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設計師、段子手、腦洞作家等等


靈感大概是觀察、分析、思考、經驗、不斷嘗試試錯的產物。

如果前面的不消失,靈感怎麼會枯竭呢。

就算有時候做個設計會感覺到靈光乍現,這也是那麼多年的積累的工作經驗的bonus。

有本書叫 《思考 快與慢》 推薦讀下。


我每次新認識朋友,互相交換職業信息之後,就會收到對方的恭維和一連串的驚訝:

寫了那麼多文章啊?好厲害!怎麼做到一直有話可說的?沒有靈感寫不出怎麼辦?

我一般都會謙虛地回答,因為天賦吧,就一直有靈感。

當然是胡說八道。

認真講實話就是,我從來不迷信靈感,也不依靠靈感,所以也就不會失靈了。

寫作的人都知道,靈感這個玩意兒,跟神鬼一樣虛無縹緲,遇著方知有,遇不著,那就是個傳說。

所以絕對不能等到有所謂「靈感」了才動筆,那很可能這輩子都寫不完一篇文章。

平時大家所說的靈感,其實更像是個idea,一個思考方向,一個寫作切入點。

真正要完成一篇文章,靠的是大量的素材積累和對結構的把控思考。

能夠不斷輸出,當然需要海量的輸入,所以加了我朋友圈和微博的小珍珠,會看到我經常在分享讀書、看劇、看展、遊學旅行、與人交流的發現和心得。這是我工作的一部分。

藝術來源於生活。

在這些體驗中,但凡遇到動人的句子、有趣的理念、好玩的觀點,我都會隨手記下來,時不時翻一翻,總會有些新發現。

尤其是,時間久了,素材也夠分量了之後,還會有新發現:

哎,好像有些東西,是有點相似的哎!

有時候是句式結構,有時候是表達方式,有時候僅僅是某個形容詞的用法。

這意味著,那些會讓人有感觸的文字,是有規則可循的。

掌握了這個規律,自然就不難寫出生動的句子了。

寫作人看起來靈感從不枯竭的秘密——寫作是有套路的。

換到與人交流也是一樣,也有屬於溝通的話術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也就是標準作業程序。

西餐為什麼比中餐更容易推廣?

因為中餐的烹飪過程更形象,受師傅的手藝和習慣影響最大,油七分熱、中火、適量白糖······這些形容詞全靠師傅自己掌握,做出來的菜,一人一個味道。

但麥當勞肯德基全部都是一個味道,因為他們的食譜都可以被標準量化的,180度烤3分鐘、200度炸15秒、每500克肉加20克醬(都是我胡說的哈,大家體會這個意思就行)······

只要按照這個標準來,經驗豐富的五星級大廚和通過簡單練習的實習生,做出來都是一個味道。


我倒是希望有一天我能枯竭,說明我還有過靈感,問題是我到現在做作業都沒啥靈感


原來讀書的時候,說海明威自殺的原因之一是寫作靈感枯竭,不知真假

寫作應該也算以創意為生吧。

然而就算千千萬萬的梗已經被千千萬萬的人寫遍了,只要你善於觀察周圍,捕捉靈感,總會找到新的切入點,別讓它溜走就好。聽崑曲會想寫一些片段,看到淘寶上好看的首飾會想寫一個首飾匠的故事。這世界這麼多事情你都沒有去看過,談什麼靈感枯竭。

另外如果實在寫不出來,也別逼自己,去玩去鬧都好。疲勞散盡的時候,美美的睡上一覺,該回來的都會回來。

「當我再也畫不下去的時候,就什麼也不畫,出門散步,喝茶,做別的事或什麼也不做。總有一天,會再有畫的想法。」——《魔女宅急送》


只要沒有停止思考,堅持學習,時常充電,靈感不會枯竭。

創意,創新能力源於對生活的觀察、思考和重新組合。

保有靈感不枯竭的方法:

①保持對生活的敏感;

②關注熱議的話題,分析話題背後的悲喜;

③多接觸生活,逛逛菜市場,夜市攤子等,體會人生的多元;

④記錄,有發現好的點子及時記錄下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