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很想吐槽幾句

文章呼籲的中心呼籲的價值,真的令人很不舒服。

有人說當父母不需要考覈實在可怕,我覺得用在這裡同樣合適。孝敬父母天經地義,是中華傳統美德沒錯了。但我們回報養育之恩,文中的女孩既沒有在童年被很好的對待,也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反而成年之後必須要以「呼籲愛」為名義回報「生了你」的人。這不正是魯迅先生所表達的二十四孝圖的封建嗎??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年代,換了一種方式。卻出現在初中閱讀理解裏。

不寒而慄


我之前看的是刪減版,刪減版大意是鼓勵「以德報怨」,主人公沒有得到一點愛,傷害她的人反而坐享其成,看的我直犯噁心。

原文立意要高一點,(原文鏈http://blog.sina.com.cn/s/blog_9f9890d601011ca6.html)講述的是一個內心充滿仇恨的人得到救贖的故事。刪減版少了許多關鍵情節,比如:

1.父親要把她送人,被母親攔下。(母親的愛)

2.與姐姐早戀輟學不同,她罵跑了送情書的男生(有人愛她,但她拒絕被愛)

3.看到弟弟被欺負,她看著不管,寧願他被打(勉強算她的「報復」)

4.刪去了對家鄉整個大環境的描寫:

父母抽煙喝酒說髒話(父母素質低); 讀高中太費錢(當地很貧窮); 大師傅給她熱饅頭,給她些鹹菜(他人的關愛);母親對她喫餿饅頭拉肚子從來不哭的評價「這孩子眼窩子太深,所以疼她也白疼」(她從不向父母示弱,母親對她的倔強很不解); 三年沒看電影,因為父母不過是補車胎、種莊稼的,所以不向父母開口要錢(她對父母職業的鄙夷);

主人公看不起這個地方的窮、落魄、低俗、特別是沒有愛,她必須要逃離這裡(她對整個家鄉都痛恨,刪減版卻把她的恨侷限在對原生家庭,這個非常重要!

5.刪去了家人對她的關心:

在「母親居然沒有聽出她的聲音來」之後,刪去了「她有多長時間不和家裡聯繫了呢」(這句話顯示了她的自我隔絕,如果刪去,讀者會以為家人對她冷漠到忘記她)

在「母親哭了」之後,刪去了母親「近乎死了人一樣的哀號」「拚命地喊著,聲音大極了」(刪減版大大減弱了母親反應的激烈程度)

把「好像她是天外來客」刪改成「好像她是客人」(一詞之差意味大不相同,「天外來客」主要體現的是小山村的封閉;「客人」卻主要凸顯家人對她的疏離,跟「洋氣」對應,使得家人還帶有一絲勢利眼的味道)

「母親哭著,抹著眼淚,小孩子一樣。」刪去了「小孩子一樣」(刪減版顯得母親哭得很常規)

6.結尾:

「拔掉了那顆恨的蛀牙,原來可以如此快樂。」之後是原文最重要的一段,居然刪掉了:

「她回了北京,開了一個公司。不久,遇到一個男人,兩個人相愛了,她以為相愛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原來,愛情有時很簡單。

結婚後,她天天給家裡打電話,聽母親聊聊鄰居的豬崽,聽姐姐說家長裏短,聽弟妹給她告狀,這濃烈的煙火氣,讓她欣喜。每年春節,她必然大包小包提著回家,然後一家人圍著包餃子,她覺得,那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了。 後來,她接受一個雜誌的採訪,當被問及:你覺得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是什麼? 她笑笑,答:心中有愛。」(末尾點題!)

總結:

原文裏,拒絕愛的主人公最後會愛人了,也有人愛她了,愛情親情事業大豐收;原文裏主人公的恨有多種原因,各種細節如貧窮落後的家鄉,不懂愛人又封建思想濃厚的家長,不重視教育輟學的姐姐等等,表明她恨的是那片落後愚昧的土壤。而且她們一家置身這種大環境中,使得這種命運多了一絲無奈。

「本來有了綠卡的,可是,她決定回國。」

這個「有綠卡」也被刪掉了,這是全文大關節處,這個細節使得這個主人公有了典型性,一下子可以代入那些從山溝裏飛出來,靠著考大學跳出農門的學子。今非昔比,可以留在美國的他們,如何抉擇?是徹底與那個落後的土地劃清界限(而且這片土地曾經給自己嚴重的創傷),還是回到家鄉,把自己的根重新連起來?(當然,讀者可以把這篇文章只看作主人公個人的經歷,而不是把主人公看作一個典型人物)

刪減版使得矛盾的衝突和解決鎖定在一個封閉的家裡;在重男輕女的家人得到幸福後,刪掉了主人公自己在北京成家立業、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情節,因此,顯得主人公的存在價值像個工具人——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還得巴巴地倒貼對自己不好的人,這刪改的編輯牛逼!把原文放下仇恨、自我救贖的立意拉低了整整一個檔次!


這……就是給某些不稱職的家長看的爽文啊!看完之後我內心彆扭到不行,女主聖母,家人不勞而獲。且不說真實性,沒有好的補習班如何考上的北大。然後給學生傳遞的思想就是隻要成績好,就有了一切???只要有了一切,就要分給姐妹兄弟,不然就是蛀牙???這種文章是從20年前的故事會裡抄的吧?

