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變得更好,首先要讓他感覺更糟。

是這樣嗎?

看到這句話,相信許多家長會立刻否認三連

但是細想一下以下場景,是否發生過呢?

【一】孩子在遊樂場玩的起勁,可是已經很晚了也該回家了,在喊了孩子一次、兩次…直到第三次的時候,估計就已經壓制不住內心的火,衝到遊樂場內抓住孩子,不管他是否哭鬧,直接拎起來往家拖。

【二】明明是孩子自己說喜歡跳舞,自己再三跟她確認過會堅持學下去,於是才給她報了興趣班,結果,從第二節課開始上課就走神,東張西望,磨皮蹭癢,自己在教室外看著真想把她提出來打一頓。

真的,這樣的例子我能舉出不少於一萬個。

我從沒打過我女兒,因為我信奉的就是不打不罵也可以育好娃,但是,以上念頭我也出現過不少於一萬次。

可是,當我某一次看到一本非常火爆的育兒書,裡面就有開頭這句話的時候,我愣住了,「想要孩子變得更好,首先要讓他(她)感覺更糟」。

啊?難道這纔是育兒的真理?

難道真的「不打不成才」?非要「棍棒底下出孝子」?

不對啊,我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讓我感覺更糟也並不會令我變得更好啊。

直到接著看下去,我發現,其實並不是這樣,懲罰並不是管教孩子的最好辦法。簡而言之,懲罰孩子並不怎麼管用。

那我們,究竟該如何去「管教」孩子呢?

在此之前。再給大家舉個例子。前兩天剛剛發生。

我女兒四歲。上週末我出差了,週五出差,週六晚纔回得來。週五晚上我老公便許了諾週六帶女兒去遊樂場玩蹦牀,小傢伙最近很迷這個,自然開心的不得了。可是,週六一大早,還不到八點,我老公便接到了單位電話,緊急開會,於是隻能把小妞送到親戚家。小妞一直等到晚上,我出差回來,她問我「媽媽,你可以帶我去蹦牀嗎?」我說「不可以哦,天已經黑了。」小妞特別難過,立刻就大哭起來,說「可是爸爸說好會帶我去的,天都黑了爸爸也沒有帶我去。」我說「媽媽知道爸爸今天答應你但是沒有帶你去你很難過對不對?可是你想想,爸爸很愛你對不對?爸爸也很想陪在你身邊,看到你開心爸爸也會很開心。但是呢,今天爸爸接到工作的通知了,所以必須去上班,這是爸爸的工作。如果沒有工作,那爸爸沒有收入,我們家的錢少了,你以後就不能隨便買玩具咯。」小妞隨後想了想,然後問我「那明天可以帶我去嗎?」我說「明天也不可以哦,明天你要去舞蹈班、實驗課,還要洗澡,沒有時間哦。」於是她繼續想了想說「那這樣吧,媽媽,等過年我們幼兒園不是要放假嗎?到時候你也放假了,爸爸也放假了,我們再一起去,行嗎?」我說「當然可以了!」

其實簡而言之,這也是我在多年辦公室工作中總結出來的溝通方法,總結下來就六個字:

理解

肯定

轉折(也可以適情況給予對方選擇權)

不論是在職場的人際交往,還是在生活中與他人的和諧相處,溝通用這六個字都妥妥地夠了。

回到回答最初的例子,

孩子在遊樂場玩的起勁,可是已經很晚了也該回家了,在喊了孩子一次、兩次…直到第三次的時候,估計就已經壓制不住內心的火,衝到遊樂場內抓住孩子,不管他是否哭鬧,直接拎起來往家拖。

想想怎麼跟孩子溝通呢?如果是我,可能會這樣說。

「妞妞,太晚了,我們該回家了哦。」

「不嘛,我還想玩。」

「你今天玩得很開心,還想玩一會兒對嗎?」

「嗯,我還想玩很久。」

「可是今天真的已經很晚了哦。那好吧,那你想再玩三分鐘還是五分鐘呢?」

「那好吧,那我玩五分鐘。」

「好的,媽媽知道你是一個說話算話的寶寶,五分鐘到了媽媽再叫你哦。」

「好的。」

我知道說到這兒,肯定會有許多家長說:不可能,這招兒對我孩子沒用!我孩子就是說什麼都不會聽。

親愛的家長,您不試試怎麼知道沒用呢?和孩子溝通,需要的不僅僅是方法,還有耐心和愛。

留下例子二

【二】明明是孩子自己說喜歡跳舞,自己再三跟她確認過會堅持學下去,於是才給她報了興趣班,結果,從第二節課開始上課就走神,東張西望,磨皮蹭癢,自己在教室外看著真想把她提出來打一頓。

想想該怎麼跟孩子溝通呢?


