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生活必需品,為什麼房價二十年漲了至少五倍,而農產品只漲了差不多一倍


敲黑板:

在中國炒主糧,是重罪。

農民收購玉米被判刑 檢方:不構成犯罪建議改判?

finance.sina.com.cn圖標

國家糧食統收統購政策。。。

蒜泥狠,豆你玩。。。。。

回答完畢。


供給太富有彈性了,糧食價格要是漲幾十倍大家都跑去種糧食去了分分鐘穀賤傷農。糧食這種東西只有在供給缺乏彈性的時候可以炒,比如說國家大範圍徵地或者戰亂時期。

炒房子已經讓那麼多人痛苦不堪了,炒食物豈不是真要命了


以中國農民朋友勤勞和見錢眼開的特性巴不得你趕緊炒作農產品呢給我一年時間

我那幾畝地裏種啥有啥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

沒記錯的話,糧價國家是有補貼的,你準備高價買嘛?但是你怎麼高價賣呢?


原因之一:農產品品質提升太慢。

比如今天的小麥品質與五年前的小麥相比,沒有太大變化;今天的大蒜品質與十年前的大蒜相比,也沒有多少提高;今年的綠豆與去年的綠豆相比,品質也沒有多少改變。

因為品質沒有明顯提升,而價格要上漲自然會引起消費者的反對和抵抗,所以農產品價格上漲很困難。

而工業品可以通過改善品質不斷提高價格,如電視機由黑白—彩色—搖控—平面直角—等粒子—數字電視,品質每一次提升,價格也一次次提高,而這種高價格不僅被消費者接受,甚至買高價格電視的消費者有些自豪。由於工業品價格不斷上升,所以,工業領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億萬富翁;農產品價格上升艱難,所以農業經營者就很少有億萬富翁。

原因之二:農產品是每一個人的必需品。

因為農產品是每一個人的必需品,所以農產品價格一旦上漲,必然會引起所有人的反對,因而反對的聲浪就很大。

而工業品如汽車、電腦、冰箱等並非每一個人的必需品,只有一小部分人購買,所以它們漲價只會引起少數人的反對,反對聲音就弱小得多,甚至常常被人忽略。

原因之三:農產品具有同質性。

農產品質量雖有一定差異,但差異很小,幾乎是同質的。如我們一般認為市場上所有的菠菜是相同的,不同市場的芹菜、韭菜、萵苣等,消費者也認為大致是相同的。因為農產品是同質的,所以一旦漲價無法找到低價的替代品,如大蒜漲價了,消費者無法找到價格較低的大蒜替代品,所以消費者怨氣就很大。


誰說沒人炒?期貨被你喫了?炒農產品分分鐘輸得你內褲都沒有。。。。


Stock/flow

這個比例越高,金融屬性越強,反之則商品屬性越強

舉例,

古董的該比例是負數,小於零,可以賣出天價

黃金約50左右,市值8 trillion USD

鐵礦石,不知道多少,但應該不會有人想靠囤鐵礦石賺錢

白酒,作為整體上,該比例很低,但如果按年份和產地細分,則比例急劇升高,甚至變成負數,成為類似古董的東西,所以炒白酒的噱頭最常見的是「20年飛天茅臺」

球鞋,整體上比例極低,是典型的商品,基本不會有人囤球鞋賺錢。但按照品牌型號和年份劃分,就變成古董類似物,甚至廠家為了鼓勵炒作,還推出某年限量款。

再舉兩類例子。

第一個是鑽石和氂牛鞭,類似的還有髮菜,冬蟲夏草,馬卡什麼的。其實都沒那麼稀缺,遠遠匹配不上現實中的實際市值。這兩樣東西,只不過是因為,相當的產能被囤積起來,人為壓低flow,提高stock。只要囤積買入flow的所需資金小於提高的價格*剩餘的flow,這個遊戲就能一直玩下去。

