]在漫長的時間裡,我們的繁殖方式從卵生到卵胎生到胎生,從簡單的生殖管逐漸出現這樣的單子宮,而不是隻有兩條粗糙的管子。子宮這種東西,本來就是人類排除萬難,為了讓自己更加適應環境而進化而來的。

現在你說不要子宮了,回歸兩條管子。那好辦,它本來就是兩條管子的一部分,大不了大家回歸卵生唄?但就算這樣也依然有明顯的性別區分。

爬行類的輸卵管開口於泄殖腔,兩條管子一溜通到底,它們就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子宮[5]。以爬行類的烏龜為例,雄龜尾巴細長、腹甲凹陷、體型略小;雌龜尾巴粗短、腹甲平整、體型稍大。漢子就是漢子,妹子就是妹子。因為沒有子宮就「安能辨我是雄雌」的情況並不存在。

子宮不是性腺(女性的性腺是卵巢),不負責分泌性激素,無論有沒有,都不會影響人與動物第二性徵的表現。部分女性因為疾病的原因摘除了子宮,雖然沒有了例假,但也不會影響性激素的正常分泌,更不會向男性轉變。[6]

二、

如果把女性整個生殖系統(包括卵巢)移除,她會不會變得男性化?

答案也是不會。

男性的第二性徵,比如體格更加高大、肌肉發達、喉結突出、聲音低沉、體毛旺盛、長出鬍鬚等,是由雄性激素分泌而促進發育的。以睾酮為主,大部分雄性激素由睾丸分泌,女性沒有睾丸,自然不會因此變得男性化。

那如果女性摘除了卵巢,又沒有外源的性激素補充,會變成什麼樣呢?我們可以參照一下特納氏綜合症患者的體態。

特納氏綜合症患兒照片,是不是很眼熟?這張圖出現在我們的高中生物書上

患有這個病的女性由於缺失或缺損一條X染色體,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因此第二性徵不發育。

這些女性身材矮小,乳房不會發育,皮下脂肪不會沉積變得豐滿,也不會有例假,更無法繁育後代。由此可見,若女性失去性腺或者性腺無法發揮正常的功能,她們就既不會擁有女性的第二性徵,也不會變得像個男性。毫無疑問,這無論對女性的生理還是心理,都是巨大的傷害。

眾生皆苦,願你我善待他人。

參考

  1. ^文昌魚(頭索動物)和圓口類沒有生殖管。而硬骨魚的輸卵管不是牟勒氏管,在脊椎動物中屬於例外情況。
  2. ^脊椎動物比較解剖學/楊安峯,程紅,姚錦仙編著. —2版.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9
  3. ^大部分食肉類的子宮構造為雙分子宮。
  4. ^進化生物學/沈銀柱,黃佔景主編 . ——3版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
  5. ^少數爬行類為卵胎生,受精卵在輸卵管內發育,發育成幼體後娩出。
  6. ^https://mip.haodf.com/zhuanjiaguandian/5104399892.htm


這個方向上的突變基因無法遺傳給下一代,人類種羣基因庫中不會存在這種基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