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此乃人生極樂之事。


村居【清】 高 鼎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⑵醉⑶春煙。兒童散學⑷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⑸。【注釋】⑴ 村居:住在農村。⑵ 拂堤楊柳:楊柳枝條很長,垂下來,微微擺動,像是在撫摸堤岸。⑶ 醉:迷醉,陶醉。⑷ 散學:放學。⑸ 紙鳶: 鳶:老鷹。紙鳶:風箏。【題解】《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詩人高鼎。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居住在鄉村時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學後孩子們放風箏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兒童們興緻勃勃地方風箏。有景有人有事,充滿了生活情趣,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樂春圖」。全詩字裡行間透出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讚美。【譯文】農曆二月,村子前後青草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氣,煙霧般地凝聚著。楊柳似乎為這濃麗的景色所迷醉了。村裡的孩子們放學以後,一路上沒什麼耽擱,回家挺早,趕忙趁著東風勁吹的時機,把風箏放上藍天。【賞析】《村居》描寫出了一幅春天孩子們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風箏的圖畫。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動著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滿生機、春意盎然的農村生活圖畫。讀了這首詩,我們好像跟詩人一起飽覽了農村的美麗春景,分享著孩子們放風箏時的歡樂。第一句寫時間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綠的芽兒,黃鶯在天上飛著,歡快地歌唱。堤旁的楊柳長長的枝條,輕輕地拂著地面,彷彿在春天的煙霧裡醉得直搖晃。第二句寫的是人物活動。孩子們放學回來的早,趁著颳起的東風,放起了風箏。兒童、東風、紙鳶,詩人選寫的人和事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幾分生機和希望。江南逢李龜年杜甫歧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歧王府第裏經常看見您,也在崔九的家裡多次聽到您的唱歌。現在正好是江南風景秀美的時候,在這暮春季節再次遇見了你。這個大概是最簡明的翻譯了小池 楊萬裏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古詩詞作者背景楊萬裏(1124-1206),南宋詩人,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是我國古代寫詩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詩通俗清新,流暢自然,人稱「誠齋體」。詩的內容以山水風光自然景色為主,所以他的好朋友曾經幽默地跟他開玩笑說「處處山川怕見君」。古詩詞注詞釋義泉眼:泉水的出口。惜:愛惜。細流:細小的流水。照水:倒映在水面。晴柔:晴天柔和的風光。尖尖角:指剛出生的、緊裹著的嫩小荷葉尖端。古詩詞今譯泉眼悄無聲是珍惜細細的水流,樹陰映水面是它喜歡晴日的溫柔。小小的嫩荷剛露出緊裹的葉尖,早飛來可愛的蜻蜓站立在上頭。古詩詞名句賞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之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種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樸素、自然,而又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泉眼默默地滲出涓涓細流,彷彿十分珍惜那晶瑩的泉水;綠樹喜愛在晴天柔和的氣氛裏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葉剛剛將尖尖的葉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調皮的蜻蜓輕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詩從「小」處著眼,生動、細緻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動的富於生命和動態感的新景象,用來形容初露頭角的新人。王昌齡《從軍行》賞析【其 一烽火城西百尺樓, 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①, 無那金閨萬裏愁②。賞析王昌齡是一個創作邊塞詩的能手。其邊塞詩既多且好,尤其善於多方面表現征戍者的生活和內心世界,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豪邁與悲壯、昂奮與悽愴相交融的深沉風格。這組《從軍行》共七首,每首描寫一個場面。「烽火城西百尺樓」這首寫的是一位處於戰鬥空隙之中的唐軍戰士和他對遠方妻子的懷念。