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請自來,從拿破崙在未結束半島戰爭前貿然對俄國動手開始就失敗了,拿破崙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帶六十萬人入俄,也不可能會有二十萬人到達莫斯科;四十多萬人想對抗本土作戰的俄軍簡直是天方夜譚;俄軍強大的動員能力不是增長十幾萬那麼簡單,而且他的這支軍隊也並非是歐陸最強軍,相反動員後的俄軍才是;即使是拿破崙不選擇撤離莫斯科,而是繼續與俄軍死磕,那麼拿破崙將在短時間內全軍覆沒,與其說後勤有重大問題,倒不如說這場戰爭從拿破崙帶的那點兵力開始就算輸了,在莫斯科撤離時法軍的騎兵只剩九千人,其中一半都沒馬匹,可以說本身遠征對拿破崙軍負擔較重吧;可以說對俄戰役的慘敗也是導致拿破崙治下開始再次不穩定的原因,而對俄國的大敗,以及半島戰爭英國的打擊後,歐洲各國反抗法國皇帝的意志和勇氣日益增長了。

要研究拿破崙的失敗,應該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全面分析,並從政治、軍事上找原因:

從政治方面上說拿破崙樹敵過多,政治野心超過了實際的力量,使得自己陷於孤立的境地。他一心想挫敗妨礙他建立世界大帝國的英國,力圖制服可能與他爭霸歐洲的沙俄,因此,在登上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之後,並不就此止步,而是在外交政策和軍事政策上都為建立世界大帝國繼續進行冒險。

而另一點就是軍事上,拿破崙連年征戰,使自己陷於兵員嚴重缺乏、財力物力大大不支的艱困境地;如恩格斯所講法國成了「一個在四分之一的世紀內連年戰爭而力量消耗殆盡的國家」。在1813年戰局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兵源問題,按他的政治顧問考蘭科特的說法,那些在本年度徵召入伍的大約三十八萬的新兵不過是一群有組織的烏合之眾而已,而騎兵境況最為嚴重,在侵俄戰爭中拿破崙所擁有的二十五師騎兵隊幾乎全部損失在俄國,而老騎兵隊的慘重損失,無論如何都不能像步兵那樣容易得到補充,這也導致拿破崙軍隊後期作戰能力大幅度減弱;連年戰爭對佔領地、附庸國的掠奪,拿破崙後期也遭受歐洲多民族的反抗,就地取食的養兵政策也很難實施;在作戰物資質量低劣,1813年5月5日,拿破崙寫給軍政大臣的信中,嚴厲批評了炮彈質量之差,拿破崙複位之後,由於連續二十多年的戰爭和一年來的王朝復辟破壞,法軍的力量實際上已經消耗殆盡,上述這些事實說明,拿破崙從侵俄戰爭失敗開始,軍事實力就不斷下降。

從軍事策略上講,拿破崙剛愎自用、獨斷專行,在軍事指揮上從不徵求任何人的意見,他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絕不輕易委權於臣屬;他親自製定幾乎每次戰爭和戰役的計劃,干預一切軍事行動。他的元帥和將軍們必須絕對服從他的指揮和命令;而拿破崙後期對敵國力量估計不足,進行力所不及的兩面作戰,作戰戰術後期偏保守,沒有及時發現敵將戰術的變化、個人專權太多,限制了助手們的主動精神,拿破崙的參謀長兼第一軍司令在給蘇爾特的信中寫道「我在軍中地位等於零,我以皇帝的名義接受元帥們的報告,當時我個人卻是不存在的」、晚年用人不當,也加速了最後決戰的失敗(這可以重點參考滑鐵盧戰役)。

拿破崙在戰爭後期看不到或忽視已經變化的局勢,在外交鬥爭上,1813年和1814年,在作戰多次受挫和聯盟國軍力增強的形勢下,他頑固拒絕和平談判,貿然推翻雙方代表達成的和平條款。在軍事形勢極端險峻的情況下,他仍然堅持自己侵略奪來的領國疆土,堅決拒絕反法聯盟方面讓他體面保留歷史疆界的意見,不肯作絲毫讓步,這和拿破崙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軍事才能,過高地估計了法國的軍事力量,迷信用武力解決問題是分不開的,由於上述種種原因,這位曾建立過偉大軍事業績而稱雄歐洲的人物終於最終失敗了,窮兵黷武,歐洲的反動勢力聯合起來最後徹底擊敗了他。(主要參考《拿破崙的軍事生涯》)


為了保證法國的安全,需要把萊茵河左岸納入法國。

為了保證萊茵河左岸的安全,需要在德意志扶持萊茵聯邦。

為了萊茵聯邦的安全,需要華沙公國控制波蘭平原。

為了華沙公國的安全,需要遠征俄羅斯。

...

依這個邏輯,除非拿破崙當球長,不然沒有安全這說。


私以為,XX在XX的時候就註定失敗這種論調其實是不可取的。因為站在全局看歷史,總是會忽視歷史是有太多的偶然性的。的確,在俄法戰爭慘敗,萊比錫戰役失敗之後,的確看起來法國的確是無力抵抗了,戰局必敗無疑。甚至有人得出了拿破崙入侵俄國的時候就註定失敗的結論。但是他們恐怕並沒有想過,如果拿破崙真的在博羅金諾戰役成功消滅俄國的有生力量,畢其功於一役,歷史又會如何發展。

