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藥

相對於簡體字文章,繁體字文章我更有心思看下去,而且個人很在意字體(

橫版陸標新字型我覺得跟簡體的一樣難以下嚥(逃

但如果一本書裏出現了一簡對多繁轉化錯誤的我直接就沒心思看了(點名部分出版社的古籍,禁止正字法純潔性迫害!


不知道大家讀莊子用的甚麼版本,我當年是找線上影印版一點一點啃的

圖片來自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簡單加了下句讀,免得有人說我看不慣看不來


不一樣

用慣繁體字的人看簡化字的感覺更像是用慣簡化字的人看二簡字的感覺。


説実話,各種漢字看慣了、用慣了,就發覚也就那麼囘事児,不用太矯情。

所以問我「感覚」我的答案是一様,因爲都沒啥感覺。用字帶給我的差異感遠沒有書體設計中新舊字形的差異感來得大,也沒有用詞差異大。


  於我而言。簡繁體無論是書寫還是閱讀,感覺都會不太一樣。這個也不是什麼玄學。無外乎是傳播學中「符號」和「意義」之間的關係。

  在日常使用中,文字往往是有一定載體的。比如書籍、廣告、通知等等。通用簡體字的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和通用繁體字的香港、臺灣、澳門。文風、口音、用詞、排版習慣不一樣的話,所構成的符號。結合作者和讀者各自的背景、環境和生活方式。得到的意義會有些許不同。整體構成了讀簡體和繁體字的時候很不一樣的體驗。

  例如:

  南港線

  南港島綫

  橫浜市港南區

  哈爾濱市南崗區

  同樣的讀音,南港線是臺北捷運的線路,南港島綫是港鐵的線路,港南區是日本橫濱的一個區。南崗哈爾濱到合肥再到廣州,很多地方都有的地名。看到這幾個地名。我腦子裡的第一反應分別是:

  幾米的壁畫,區公所對面的街心公園,灰色地磚被雨水浸潤還沒有乾透。

  海怡半島半山半海的高聳住宅。

  吉卜力電影《來自紅花坂》,來來往往的電車和商船。

  蘇聯式學校主樓映著夕陽。開闊的廣場和林蔭道。

  腦子裡頭腦補的語音,也會分別是臺灣腔、粵語、日語和東北話。

  簡繁體字作為符號不光對意義有影響,還會對閱讀習慣造成影響。哪怕我明明最習慣簡體字讀寫。但是看到豎排版、右起書寫、左開本的簡體文本的時候,我就下意識會覺得特別違和。因為用簡體字的地方很少用這樣的排版。而繁體文本如果豎排右起左開本我卻不會太介意,因為平時讀的繁體字文本大部分都是這樣排版的。甚至在香港看到繁體字招牌我會默認從右往左讀。因為從左往右大概率會讀不通順。看到粵語用繁體字寫成白話,讀的時候也會自動用粵語來思考和腦補。同理還有用漢字書寫的日文,往往第一反應就會發現這是日文的用字和語法。

  比如「橫浜」。我看到這個地名的時候,哪怕我知道「浜」字的中文正確讀音,一定脫口而出讀作「héng bīn」卻不會讀成「héng bāng」。因為一直以來聽到的感知到的就是這樣。一個日本人在看到這兩個字的時候脫口而出的應該是Yokohama。

  再比如一些「你為什麼可以發語音」的話,在這個時候簡繁體會進一步強化「發語音」效果。例如:

  「你真是太有才了!」

  「你眞是天才喔!」

  字面差不多的兩句話,自帶「發語音」效果。請問那句話腦補出來的是東北口音,那句話是臺灣腔?哪句話是誇,哪句話是諷?


本人本繁體用家,有時候會忘記簡體字如何寫,但閱讀0障礙,繁簡自動切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