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的過程之中我們會接觸到很多的知識,但是會出現差距,出了學習習慣的問題,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對於知識的理解。但是隨著我年齡的增長我們接觸的知識會越來越難,也越來越難體驗到理解一個知識的感覺,所以我有點忘記理解知識的感覺是什麼了?請問一下,你們理解知識的感覺是什麼樣的?你們是如何達到這一個感受的呢?或者在你們身上有發生過這樣的實例嗎?


理解懂知識???

知識如果停留在理解層,那我個人覺得:挺難懂的。

你攝取的知識是否對個人有效,需要通過實踐,或者是腦海中的模擬操作。

例如:知識A是否和我過去的某些經歷關聯上,並能對現在的今後的發展帶來建議。具體一點就是:我今天看《資治通鑒》,裡面的明君、昏君的所做所為,和我過去跟隨的領導有沒有相似之處,史書裡面記載的作為這些君王的臣子,不同的處事方式會有哪些不同的下場,腦海中聯想自己的經歷,那我大概知道之後需要怎麼和我如今的領導相處。

你說的「懂」,其實是不是在知識的攝入階段,自己分不清邏輯關係,很難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組合,更難以去發散聯想,投入實踐。

最短時間內見效的改善建議:更換筆記軟體。傳統的樹狀結構筆記,通常記錄了之後,就封塵,無法建立觀點與觀點之間的連接,發現更多同主題的其他觀點,建議使用雙鏈筆記軟體,大綱式雙鏈筆記roam類:roamresearch(國外,最熱門,費用比較貴),roamedit(國內和roamresearch最相似),logseq。markdown雙鏈筆記:只推薦思源筆記,支持即時渲染,sql搜索,git版本控制,思維導圖,本地存檔。。。比obsidian強太多了,開發者幾天就更新一個小版本,春節前後出正式版。現在訂閱,終身享受優惠折扣,思源筆記推薦碼:Sqp51dV,雲端空間多500m。


大概聽懂題主的問題。我說一下我理解的、掌握一門知識的終極感受吧。

其實就兩點。

第一,很輕鬆地觸類旁通。對相關領域的知識,甚至對跨界的知識體系,很容易接受、消化、吸收並且歸類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第二,很容易同類比的方式解決問題。不僅包括知識領域內的問題,甚至還有跨界的問題。也能用輕鬆、通俗的方式,把專業領域的事情講給外行人聽。

第一條描述的有點類似心流狀態,肯定是已經掌握了這門知識的內在邏輯,才能達到這種效果。掌握了內在邏輯,就像給這門知識修了一棟裝修好的大樓,每個知識點來的時候,你很容易把它歸類到幾單元幾樓幾號,它跑不出你的頭腦世界。

第二條需要更厲害的狀態。不僅整個知識體系的大樓住滿了知識點,還對生活有比較豐富的觀察跟總結,能把知識體系類比成為生活中大家常見的事物。深入淺出,用通俗的比喻把專業的知識講給普通人聽。


那當然是很爽很愉悅很有成就感啊!


就,很爽。像餓了三天後喫的雞腿,像沙漠口渴喝到了泉水,就腦子一蒙,爽。


是自己可以根據知識自己來創造我發表新的看法。也就是說舉一反三的能力。


說話有分寸


你算是問對人了。恭喜

理解知識的感覺就是,自己能談對知識的認識,比如:摩擦力。

談一下你對摩擦力的理解。什麼是摩擦力?摩擦力的公式是什麼?各個參數是什麼意思?摩擦力能解哪類題目?

如果你能不看課本把上邊的問題解釋清楚,你就是理解了摩擦力。但是,我估計你看到我的回答的時候做不到(也可能小瞧你了)。

當你能流利的回答的時候,就是理解知識的感受。

試試吧,不謝~


理解是一種奇妙的感覺,就好像我是一隻鳥,學會了一樣東西,就長出了一根羽毛,他是那種為我所用的感覺,就像看迪士尼電影《冰雪奇緣》艾莎抬手一個大的感覺。

學錯了,像是長了個畸形的羽毛,不但不能為我所用,還會給我製造阻礙。

有時候學會東西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忘記,這就是掉毛了。

只要有時間,只要還有學東西的能力,任何時候都可以學習,羽毛會再長出來,或快或慢,只要你願意。


那就是感覺很容易,一看就會就跟你教小學生乘法口訣一樣,他不懂但是你卻覺得很簡單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