也許有人會說了,拿破崙入侵俄國的時候,法軍正是鼎盛,而萊比錫之役之後法軍以及日薄西山,再難有所作為。從後人的角度來看,也許確實如此,但是分析歷史的時候不要忘了,在拿破崙之前的腓特烈大帝,如果當時伊麗莎白沒有去世,估計後人也會問出:「腓特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註定失敗」這樣的問題。更久遠一點,亞歷山大大帝對波斯的幾次重要戰役,都不能不說沒有運氣的眷顧,比如在格拉尼庫斯河戰役的克雷塔斯剛好趕上救了他一命,馬利亞人的攻城戰的梯子斷裂,靠列昂那托斯拚死保護才得以活命,後人無腦的鼓吹亞歷山大大帝的功勛,卻總是忽視他進行危險的軍事賭博的事實。同樣是親臨前線指揮戰鬥,亞歷山大屢次化險為夷,而希波戰爭中的波斯統帥馬爾多紐斯就莫名其妙的被一根不知道哪裡來的標槍戳死了,導致戰局逆轉。當然還有被老太太用磚頭砸死的皮大王......

歷史雖然自有大勢所趨,但是從來都不註定


「拿破崙不曾為他人所擊敗,但因為他只依賴自己的才智,所以上帝才會懲罰他。他把他的才智用到最大限度遂終於難以為繼。任何東西最後總還是會破裂的。」

-----Jean-Baptiste Bernadotte

首先從軍事方面來看。拿破崙的最大本錢就是他有素質和數量都遠較優越的兵力。但當戰爭曠日持久之後,這兩方面都難於繼續保持優勢。法國部隊連年征戰,損失重大,新兵的素質逐漸低落。而其敵方(普魯士、奧匈帝國、俄羅斯)也已經實施徵兵制,並厲行軍事改革,所以到了後來,拿破崙也就不能贏得會戰,於是其整個戰略開始破產。

   拿破崙一向堅持由他一人指揮,但當他的大軍人數多到了6位數字時,這種辦法也就開始行不通了,戰場的遼闊、單位的眾多,已經無法再由他一人控制。簡言之,拿破崙未能建立一套適當的C3I系統(指揮、管制、通信、情報),實為其失敗的主因之一。   拿破崙對他手下的大將(元帥)只要求他們服從,而不要求他們指揮,誠如他的參謀長貝爾蒂埃(Berthier)所云:「無人知道他的思想,我們的職責就是服從。」這也正是古今獨裁者的通病,對於奇才異能之士往往不敢重用,而庸才卻能獲得信任。

   拿破崙的最大弱點也許還不是在軍事方面,而是他未能從大戰略的層面上來考慮戰爭與和平的問題。他是法國革命的兒女,但他並不了解工業革命的意義。他只想推翻舊秩序,卻完全忽視「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s)的原則,尤其是他缺乏全球性的眼光,他的戰略始終是以歐陸為範圍。到最後,他喪失了平衡的戰略意識,也用盡了其國家資源和部隊精力,遂終於難免敗亡。

   拿破崙在陸軍或陸戰方面的成就固然有目共睹,但他對於海權(sea power)卻幾乎毫無了解。他想用所謂「歐陸體系」(continental system)來封鎖英國使其經濟崩潰,那完全是幻想,因為英國握有海權可以繼續與全世界維持貿易關係。反而言之,由於他企圖嚴格執行其封鎖禁令,遂終於導致入侵俄羅斯,從而敲響了其大陸帝國的喪鐘。


只談軍事的話,拿破崙應該避免樹敵過多。

在西南方向上,不應該將西班牙捲入戰爭。或者說拿破崙不應該攻佔西班牙。因為對於法國來說,西班牙方向有山巒阻隔。且西班牙在地理上較為孤立。那麼,法國只需要對西班牙進行一定的軍事打擊,使之感受到法國的強大,挫傷主戰派的威望,就可以維持西南方向上的軍事平衡。

在東南方向上,不應該將義大利捲入戰爭。義大利方向上同樣有山巒阻隔,易於防禦。法國與義大利保持一定的和平,就可以保留重要的貿易渠道。

儘管這些舉動都不能解決直布羅陀問題,但是打西班牙還是義大利同樣不能解決問題。

法國當時的主要目標,應該錨定英國。

英國的海軍實力較為強大,難以猝然擊破。但是法國在維持了陸地局勢之後,特別是保證了德意志地區的相對穩定之後,就不需要繼續進行陸上擴張了。而應該將主要精力用於海上力量。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花個十年時間,建立一支主要用於英吉利海峽的海軍,已經足夠了。對於法國來說,不需要高估海軍建設難度,把海軍理解為一個需要上百年時間的軍兵種。因為當時法國與英國的科技差距並不大。當法國的海軍力量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後,整個歐洲大陸都會改善對法國的態度。法國方面的同盟力量會在短期內飛躍。

至於俄國,法國只要等著俄軍來就可以了。反正這一方面的戰爭破壞的主要是德國、波蘭。這隻會導致普魯士和奧地利倒向法國。讓俄羅斯千辛萬苦地來唄。

可以這樣說,陸地上對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的戰爭僅僅是一個走程序、走過場的事情。核心還是幹掉英國。

當法國表現出了當了褲子也要憋出一支海軍度過英吉利海峽的態度以後,英國就會成為各國拋棄的對象——哪怕各國都不想讓英國覆滅,他們也不會替英國去死。

這個時候粉碎新的反法同盟就只是滅英計劃的支線任務。

拿破崙將支線任務當成主線任務以後,就已經輸了。

拿破崙最大的錯誤,就是進攻俄國。他之所以犯下這個錯誤,就是因為他過分追求對歐洲大陸的絕對控制。之所以追求對歐洲大陸的絕對控制,就是他過分高估了大陸控制程度對於打擊英國的意義。

理想超越了實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