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或不撓,滯或不通;當究其極,以觀五空。

希夷先生曰:欲究空之無空,莫若神之與慧,斯太空之蹊也。於是有五空焉:

其一曰頑空。何也?虛而不化,滯而不通,陰沉胚渾,清氣埋藏而不發,陽虛質樸而不止,其為至愚者也。

其二日性空。何也?虛而不受,靜而能清,惟任乎離中之虛,而不知坎中之滿,肩其眾妙,守於孤陰,終為杳冥之鬼,是為斷見者也。

其三曰法空。何也?動而不撓,靜而能生,塊然勿用,於潛龍乾位,初通於玄谷,在乎無色無形之中,無事也,無為也,合於天道焉,是為得道之初者也。

其四日真空。何也?知色不色,知空不空,於是真空一變而生真道,真道一變而生真神,真神一變而物無不備矣,是為神仙者也。

其五曰不空。何也?天者高且清矣,而有日月星辰焉;地者靜且寧也,而有山川草木焉;人者虛且無也,而為仙焉。三者出虛而後成者也。一神變而千神形矣,一氣化而九氣和矣,故動者靜為基,有者無為本,斯亢龍回首之高真者也。

——聖人陳摶祖師《觀空篇》五空境界

從星元先師遊,獨盡其傳,朝夕問訊,記憶控討,相隨五載,

猶若茫然。乃漸遷心音律奕棋之戲,將墮厥,業師戒予曰:

夫學易之道,專則純,純則業,精乃入神,分則雜亂,雜亂則疏,疏乃不入;今汝學,分而不專,其能達耶?

於是益發憤研求,屏絕外嗜,竭思廢寢,以為天下之事億兆紛紜,何以得一理貫通其吉凶,而後不惑?年登十八,始悟用爻,

是此是彼,隨大隨細,惟一用爻而求,諸吉凶乃得其柄。

如所謂老奴佔幼主,必用父母;少君佔衰僕,必用妻財,

此以分不以年也;詞訟憑官而後世應,以勝負決於聽訟也;

壽命憑用而後父母,以其享年也;科目先文而後官,廷試先官而後文,各有所重。由此引申,則左之右之,無不宜之矣。

復考聖人立法之所由,參研三載未得。

己卯之冬,偶遇楚來枯匏老人,聚首三月,

請益焉,乃曰:聖人不妄立法以教人,皆必有本,而具陳於百家之書,汝未能遍考,我一一授之子,子其祕之。

予曰:聖人立法,將以開後世之蒙,受而復祕,獨得之亦何益耶?枯匏曰:是心可以為人師矣!前言探子爾;立言傳世,功孰大焉。於是復究先賢闡易之書數十種,立法四十一篇,計九十一章,卷分有十,列成卦成爻之由,立世立應之法,諸星何事而名,六神何事而司;隨墓助傷,本兇而有弗兇也,絕生本吉,而亦有弗吉也;

空破絕散,有真偽之分,飛伏互變,有輕重之取,豈執一義而盡之與?故《黃金策》言:「用化用則有用無用,其雲化去是神忒也」,伏吟之故爾,若化進神,安得無用乎?

復曰「太過者損之斯成」,非雲吉凶,斷事之成合時也。

若曰用爻太過為不吉,則生扶拱合之語非矣。

天分五運,地分六氣,以造化萬物於其中,

乃作甲子以記歲時,使日月四時之有經也。

(五運謂東南西北中,十干動運乎上;

六氣,謂十二支六陰六陽之氣,司寒暑春秋升消長之權,

靜成乎下,而吉凶禍福,由是以兆。)

幹乃天,虛而無形,故不專禍福;支乃地,實而有象,

則有旺衰生死進退消長破沖刑害,以曲成萬物之能。

(天無形,故幹神之用,專於五化,謂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之類;地有象,則成能萬物,吉凶以昭,故支神之用,有當生者旺,所生者相,四生四死,進神退神,升降消長,三刑六害之類。)

——程良玉祖師《易冒》(片段)