首先你要知道你為什麼會對孩子發火?

原因無外乎這幾點:

1,悲觀想法升級

一般來說發火通常都會有一個外部觸發器,什麼叫外部觸發器?

比如說有的人一回到家,看到孩子的玩具亂糟糟的,就急了,心裡一股火想發泄出來,這就叫作觸發器。

一旦看到孩子玩具亂糟糟,就忍不住要發火。

有的人看到自己的配偶把內衣隨便扔在地上,家裡亂的像豬窩一樣,就不行了。

為什麼這個觸發器會導致我們發火呢?

因為我通常會在內心不斷升級自己的想法。

比如當你看到孩子的玩具亂糟糟的時候,

你立刻就會想到,為什麼總是我來收拾玩具?

然後就會想到沒有一個人關心這個家,

除了我之外誰對這個家都不操心。

就覺得自己特別委屈,特別痛苦,

然後就會把所有的怨氣發泄到孩子身上。

二,遷怒於孩子

實際上是你在其他地方受到了委屈,或者不公平對待,

心理壓力大,無處派遣,

通過孩子把怒火發泄出來。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踢貓效應

三,羞愧心理

孩子做了某種事,或者孩子的行為,或者孩子沒有考好,

你覺得是在給你丟臉,

這時候內心的羞愧會形成一種力量,

必須要發泄出來。

通過以上三點原因,我們可以看出來,其實對孩子發火,都是我們自身的原因,孩子只是一個導火索而已,或者無意間成了我們的出氣筒,我們還覺得是孩子的錯,才惹的我們生氣。

這一點想要改變,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畢竟一個人脾氣的形成不是一天兩天,想要改變也需要一個過程。

首先要能堅持,下面可以傳授給你一個我的方法,

寫日記,就是當時你對孩子發火之後,

你要把發火的過程記錄下來,

我看到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

為什麼會想到這些………………

這就是佛家所說的覺醒,有了這個覺醒的意思,

改變就成功一半了。

另外有兩個問題需要注意:

1,不能陷入過度的自責,對孩子發完火之後,自己很後悔很自責,甚至有的家長會傷心的哭起來,

這些都是過度的自責,這種自責往往會消耗掉我們的意志力,從讓改變變的更加困難。

2,也不能毫無自責之心,要認識自己的錯誤,並向孩子道歉,比如對孩子說,對不起,孩子,爸爸因為自己的原因,對你發火了,並不是爸爸不愛你,只是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還可以和孩子約定,比如看到爸爸發火,就做出一個手勢,或者說一段好,是事先約定好的。

當下次忍不住發火的時候,看到這個信號,讓我們的負面情緒出現短暫的斷開,哪怕只有3秒鐘,你就會發現,同樣的情況,你生氣的程度會降低很多。

兩個方法結合使用,一定能達到很好的效果,願你能早日成為一個可以管理好自己情緒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孩子更好的教育和生活環境。


不對孩子發火太難了。而且也不應該對孩子一味遷就。

既然免不了發火,還不如換個思路想想怎麼合理的發火更現實。

因為孩子們對世界的認知不足+有自身的想法,很多時候會做出大人看來離奇的事情。我們大人明知道他們錯誤還不能生氣未免太委屈,也太不公平;而且你的一味隱忍包庇很可能讓孩子造成錯亂的認知,孩子需要得到正當的反饋才能正確的認知這個世界。

我覺得對孩子發火的話,有三點比較重要:

  1. 講清發火的原因。並給出一個正確答案或建設性意見。

孩子們因為還在成長和探索世界中,很多時候可能並不是他們真的想要引來怒火。你可以提前跟他設置好邊界,或者在他犯事當時講清楚不能做,且應該可以怎麼做。

如果不告訴正解只指責不對,孩子會無比疑惑,他自己探索可能還是會引得你發火。

如果是學習問題,可以移步我的另一個回答看看:

如何看待有的家長說「如果孩子學習不用我吼,家庭也就幸福了」??

www.zhihu.com圖標

2. 發火一定要及時。

你對孩子的怒火一定是在事發之時當時爆發。不要隱忍到後面,在孩子做B事情時你想起之前的A事爆發。

這樣容易讓孩子感到迷惑,要麼誤導孩子以為B事不能做而忽略A事;要麼會讓孩子認為你情緒不穩定,從而隨時提心弔膽,沒有安全感。

3. 不能報復性的發火

你應該明確跟孩子發火是因為他做錯了事情,你希望能幫他改正,而不是為了宣洩自己的情緒,或者報復性的對弱者施壓。

有些家長可能在別處不順心,看到孩子一丁點兒問題就對孩子暴跳如雷。這樣對於孩子來說沒有半點好處,要麼徹底打壓了孩子的個性,要麼等青春期孩子會爆發反彈。

跟孩子在一起不需要非得表現的可可愛愛、和和氣氣。你委屈了自己也不見得孩子們會領情。

孩子們其實是很能分辨是非,很多時候他們也明白規矩與對錯,但無論是探索這個世界,還是試探你的底線,他們總有想嘗試的心。

你可以在他們面前嚴肅,只要是非分明,且保持你對他們的愛,他們是不會疏遠你的。


我當了5年的全職媽媽,這事兒我也經常碰到,情緒很容易上來,我通常是這麼處理的:

直接走開,也彆強忍著,走開,去做你想做的事或者喝點什麼喫點什麼,盡量到別處,把這個情緒宣洩出來。情緒總是被壓制太久會出問題的,很容易爆發。

發火很多時候是自己的問題,無意中會對著孩子,如果發生了也不用過於自責,人無完人,也不用追求完美媽媽,因為沒有完美媽媽,發火後告訴孩子原因,告訴她你依然愛他。

如果還沒發出來,就趕緊找個地方,離孩子越遠越好,情緒穩定了再回來!

希望能幫助到你!


我們其實都知道沖孩子吼叫的危害,但每天有太多的事情讓我們無法保持鎮定,被「引爆」之後的我們除了陷入內疚當中,很少去冷靜下來分析自己為什麼會吼叫。

我們需要尋求那些情緒觸發的深層次原因,只有當我們瞭解了吼叫出現的原因,才能做出改變。

我們應該花點時間,靜下來想一想一天當中怎樣的環境和哪個時間段我們最容易被激怒。必要時,甚至可以列個清單,看看有哪些日常生活中的「熱鍵」會瞬間啟動我們的吼叫模式。

也許我們只是被原生家庭、被整個生活所累。被自己父母吼大的我們對於共同相處的藝術,未曾感受,必然也無從學起。不達當你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時,便擁有了改變的最佳時機。

亦或者生活讓我們暴跳如雷,我們卻轉身吼起了孩子。

遷怒於人實屬無奈,但我們仍要找到憤怒的源頭,知道自己卡在哪裡,認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才能得到治癒。

總之,只有找到自己的吼叫「觸發器」,我們才能預防「踩雷」,減少吼叫的次數和頻率。

想要減少吼叫,我們也需要從改變周邊環境做起。有些功夫是要做在平時的,不要讓孩子的不當行為發展為不可收拾的衝突。

1、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

當孩子能感覺到自己對生活也有掌控力,他以哭鬧來與我們爭奪控制權的行為將會減少,而我們也能減少對孩子的吼叫與爭執。

為孩子提供的選擇一定要真實、簡單,並且可以說到做到。

提前制定家庭規則,平靜而堅定的實施

當你弄清楚自己的吼叫觸發器之後,你應該和家人、孩子坐下來一起制定一些必須要遵守的規則,讓孩子明確界限。

平靜是指你的情緒不要失控,堅定是指那些原則性的、關乎安全的問題沒有妥協的餘地,這樣去和孩子溝通,同時別忘了多站在他的立場考慮。

2、不吼不叫,平靜地讓孩子與我們合作

有媽媽問我,我知道不應該吼孩子,但是每當情緒湧上來,行為就總是難以自控,到底怎麼做才能讓我們改掉吼孩子的習慣呢?

親愛的,其實不用太焦慮自責,永遠不出現吼叫,相信難有人做到,但通過不斷的練習,減少吼叫的次數和頻率,卻可以成為我們的實際目標。

通過分析吼叫背後的原因,我們可以制定以下對策:

當我們因為自己或是他人而遷怒了孩子

睡眠不足、疲憊、悲痛、壓力過大都很容易讓我們遷怒於孩子,也許孩子的舉動在平時並不算什麼,那一刻卻成為壓死情緒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是因為孩子本身以外的原因,我們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尋求他人的幫助

找家人、朋友幫忙帶孩子,讓自己糟糕的狀態得以緩解。

離開一會兒

誠實的對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或者自己到另一個房間去,待自己平靜下來再與孩子交談。

和孩子聊聊自己的情緒

你也可以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跟他聊聊你當下的心情,告訴他們是什麼使你產生這樣的情緒。儘管不要抱著每一次孩子都能理解自己的奢望,但聊的過程也是一種釋放與緩解。

找出真正的原因,通過溝通尋求改變。

比如當我們已經忙得暈頭轉向,一轉身看到孩子滿地的玩具等待收拾,但娃爹還坐在沙發上悠哉悠哉的看手機時,比起生悶氣沖孩子發泄,你更應該明確的告訴娃爹你的需求:「我現在忙不過來了,我希望你也能過來幫幫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