開頭兩句,詩人故意創造出一種鬆弛寧靜的氣氛:沒有戰事,戍樓獨坐,夕陽西下,晚風輕拂。但這是邊境上特有的暫時的平靜,靜謐中潛伏著肅殺和緊張。在這樣的情景下,戰士想家是極自然的。於是接下去寫他吹起笛子,吹的是寄託著「傷離別」之情的《關山月》曲調。通過笛聲,我們已體察到這位戰士思念家鄉親人的感情。末句卻從對面寫來:不直說戰士對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說他想到妻子在萬裏之外因為掛念自己而憂愁傷心,夫妻兩人對長久的別離、無望的等待都同樣地無可奈何。這就把廣大守邊戰士的苦悶心情典型地表達出來,並取得了令人感動和同情的藝術效果。注釋:①《從軍行》:樂府舊題,屬相和歌辭平調曲。多是反映軍旅辛苦生活的。②羌笛:羌族竹製樂器。《關山月》,樂府曲名,屬橫吹曲。多為傷離別之辭。③無那:即無奈。其 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彈不盡,高高秋月下長城。賞析寫守邊者的鄉思,既可以象前篇那樣,突出寧靜氛圍下主人公內心活動的複雜與激烈,也可以象本篇那樣,用熱烈喧鬧的場面來反襯人物難以排遣的悲愴沉悶的心境。你看,這裡是軍中徹夜狂歡作樂的場面,開始時是清秋的明月俯照著大地,終場時那月亮已落到了巍峨的長城後邊。這其間琵琶不停地奏出富於刺激性的旋律,一曲終了又換一曲。人們興奮地起舞,他們要盡情舒泄一番。可是且慢,請細細地辨別一下這聒耳的音樂。原來,不管曲調如何變換,舞姿多麼狂恣熱烈,卻總是離不開一個主題:離情和邊愁,也就是離不開一種基調:慷慨中透著悲傷,歡快中雜著悽涼,「總是《關山》舊別情」,尤其「總是」二字,一下子點穿了軍中狂歡的背景和實質,使讀者的心和這些軍人的心刻靠近了許多,理解了軍人們企圖用歌舞排解愁悶,同實際卻是「撩亂邊愁彈不盡」之間的矛盾。而這正是本詩抓住讀心靈,使之感到震慄之處。其四青海長雲暗雪山① ,孤城遙望玉門關②。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③。賞析戰士們有思家之緒,這很自然,因為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戰士的根本價值卻在於他們是祖國安全的捍衛者。現在是這樣,古代也是這樣。王昌齡的邊塞詩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現戰士們為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上面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首句寫邊疆地理位置和環境。一個「暗」字,給人以沉重壓抑之感。次句寫形勢的險惡,他們征戍在邊疆前沿,回望祖國只見玉門關一座孤城。第三句寫戰鬥的緊張激烈,語言概括而形象鮮明如見。末句代戰士們立誓,正面地謳歌他們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鋪墊,戰士們的誓詞分量才顯得更重。應該指出,這並不是一首寫實之作。從所涉及的地名看,相距不下千百里。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寧市西,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敦煌縣西,而唐朝的西域根本沒有一個樓蘭國,漢代的樓蘭國在今新疆鄯善縣東南。但是詩人為了表現守邊戰士的英勇無畏和愛國熱忱,卻把它們寫到了一首詩裏。這在詩歌創作中不但允許,而且是常見的,人們感興趣的是詩中表現的思想和情趣,倘若非要膠柱鼓瑟地進行考證,那就未免多事了注釋: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玉門關:漢置邊關名,在今甘肅敦煌縣西。樓蘭:漢西域國名,在今新疆蠟羌縣及羅布泊一帶,此地代指唐西邊境少數民族政權。從軍行七首(其五)王昌齡大漠風塵日色昏, 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 已報生擒吐谷渾。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可能對第五回「關雲長溫酒斬華雄」有深刻印象。這對塑造關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節。但書中並沒有正面描寫單刀匹馬的關羽與領兵五萬的華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這樣一段文字:(關羽)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這段文學,筆墨非常簡煉,從當時的氣氛和諸侯的反應中,寫出了關羽的神威。論其客觀藝術效果,比寫揮刀大戰數十回合,更加引人入勝。羅貫中的這段文字,當然有他匠心獨運之處,但如果就避開正面鋪敘,通過氣氛渲染和側面描寫,去讓人想像戰爭場面這一點來看,卻不是他的首創,象王昌齡的這首《從軍行》,應該說已早著先鞭,並且是以詩歌形式取得成功的。「大漠風塵日色昏」,由於我國西北部的阿爾泰山、天山、昆崙山均呈自西向東或向東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東部形成一個大喇叭口,風力極大,狂風起時,飛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風塵」後面,並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風沙遮天蔽日。但這不光表現氣候的暴烈,它作為一種背景出現,還自然對軍事形勢起著烘托、暗示的作用。在這種情勢下,唐軍採取什麼行動呢?不是轅門緊閉,被動防守,而是主動出征。為了減少風的強大阻力,加快行軍速度,戰士們半卷著紅旗,向前挺進。