  析疑

  或問曰:何謂全真?答曰:即爾之一念未萌之前也。夫一念未萌,等同太虛,視之不見其色,聽之不聞其聲,搏之不得其形。其上無蓋,其下無底,其傍無門,其正無體,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杳冥莫測,恍惚難明,體之非有,隨用不無,隱大無外,藏微有餘。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包含萬象體,不掛一絲頭。吾不知其名,字之曰全真。釋教謂之圓覺,又雲圓空。太上所謂混成,又雲圓通。故《南華經》雲: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此之謂歟。

  或問曰:何謂心性?答曰:夫心性之義,譬猶漚水,水本至清,有感漚起風浪,渾濁不能鑒理,風浪息時,水澄漚止。以此論之,水即是漚,漚即是水。由是言之,心即性用,性即心體,體用俱忘,全真而已。

  或問曰:何謂性命?對曰:夫性命之理,乃陰陽神氣之異名也。夫神氣二字,呼喚無窮,今略言其大槩。或謂動靜、龍虎、水火、坎離、東西、南北、春秋、溫涼、冬夏、寒暑、否泰、窮通、升降、往來、有無、虛實、上下、浮沉、高低、探淺、金木、剛柔、天地、日月、震兌、昏明、夫婦、嬰奼、金翁黃婆、絳雪玄霜、紫芽紅粉、真鉛真汞。其他殊名異呼,不可窮極,種種名相,不可著止,總名神氣而已。夫欲全神養氣,當明體用賓主,屏盡萬緣,一塵不染,表裹清浄,久久精誠,自然氣結神凝,性停命住,性命雙全,氣神為一,一與道同,功行圓畢。

  或問曰:何名體用賓主?答曰:若要修真,須明體用賓主何謂也?若不明體用者,情慾不能遣也。如未曉陰陽賓主,則不能契於虛無之至神。奚謂體用?曰:虛寂為體,覺照為用。體用兩全,洞合道原。曰:何名賓主?答曰:前念為賓,後念為主。念起不著,本無根緒。故洞明真人云:念頭起,覺時休。此一句體用賓主俱全也。何謂俱全?曰:夫念頭起者為賓,覺者是主,主正為用,休歇是體。由是言之,體即用也,用即體也,體用雙泯,全真者也。

  或問曰:人多說傳命基,其義如何?答曰:夫命者,氣也。基者,本也。一氣之本,即道是也。夫道者無形無名,非容取捨而可得也。取捨不容,有何傳哉。故關尹子曰:聖人竟不能出道以示人。又子列子云:不知所以然而然,謂之命。此之謂歟。

  或問曰:祖師言五行不到處,一氣未生前,其義奚若?應曰:夫五行者,乃吾之五識也;一氣者,即爾之一念也。若五識不起處,一念未萌前者,即與向之所謂未始有物之義同也。既未始有物者,強名曰道矣。

  或問曰:且未始有物者謂道,既已為物矣,物中有道乎?對曰:夫物從道生,物即是道,亦猶心從性生,心即是性。又如漚從水生,漚即是水也。

  故洞明雲:師傳祕語悟心開,物外家風物裹培。又關尹子云:天地成理,一物包焉。又云:即一物中知天盡神,致命造玄,物既如此,人豈不然。又太上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正謂此也。

  或問曰:清和真人有云:止念降心越念多,不降不止,逐浪隨波。如何即是?答曰:凡初學道者,必先悟其真心。夫真心者,元無一物,等同太虛,本來清凈,於此浄中,一念忽起,頓然回光,返本歸元,則湛然清浄矣。故經雲: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既得三毒消滅,即合於道矣。若不明此理者,一念既起,又起念降之,降之不下,生心遣之,降遣不已,還自纏縛。若不降遣,縱慾昏迷,轉不相應。故常知常覺,還自把捉,不知不覺,透入別殼。亦與託生的一般也。直待報盡方歸,馬乏人困,終不悟矣。豈不悲哉。

  或問曰:如何得萬法圓通?答曰:修行之士,必先明心悟性,然後絕疑,方能養道。夫心者是萬法之源,性者是羣經之要。故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若一念不生,即脫生死,向這一念不生處,即見本來面目也。久久涵養,圓明光大,則無法不通,無經不解,此名法眼圓通矣。至如一大藏經,只是說這些理趣也。古今聖賢所得者,得此而已。過去師真所演者,演此而已。五祖七真所了者,了此而已。奉勸同流,若能悟此,更莫狐疑,斯為學道樞機,正是修真之祕訣。

