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話,這一評判標準又是誰來定的。多數人,還是少數人?

最近看到楊坤diss驚雷讓我感到疑惑。我一直以為滿足多數人的音樂纔算好的,即便是有名的音樂,大家不喜歡我也不覺得那是好音樂


當然有高低之分。任何藝術都有高低之分。就像人就是複雜的高級動物,草履蟲就是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大師的作品和兒童的塗鴉,其內涵,精神,技巧,重量,能一樣嗎。但不是說高級的就比簡單的要高貴。複雜的生物都是從單細胞進化而來,生命的不同進程而已。高雅的藝術家也是從懵懂的小孩成長的。但是你能說一個大藝術家頂峯時期的作品和幼年時的作品沒高低之分嗎?恐怕不可以吧。這樣就太反智了。

「多數人喜歡的音樂就是好音樂。」這句話本身就是個謬論。什麼叫多數人?你覺得喜歡聽驚雷的人是「多數人」,是因為你身邊的朋友,或者你自己就是經常聽驚雷的這些人,這是你看到的一個「事實」。我跟你說我看到情況就和你截然相反,我身邊的朋友沒有一個會聽驚雷,更不要說喜歡,如果真的喜歡,估計我們就難成為朋友。不是高低貴賤的問題,是審美和圈子的問題。但如果你去對比喜歡聽驚雷的那些人,和我身邊的朋友,就會明顯發現,聽驚雷的那些人大部分音樂基礎都是0,一節音樂課都沒上過的,且基本不聽音樂的,更不要說系統學習音樂了。因為驚雷的創作者本身就是這樣的。一旦聽了一定數量和種類的音樂,就能從心底明白為什麼驚雷確實不是音樂。他們就像音樂上的「單細胞」,那你說能和學了幾十年的音樂的人聽的音樂沒高下嗎?那你說到底你身邊那些人和我身邊這些人,哪些人才是「多數人」呢?

好,我猜想你可能會說我是個音樂人,畢竟搞音樂的還是少數人。我們採用數量的絕對值這個單一變數來比較,喜歡聽驚雷的人(一點沒學過音樂,且沒有音樂審美的人)應該比不喜歡聽的人多吧?這個我也不太確定,建議做個調查,畢竟大眾審美也在提升。隨機抽取一萬人,給他們聽驚雷,然後問喜歡與否。如果喜歡的人還是多的話,就是人民羣眾的音樂素養問題了。也就是我們的基礎藝術教育問題。我承認我國現階段的基礎藝術教育是有缺失的。但這也只是一個階段,相信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藝術素養也會逐步提升。

真正的藝術作品是通過它創造的內在視域展現了真理和美,跟多少人喜歡沒有直接聯繫。


有沒有高低 看你怎麼區分

如果從技術層面,那就是有高低之分的。 「古典樂」 就是比通俗音樂技術水平高,這是客觀事實。對於創作來說,難度不在一個等級上

審美上來說就複雜了,你說你喜歡什麼那就喜歡什麼, 不能說哪個就是錯的,這很重要 。但是我仍然覺得 最起碼在審美上是有「雅」和「俗」的區別的 如果連這個區別都沒有 那我覺得是否定了人類整個的藝術體系

另外你提問裏提到的《驚雷》,說真的,那個怎麼能算是音樂呢?如果你真的想認真探討,我覺得那個更像是數來寶、快板書一類…而不是音樂。之所以覺得聽著爽,可能是因為伴奏節奏感強,詞雖然沒什麼意義,但是喊出來讓人覺得爽…


這種問題想的多了,爭辯多了,其實看它的角度也會有不同。

我現在的想法和以前也不一樣了,音樂有沒有高低?我認為本身是沒有的,先別急著爭辯,往下看。

任何一首曲子,一首歌,沒有聽它的時候,它就在那裡,甚至沒有意義。當有人聽它的時候,就不同了,它的高低好壞,此時由聽者決定,由聽者的審美決定,由聽到它的場合決定。

先說一下場合,劉德華的那首《恭喜發財》,平時我肯定不會去聽,如果有人在我身邊放這首歌我會覺得莫名其妙,吵不吵啊?但是過年的時候聽,會覺得挺有年味的,熱鬧喜慶,挺好的。沒看《隱祕的角落》的時候,《小白船》就是一首我小時候聽的普通童謠,但是看完了那部劇,再聽《小白船》就覺得恐怖兮兮的。聽歌的時機和經歷,會影響我們的感覺。

再說審美,你也許不懂一首歌為什麼這麼寫這麼編,但是你可以感覺到很好聽或者不好聽。就像你看見一件衣服,你並不懂得這件衣服設計的時候用到了哪些元素,哪些剪裁的手法,但是你也能夠知道自己覺得它好不好看。這些會被長期圍繞在你身邊的氛圍影響。從小學音樂,或者父母喜愛音樂,或多或少都會影響著你的音樂審美。父母愛打扮,穿搭講究。也會影響小孩子的穿搭審美。

這裡引申出另一個問題,標準由誰來定。音樂本身就是很感性的,藝術都是感性的。作為普通的聽眾來說,你喜歡的,就是好的。所有的高低好壞,都是在自己的認知範圍之內產生的,普通的聽眾,所有的評價都是主觀的,我個人認為這是沒有問題的,前面說過,音樂本來就是感性的,本身就是主觀意識來主導的。

舉個例子,我個人確實是不懂紅酒的,平時也不喝酒,一個開酒莊的朋友有次聚會時帶來一瓶他精心挑選的紅酒,能說出種種的好處,但是由我來喝,只覺得「又酸又澀」「難以下嚥」。與我而言,我確實不懂什麼紅酒是好的,我甚至覺得超市裡賣的那種甜甜的「紅酒」比較好喝一點。但是朋友覺得那是什麼玩意,根本不能叫紅酒。

其實是一樣的,我對酒的欣賞水平不足以支撐我品出這瓶酒的好壞。工藝,原料的選擇,我都不懂,我就是覺得「不好喝」。不覺得這瓶酒「很高級」。這是我的主觀判斷。

音樂也如此啊,喜歡的就是喜歡的,高低,好壞,由聽者決定。說白了就像豆花鹹甜的戰爭,不會有結果。

《驚雷》我不喜歡,不妨礙別人喜歡。我覺得不怎麼樣,不妨礙別人覺得它好聽。我不會強行讓別人認同我。

也許再過一段時間你我的想法還會發生變化,但此時此刻,這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這個問題我之前回答過了:

音樂真的有高低之分麼??

www.zhihu.com圖標

上面的帖子我是從技術層面分析音樂的高低的。但大家一般所說的高低是「高雅」和「低俗」之分,這是帶有主觀價值判斷的辭彙,反映的其實是社會階層的差別:

如何嚴肅客觀論證音樂品味的存在性??

www.zhihu.com圖標

現在的價值觀已經日趨多元,我們最好不要judge別人的審美,理解並尊重就可以了。從大的歷史趨勢看,所謂的「高雅」音樂創作最終會消亡,未來的音樂將會是高度定製化的面向特定接受者的音樂,聽音樂將變成純粹私人的體驗,比較歌曲的「高雅」或「低俗」之分就失去意義了:

如果你是下個世紀《音樂通史》的編寫者,對最近30年(1990~2020)會記載哪些作曲家和音樂流派??

www.zhihu.com圖標

當然有高低,而且不是由什麼多數人少數人定,而是由客觀事實定。舉個簡單例子,一首兒歌是個好音樂,是大家都喜歡的好音樂。但是它的藝術價值不會超過貝多芬第七交響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