第二個是藝術品。這個東西更有趣。它有幾個典型的特徵,第一它不可複製,個性鮮明,第二產量完全來自於單一藝術家的勞動,而該藝術家的產能在中年達到巔峯,在老年降低,在死亡時歸零,考慮損耗還是負數,即該比例是逐步提高,乃至變成負數的。第三它可以長久保存,不輕易腐壞變質。所以中年藝術家是最好的投資標的。所以商人和資本都喜歡豢養失意的中年藝術家,並且給他們免費辦畫展什麼的。這實際上是在給他的作品製造二級市場IPO,而當該藝術家死亡的時候,意味著資本囤積的原始股開始IPO開始增值。至於藝術價值什麼的,只是為資本服務的話術和話語體系罷了。你我,任何一個人,能拉出一坨其他人做不到的屎,也就產生了藝術價值,成為了藝術品,當然最好不止一坨,來個十幾坨,有了二級市場,市值當然bon bon bon往上竄,這時視情況賣出早年藝術家的作品,等於大股東套現,當然是百倍千倍收益。所以,藝術品的作者最有傳奇性的特徵就是:個性鮮明,作品任何人都能一眼看出;中年失意,身價和作品的原始價值很低;任何人都能讀出一些含義但又不敢說自己讀出全部含義,方便以後的藝術話術構建;沒有被任何資本豢養,即所有作品全流通,沒有莊家和暗倉;個人和作品經歷再來點傳奇色彩,比如參加過二戰,搭乘過雪風,住過奧斯威辛,作品被某絕世神偷盜取過,或者經歷過東京轟炸或者都立特轟炸或者被廣島長崎nuke過,現在還殘留微弱的鈈輻射,或者被乾隆皇帝xjb蓋章;作品數量在20~50件之間,太多了人們不好記憶,太少了二級市場不好建立;作品散落世界各地,即初始就有很好的分佈和流通。符合以上特徵的藝術家和作品是二級市場最好的炒作標的。

綜上,你們應該可以看出,人類就是活在幻覺中的動物,只要故事講得好,他們自然會覺得有價值,有價值的東西就是資產,擁有資產的人就是資產階級,資產階級憑藉資產就可以分到Fed印出的現金流。財富自由的奧祕很簡單,就是講故事。

按照這個思路,我是不是應該去買入京阿尼的原畫?


當年有期貨炒家爆炒綠豆,結果這個品種就被取消掉了。


1. 炒房是把房子當成投資(capital investment)來操作,而且隨著人口上升,經濟發展造成物價上漲,房屋放在那裡幾十年不會壞的商品性質是可以這麼做的。糧食放一年以上折舊就折成了inferior good沒人要了。所以投資者一般是不會選糧食來投資的

2. 糧食作為剛需如果被惡性抬價了那就不是經濟危機是政治危機了,國家是不會允許的。房子嘛……一線買不起可以去二線三線甚至回老家,既增加GDP又有稅可以收,Winwin的事情睜隻眼閉隻眼漲一漲也是合理的

3.房子被生產出來到售賣經手的過程比糧食多,中間商會不斷加價,而且因為原料和人工成本更高,加的價格也會更高,這一過程有利可圖大家當然會不斷推著房價往上走(建築材料公司-建築公司-裝修公司-開發商-銷售部門-消費者)VS (農民-直銷,農民-經銷商-菜市場-消費者

4. 糧食耕種和房地產開發比起來,開發商佔據定價優勢。因為糧食屬於Competitive market(新賣家容易進入的行業,成本低,技術要求低,從事者多,產品單一),房地產更像Monopoly(壟斷)或者Oligopoly(新賣方難以進入,需要資本,產品存在創新或者唯一性,成本高,操作難度複雜)經濟學菜雞暫時想到這些,希望有幫助

怎麼沒有炒農產品的?大豆期貨,糖期貨,玉米期貨,農產品期貨你沒聽過嗎?現貨也有炒生薑,大蒜的,你忘了前幾年的事情了?

9年制義務教育堪憂。還提什麼經濟學。。。

看前面的十幾個答案,還真有談供需關係的。我都替你們的智商和知識著急啊。

一幫存款金額都不夠期貨開戶的初中生在這裝經濟學人。

如何炒農產品現貨?都有哪些好的平臺??

