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棣的《南下北上求學記》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現在我們的教育三句話就概括了:以灌輸為手段,以應試為中心,以剝奪學生的創造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為代價。


應試教育固然好,但接受了應試教育的人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應試教育對人生前途的幫助很大,對國家的貢獻也很大。

但你會發現,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基本上處於一種懵逼的狀態,也就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習。

就像阿爾法狗一樣,它能下贏天下無敵手,卻不知道自己是在下棋。

中國學生是有感情,能感受到痛苦的,卻被當作機器一樣教育。

這種教育方法高效,培養出的學生的質量也比素質教育強太多。

但是它是以扼殺童年,泯滅人性為基礎的。

有答主說了,應試教育並沒有扼殺創造力,沒錯,它是沒有扼殺創造力,它培養出的學生是在理論方面全知全能的。

但是如果要一個小孩選擇接受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那他一定會選擇素質教育。因為應試教育無趣且苦。

素質教育是給人的,應試教育是給機器人的。

素質教育是如果有小孩隨手扔垃圾,就提醒他,而應試教育是如果小孩隨手扔垃圾,就把他毒打一頓。

顯然應試教育的效果好多了,但小孩喫苦了。

素質教育是人類社會,應試教育是三體社會。

應試教育的學生是在三體社會生活的地球人。

應試教育是高效的,裡面出來的學生既聰明又刻苦。

應試教育是殘酷的,它在純真孩童的心上留下一道道疤痕。

應試教育是不穩定的,因為你不知道會不會發生與電影小丑一樣的事情,畢竟學生們的學習壓力太大了,不過慶幸的是,目前絕大部分被應試教育壓迫到崩潰的學生都選擇了自殺,而不是禍害別人。但如果真的有一個高智商學生(之所以說是高智商,是因為普通學生完成不了此等大業)受不了學習壓力,成為了應試教育體制下的小丑,那又該怎麼辦呢?

比起應試教育,我寧願選擇素質教育,哪怕我要用童年去治癒一生,也不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為什麼總是有人發別人一萬年前就問過的問題?

能不能善用搜索引擎?還是說你是來釣魚的?


開頭我想反問,那些主張素質教育的人,到底看過多少書?水過幾篇論文?有多少創造力被扼殺了?他們的家庭教育到底給他們培養了什麼程度的創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然後被扼殺掉了?在走出中學的校園後這些人給世界創造了什麼?

首先,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教育資源和機會的不均衡,這個和應試教育沒有任何關係,就算我們改成了素質教育,這個國情也不會有任何變化。

第二,應試的目的在於什麼?在於有一個可以量化的指標來衡量個人的學習成果,然後這個量化指標可以作為院校選拔學生的參考。從這一點來說,應試是完全合理的。各種現實存在的不公平,並不是應試的問題,而是具體實施方案或者現實國情的問題。打個比方,某地區犯罪率居高不下,通常是經濟,社會等多方面原因,你去怪治安部門不認真工作,然後還說廢除這個部門,這是不負責任的。

第三,應試教育怎麼就剝奪了學生的創造力與獨立思考能力了?創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嗎?顯然不是,這些能力都是後天培養出來的,那麼按照應試教育剝奪創造力的邏輯,孩子們被剝奪的創造力是從何而來的呢?既然不是來自剝奪著創造力的學校,那就是家庭了唄,可是中國到底有多少家庭能有條件培養出孩子的創造力來呢?