這兩句於「大漠風塵」之中,渲染紅旗指引的一支勁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這支軍隊卷塵挾風,如一柄利劍,直指敵營。這就把讀者的心絃扣得緊緊的,讓人感到一場惡戰已迫在眉睫。這支橫行大漠的健兒,將要演出怎樣一種驚心動魄的場面呢?在這種懸想之下,再讀後兩句:「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這可以說是一落一起。讀者的懸想是緊跟著剛才那支軍隊展開的,可是在沙場上大顯身手的機會卻並沒有輪到他們。就在中途,捷報傳來,前鋒部隊已在夜戰中大獲全勝,連敵酋也被生擒。情節發展得既快又不免有點出人意料,但卻完全合乎情理,因為前兩句所寫的那種大軍出征時迅猛、凌厲的聲勢,已經充分暗示了唐軍的士氣和威力。這支強大剽悍的增援部隊,既襯托出前鋒的勝利並非偶然,又能見出唐軍兵力綽綽有餘,勝券在握。從描寫看,詩人所選取的對象是未和敵軍直接交手的後續部隊,而對戰果輝煌的「前軍夜戰」只從側面帶出。這是打破常套的構思。如果改成從正面對夜戰進行鋪敘,就不免會顯得平板,並且在短小的絕句中無法完成。現在避開對戰爭過程的正面描寫,從側面進行烘托,就把絕句的短處變成了長處。它讓讀者從「大漠風塵日色昏」和「夜戰洮河北」去想像前鋒的仗打得多麼艱苦,多麼出色。從「已報生擒吐谷渾」去體味這次出征多麼富有戲劇性。一場激戰,不是寫得聲嘶力竭,而是出以輕快跳脫之筆,通過側面的烘托、點染,讓讀者去體味、遐想。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詩裏表現出來,在構思和驅遣語言上的難度,應該說是超過「溫酒斬華雄」那樣一類小說故事的。杜牧《秋夕》原文及賞析【原詩】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注釋】畫屏:畫有圖案的屏風。輕羅:柔軟的絲織品。流螢:飛動的螢火蟲。天階:露天的石階。牛織女星:兩個星座的名字。【賞析】這詩寫一個失意宮女的孤獨生活和悽涼心情。前兩句已經描繪出一幅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時,一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輕羅小扇撲流螢」,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層意思:第一,古人說腐草化螢,雖然是不科學的,但螢總是生在草叢冢間那些荒涼的地方。如今,在宮女居住的庭院裏竟然有流螢飛動,宮女生活的悽涼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從宮女撲螢的動作可以想見她的寂寞與無聊。她無事可做,只好以撲螢來消遣她那孤獨的歲月。她用小扇撲打著流螢,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驅趕包圍著她的孤冷與索寞,但這又有什麼用呢?第三,宮女手中拿的輕羅小扇具有象徵意義,扇子本是夏天用來揮風取涼的,秋天就沒用了,所以古詩裏常以秋扇比喻棄婦。相傳漢成帝妃班婕妤為趙飛燕所譖,失寵後住在長信宮,寫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此說未必可信,但後來詩詞中出現團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寵的女子聯繫在一起了。如王昌齡的《長信秋詞》:「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王建的《宮中調笑》:「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都是如此。杜牧這首詩中的「輕羅小扇」,也象徵著持扇宮女被遺棄的命運。第三句,「天階夜色涼如水」。「天階」指皇宮中的石階。「夜色涼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襲人,該進屋去睡了。可是宮女依舊坐在石階上,仰視著天河兩旁的牽牛星和織女星。民間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嫁與牽牛,每年七夕渡河與他相會一次,有鵲為橋。漢代《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就是寫他們的故事。宮女久久地眺望著牽牛織女,夜深了還不想睡,這是因為牽牛織女的故事觸動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產生了對於真摯愛情的嚮往。可以說,滿懷心事都在這舉首仰望之中了。梅聖俞說:「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至矣。」(見《六一詩話》)這兩句話恰好可以說明此詩在藝術上的特點。一、三句寫景,把深宮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冷」字,形容詞當動詞用,很有氣氛。「涼如水」的比喻不僅有色感,而且有溫度感。二、四兩句寫宮女,含蓄蘊藉,很耐人尋味。詩中雖沒有一句抒情的話,但宮女那種哀怨與期望相交織的複雜感情見於言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另,宮女手中拿的輕羅小扇具有象徵意義,扇子本是夏天用來揮風取涼的,秋天就沒用了,所以古詩裏常以秋扇比喻棄婦。相傳漢成帝妃班婕妤為趙飛燕所譖,失寵後住在長信宮,寫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此說未必可信,但後來詩詞中出現團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寵的女子聯繫在一起了。