www.zhihu.com圖標


因為國內說白了人口那麼多,你就是炒又怎麼樣呢?你炒起來了,大不了我回去老家自己種地了。這樣的話糧食的價格分分鐘就被打下來了,況且現在這個時代機械化生產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了。拖拉機你知道嗎?一個人開一輛拖拉機可以頂十個人,而且現在的田地很多都是被放在山林地區的,基本上就是屬於國家政府想管控的話是可以管控的。況且中國人口那麼多我只用留下五千萬人就可以解決剩下十三億人的糧食問題。而炒糧食相當於你是想牢底坐穿了,國內的情況是你動糧食動槍動其他武器,百分百收拾你。而房子這個東西說白了,就是你如果實在是買不起一線城市的房子回去老家五六線城市買房子,就以廣東省五線城市為例吧市區地段的城中村一百多平方米房子才一百萬就夠了,市中心和高鐵站附近的一平方米一萬五到兩萬塊錢。如果你市中心和高鐵站地段的房子買不起,市區城中村的房子也買不起。那就回去你老家村莊裏蓋小別墅也可以,反正就幾十萬也不多。而國內的房價說白了,人人都想去一線城市買房子問題是一線城市的工作生活人口起碼有一千萬人吧?那麼房價肯定會高起來啊,這一點大家都知道不會有人認為你自己月薪五千買得起北上廣深的房子吧??不會吧不會吧? 那麼很多人罵的其實是自己老家的房價為什麼有一萬塊錢一平方米,實際上很多人一開始在深圳買了房子發現深圳消費太高了,還是回去老家買兩套算了。就會吧房價提高了,畢竟你老家的房子能夠買的算物超所值的基本上除了市中心就是高鐵站這些交通方便的地段了,普通的地段也沒有那麼貴。而以前的房價要跟以前的人均工資掛溝的話,你會發現當時你仍舊買不起,更加不可能每天都喫的上豬肉有手機玩有電視看。


首先,糧食作為生活必需品的核心位置,國家得保證居民的基本生存需求,不會允許糧食的大幅度漲跌,國家通過糧庫的收購與買賣,調節市場糧食價格。

其次,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構成經濟基礎,社會糧食生產力通過機械化的生產,生產率提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減少,糧價下降,但cover掉通貨膨脹影響,糧價基本不變。

而且,存在炒農產品的情況,期貨中就有對大豆等農產品的高槓桿炒作。

最後,糧食等農產品具有可生產性,而房產土地則存量固定,土地就是那麼多,無法增加,生產完一塊,就少一塊土地。


哇,哪個經濟學人不想炒哇?哪個經濟學人敢炒哇?分分鐘受到各種機關關注,畢竟,民以食為天吶
國家不會允許這種讓國民基本生活一直處於動蕩的情況出現
說兩個經濟學名詞吧 一是價格彈性 而是機會成本

房子蓋好,放那幾年後也能賣出去,價格還會水漲船高。

農產品放幾年試試?


都在說刑法裡面有這個問題,背後的經濟學原因是啥?

農產品價格是市場自動穩定器的一部分,也就是「看不見的手」保持穩定的一個環節,你敢炒農產品就等於你破壞市場經濟,不搞你搞誰?


經濟學的分析結果會完全偏離實際情況,沒意思


從經濟學角度什麼都分析不出來,因為站在經濟角度考慮,我國就不該發展農業。包括東北。

炒作農產品的事件層出不窮,主要是一些調味料和一部分雜糧。這些被炒作的作物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產地高度集中。比如金鄉和蘭陵(蒼山)兩個縣就生產了全國20%的大蒜、山東生產了全國80%的生薑。當地的經紀人和投機者只要控制幾個縣的流通渠道就可以影響全國。

為什麼沒人炒主糧

①主糧生產太過分散

②國內主糧的生產和流通環節都不是市場行為

2019年政府對農林牧漁的補貼規模達到2萬億,這筆巨額資金引導農民種什麼、賣給誰

政府(授權中糧集團)壟斷糧油流通環節。個人消費者去超市買一袋麵粉可以,買十袋也可以,但是你不可能買到一袋小麥。各飼料廠、麵粉廠,澱粉廠需要的糧食,只能去中糧集團的拍賣會。這些企業也沒有資格自己直接從外國進口糧食。中糧食品進出口公司和各地分公司壟斷糧食進出口貿易。

③國內沒有相關的期貨交易市場,沒有槓桿工具。想炒高糧食價格,就只能花真金白銀把市場上的糧食/成品糧一袋一袋搬進自己的倉庫裏,成本高,風險大。金融市場上有無數更適合炒作的產品

④還是會有人想不開去炒作糧食,那就觸犯了刑法中的『非法經營罪』。最高無期徒刑。有些農村的小規模養殖戶會直接從農民手裡收購糧食加工飼料。沒有主觀惡意,但任然是違法行為。

②③④條其中任意一條都可以幹翻投機倒把分子。三條組合起來就徹底消除了炒作糧食的可能


有呀,幾年前炒購碘鹽的不是都被抓了,然後就沒人敢炒了。啥時候能把炒房的也抓了就好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