我還怕這些以後會成為父母的孩子們看到這種文章,以後如何成為合格的父母。


首先

我是一位初一學生

文筆不好,哪裡有問題,歡迎指出,我會加以改正,但不要一上來就噴& 謝謝啦

我們來看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摘抄於百度

警示人們無論在什麼時候,對什麼人,都要「愛」,才能健康快樂,因為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

對什麼人,都要愛嗎?虛假的愛,會讓我們變得健康快樂嗎?

是的,我們是要孝敬父母,這是中華的傳統美德,就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這些我都懂,畢竟政治背過。但是作者的父母有做到嗎?

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尷尬。姐姐比她漂亮。因為想要兒子,父母堅持要生,結果生下她,還是女兒。後來,又生了弟弟,弟弟顯然是最得寵愛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閨女是要嫁出去的,對這個家無關緊要,能養著就不錯了!

這個難道值得宣傳嗎?

這不就是迷信,重男輕女嗎?

好,這個並不是重點,我們來看看,結尾的表現。

受委屈這麼多年,結果因為幾聲二妞就妥協了?

抱歉,接受無能。


文章本身沒什麼錯,單個個體想要親情覺得親情是自己想要的幸福,可以彌補童年,這無傷大雅。

但是錯就錯在這樣的文章出現在了初中教材上,這無異於在告訴這幫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以德報怨,不要過於介懷他人的過錯,這樣只會讓自己不幸福,他人的愚昧可以無條件的原諒;就好比一樁案件裏的被害人被從小教導殺人未遂者可以被原諒;殺人誅心,道德綁架無異於此。

同時我也能想像,這些課堂中正有著和文中女主一樣遭遇的人,爹不疼娘不愛,甚至會被家暴;他們有的人或許勇敢的在課堂上發表出自己的言論,但是會被老師們無情的反駁,並且很多老師會把這個敢於發表自己觀點的孩子當成反面教材在班上斥責;好一點的這個孩子有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挺他,一般的會被同學笑話幾天,更有甚者會有聽信了老師言論者對這位同學實施威逼、冷暴力校園欺凌等等……當然,希望後面這樣的情況永遠只是我的假象。


我首先是在空間看到它的閱讀理解刪減版。

然後我去看了原文。

空間轉出來的閱讀理解刪減版,具體刪的地方是:家人打罵姐姐;「她」惡意滿滿拒絕男同學的告白;描寫「她」洋氣的部分;「她」結婚。

在讀原文之前,因為刪減版大多是短句,就很有陰陽怪氣說反話的感覺,所以我保留意見,覺得也有可能只是諷刺「虛假的幸福」。

但是讀了原文我發現……嘛,就是,那個年代的雞湯唄。就是扭曲心智的「正能量」。

我看到wb轉載原文底下評論說,這是人家06年寫出來的東西,其實也符合當時的價值觀。時代觀念在慢慢改變,如今我們再讀,確實覺得不對勁。畢竟也帶了些封建思想在裡面。

這個文章的主角就已經被封建思想荼毒但並不自知,現在看來作者其實也……。

這是個小作者,我本來抱著聯繫他本人問問的想法,沒想到翻到他的博客已經宣佈停博了,而且他出名的也就這篇文章。

那個刪減版是做初中閱讀理解的。所以這就很好理解為什麼刪掉那些部分了。

這篇文章做閱讀理解絕對是不符合當今青少年價值觀。出題老師選它做考題也有毛病。

莫名想說一下(我認識的)兩個人。

都是和文中主角類似的家庭環境。一個是我朋友,家裡重男輕女,她偏偏是女孩子,被父母言語暴力,還要處處妥協弟弟。她不喜歡自己的家庭,按文章的說法,就是「心裡充滿恨的人」。

另一個和文中主角真的很像,只不過她沒有機會讀高中,給哥哥弟弟讀了。她自己說她小時候對父母兄弟存有偏見,但是上了年紀以後就明白了父母的「苦心」,覺得父母是為了她好,很感謝、很愛父母。

(是不是很迷惑,我也覺得。所以我覺得她很可憐。很可憐很可憐。)

我開始了,挑刺擡槓陰陽怪氣一體機。

心理醫生直接告訴你你心裡充滿恨要愛父母,那他不配做心理醫生。

這個主角也是很可憐啊。作者說不定也。

Over.


不是我寫的,在網上看到的,覺得很有道理


重男輕女的家庭,女孩從小生出的恨是應該的。

努力讀書提高自身是應該的。

與父母的一通電話讓我們對父母的愛並不懷疑。

學有所成面臨兩個選擇:

1.無視父母親情,繼續孑然一身。

2.回歸家庭,收穫親情,皆大歡喜。

文章很簡單,要表達的情感也很簡單。

水平有限,理解只能到這。


二更

又去看了一遍未刪減原文。從頭到尾,女主是持「恨」生活想要逃離這個家。似乎這也是她努力奮鬥的動力。最後有所成就,得到了除了愛之外的所有。

她不相信男人,她內心空白。既沒有愛情也沒有親情,如此「與世隔絕」的人也,想必缺少友情。

事情的轉折點來了,醫生的一番話讓她空虛的內心有了觸動。抱著嘗試的心態撥了那通電話。

電話一通,內心的恨土崩瓦解,她想家,她渴望親情,她受夠了一個人的生活。他知道家人是想她的,她要回家。

最後,她回家了,她看到了煙火氣息,這是她想像中家的樣子。此時沒有所謂的重男輕女,沒有所謂的偏愛。

帶領家人過上了幸福的日子後,她也找到了心儀的她。

此時,沒有重男輕女,沒有偏愛。

她是幸福的。

(強行揣測作者眼中的女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