來算一筆賬,積木樂高,編程之類比較貴的都不算,就算孩子上高中前,各種不算課本的課外書得看個幾百本吧,什麼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是最起碼的,論語和史記也得看看吧,還得加上幾何原本,數學的故事,物理學史這種實打實的科普著作,還有霍金的科普系列著作最好也看看,劉慈欣跟星新一的小說也能培養想像力這個也不能拉下,還有理科生思維,遊戲改變世界,全球通史等等等等。雖然這些書加起來不貴撐死幾千上萬,但是別說孩子了,有幾個大人真的看過這些書啊?我本科是社會學,在農村做調查的時候發現很多家庭真是完全沒有藏書的,不是窮的沒錢買,是真的沒有這個意識,當然很多城市家庭也好不到哪兒去。畢竟大人都沒看過幾本課外書,怎麼去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啊,很多大人的社會常識和歷史文學常識都還給學校了,捫心自問一下這樣的你能培養出來孩子的創新能力嘛?別把孩子帶歪了就謝天謝地了。這種情況下,你還能怪學校的應試教育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嗎?沒有學校那點兒中文和英文的基礎知識,別說創造力了,基本的寫作和閱讀能力都沒有。沒有學校那點兒基礎的幾何代數知識,很多人只怕連財務報表都不明白。

還有,別提到創造力就諾獎,諾獎的,拉斯克獎,菲爾茨獎,拉馬努金獎,圖靈獎,科學突破獎,克利夫蘭獎,萊布尼茨獎,克魯格獎等等等。已經有在中國接受基礎教育的人獲得各種學術大獎了,而且這樣的人還會越來越多的,比如張偉,王貽芳,潘建偉,還有劉慈欣的雨果獎。這些人都是在中國完成的基礎教育,怎麼應試教育沒把他們的創造力扼殺了,就扼殺了其他人的創造力?

或許有人說,不是應試扼殺創造力,而是標準答案扼殺創造力。可是理科的標準答案是肯定的啊,你算不出來肯定是錯了啊,要是你能用更高等的演算法算出來,還能正確且不影響做題速度,那是你的本事,可是考試不是讓你裝來了,是考察學習成果,既然如此當然要限定範圍了。再說人文社科的幾門課,其實已經很寬鬆了,都是按照給分點給分,只要經過適當練習結合題型和材料以及書本知識,寫出給分點真的不難。這都寫不對的只有三種情況,作的,裝的,不好好練習的,你說這三點能怪誰啊,只能怪你自己啊!而且真改成作文文體自由,閱讀的答案自由,要麼大家還是老樣子,練習容易掌握的套路和議論文,要麼難度只會更大。

或許有人又要說,明清科舉考試,八股文就限制了想像力。可這主要是因為考試範圍太小了,就那幾本破書翻來覆去的考,還只限定一種文體,這明顯是考試方式的問題,不是應試教育的問題啊。難道因此,我們今天就要完全否定應試教育了?而且啊,明清科技落後的原因多了去了,沒有玻璃產業就沒眼鏡和玻璃儀器以及很難畫非常寫實的畫作,還有墨子與劉徽這樣比較科學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思想領域一直都不受重視等等原因,和應試教育沒那麼大關係。

或許又有人要說,民國那麼多大師,可今天呢卻有個錢學森之問,這就是應試教育的問題。可民國為什麼大師多啊?首先當時的中國正在從無到有的學習西方,很多學者都是中國的學科創始人。其次,當時全民受教育水平都不高,自然會有鶴立雞羣的對比感。第三,中國有很多高引用,高水平成果的學者,可平常人一般不會關心這個啊,別說平常人了,有些退休的學者都不關心這個。第四,民國時期是有幾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可他們的成果都是在國外做的啊,中國第一個本土科學家的本土科研成果獲得了諾獎的就是在建國後讀高三,考上北大的屠呦呦。

或許又有人說,屠呦呦是在建國前就上了中小學,所以不能算。你看莫言,小學沒畢業就拿了文學獎,說明他沒有受應試教育的毒害。可是莫言,在軍隊當過圖書管理員讀書很多啊,後來又考上的軍藝,是考上,不是推薦上的,他是被推薦考試然後考上的。怎麼?這也能怪到應試教育嘛。

最後,有創造力的人帶著鐐銬也能跳出優美的舞蹈,缺少基礎知識積累的人跳的舞不好看就別怪應試教育了,這和拉不出屎怪茅坑有啥區別。


適閤中國目前的社會環境


總之素質教育想實現難度大,我覺得培養好學生價值觀世界觀,讓他們有理想愛學習,因當是優於應試教育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