[注釋]1. 雜興:隨興寫來,沒有固定題材的詩篇。2. 耘田:除草。3. 績麻:把麻搓成線。4. 各當家:各人都擔任一定的工作。5. 未解:不懂。6. 供:從事,參加。四時田園雜興》是詩人退居家鄉後寫的一組大型的田家詩,共六十首,描寫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同時也反映了農民遭受的剝削以及生活的困苦。這是其中的一首,描寫農村夏日生活中的一個場景。首句「晝出耘田夜績麻」是說: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線。「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裡秧苗需要除草了。這是男人們乾的活。「績麻」是指婦女們在白天幹完別的活後,晚上就搓麻線,再織成布。這句直接寫勞動場面。次句「村莊兒女各當家」,「兒女」即男女,全詩用老農的口氣,「兒女」也就是指年輕人。「當家」指男女都不得閑,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孫未解供耕織」,「童孫」指那些孩子們,他們不會耕也不會織,卻也不閑著。他們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於是「也傍桑陰學種瓜」,也就在茂盛成陰的桑樹底下學種瓜。這是農村中常見的現象,卻頗有特色。結句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情趣。詩人用清新的筆調,對農村初夏時的緊張勞動氣氛,作了較為細膩的描寫,讀來意趣橫生。所見【清】 袁 枚牧童⑴騎黃牛,歌聲振⑵林樾⑶。意欲⑷捕⑸鳴⑹蟬,忽然閉口立。【注釋】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⑵ 振:振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⑶ 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⑷ 欲:想要。⑸ 捕:捉。⑹ 鳴:叫。【譯文】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題解】袁牧(1719~1798),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詩人。著有《小倉山房文集》與《隨園詩話》等。「所見」,即詩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畫面。【朗誦指導】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賞析】野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隻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裡,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註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廳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至於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想像了。不知道有沒有你滿意的。


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指的是產生於唐代以前並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其特點是格律限制不太嚴格。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後,成為近體詩,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擴展資料古體詩的韻。古體詩即可押平聲韻,又可押仄聲韻。在仄聲韻當中,還要區分上、去、入三個聲韻。一般來說不同聲調是不可押韻的。古詩用韻比較寬,一韻獨用可以,兩個相鄰的韻也可用。一般說上聲和去聲可通韻,平仄不能通韻。古體詩的用韻不是那麼嚴格,到中晚唐和宋代就更放寬了。律詩是一韻到底的,古體詩卻可以換韻,還可平仄韻交替用。杜甫的《石壕吏》就用了十幾個韻。古體詩的平仄沒有任何規定。唐、宋以後所謂古風在平仄上是完全自由的。可有些詩人,要讓古體詩和律詩的形式區別開來,故意造成許多拗句,其粘對的形勢更與今體詩相別。古體詩中的對仗也是自由的。只要求古拙,用字也可隨意。 在古體詩中,還有雜言詩,字數從三言到十一字不等,可隨意變化。不過還是以七言為主,因此雜言詩也叫七言古詩。見李白的《蜀道難》,高適的《燕歌行》等。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古詩


無私奉獻 作者:湘陰人熊佳思美麗的巴洛克圓舞曲 想要追隨的期待 風雨無阻的愛 是不是任何人都知道的生命 我無盡地在飄搖風雨中 守侯和試探的溫柔 遙遠的天邊是無所謂的因為 每一事每一人都是愛的傳播 銀河的擴散是幸福的蒸發 生活的顏色 是全部生命遙遠的飛翔 只因為所有的準備都是 連接穿越銀河 孤單的魔鏡是 午夜夢回的欣喜 準備好了嗎 穿越時空的十七歲 是不是我們都可以為彼此 付出比全部還多 為了世界的美好 無私奉獻一切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嘻……嘻嘻嘻,我是來抖個機靈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