  或問曰:昔神光大師向達磨祖師前求安心之法,祖師答雲:將汝心來,吾與汝安。神光良久曰:弟子覓心無所得。祖師曰:吾與汝安心已竟矣。其神光言下大悟絕疑矣。其理何如?對曰:夫心本無心,心因物感而見。故紫陽雲:見物便見心,無物心不見,十方通塞中,真心無不遍。夫真心無象,喻如寶鑒含輝,若物來則見物,人來則見人,人物俱泯,則圓明瑩徹矣。如是言之,覓心無所得也。關尹子云:眾人之權歸於惡,賢人之權歸於善,聖人之權歸於無所得。唯無所得者,所以為道。既是悟道者,豈不絕疑哉。

  或問曰:長春真人云:不有神仙福,難明造化機。何名造化機?答曰:夫造化者,乃陰陽否泰之異名也。陰陽機要,即道之別稱也。夫否者,塞也。泰者,通也。故《化書》雲:是以古聖人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造化之源者,即妙道而已矣。理既如此,不有神仙福,安能明道哉。

  或問曰:道雖無方,學則有序。何謂有序?應曰:凡初學道者,必先拋棄塵緣,屏除愛欲,遍訪明師,究研妙理,妙理精明,更要端的志節。次須朋戒定慧三者,此序進之要妙也。夫戒者,是上天之梯凳,渡苦海之舟航,陟道之初基,乃修仙之漸路也。若無戒則不能入於定門也。不入定門者,無由發於慧也。故《莊子》雲: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又云:宇泰定者,發乎天光。天光若發,則與道同其源矣。與道同則鬼神難以測度,陰陽不能陶鑄,陶鑄不得者,至人哉!至人哉!

  或問曰:出家修道,又言道本無修,其意何如?對曰:夫道本無修,心即有煉。夫道之在人,如金在礦。礦內有金,不煉而為石,石若煉去,即名為金。既已為金,不復為礦也。人中有道,不煉而為凡,凡心煉盡,即名為仙。既已為仙,不復為凡也。若已為金,不須鍛煉,既成仙道,復何修哉。

  或問曰:丹陽真人云:速把我人山放倒,急將龍虎穴沖開。其義何如?應曰:若我人山放倒,財龍虎穴便開也。何謂也?夫我者,心即是也;人者,境即是也。若心境兩忘,則人我山倒矣。夫龍虎者,即人動靜生滅之心也。生滅之心始於真空之性,真空之性,寥廓虛寂,故名謂穴也。又雲虛府也。太上所謂眾妙之門,又雲玄牝之門矣。又《莊子》名謂天府,此乃龍虎穴之義也。雲沖開者,是無遮障之貌。既無遼障者,即道蘊於此矣。

  或問曰:如何是金丹?答曰:夫金者,喻如曾經鍛煉,真堅剛利,明白瑩素也。丹者,譬若圓成光大,環樞應變,反覆無窮於本末端倪也。丹之為義,若人服之,定超生死之病矣。故曰:金丹也。

  或問曰:凡初修鍊,必須減飯、除情、戰睡。又雲飢來喫飯困時睡。其理何如?答曰:其理兩說。一者初心進道,熟境難忘,馬猿易動,所以衣食睡欲不教如意。古人云:學道休望如意,如意休望學道。又云:飽暖生淫慾,饑寒守自然。若以塵心絕盡,道眼沖開,則無為而無不為也。無為而無不為者,又豈妨於飯食睡眠也哉。

  或問曰:離峯真人云:有體亦是病,無體亦是病,有無俱不用,何處安身命。其理奚若?答曰:有體則著於色相,無體則滯於頑空。有無俱不用,則落於沸盪矣。曰:如何出得三重障礙去?答曰:二邊俱不立,中道亦非安,回首二乘外,靈光射廣寒。

  指迷

  廣漠先生閑居於丈室,恬然而宴坐,澹漠而忘懷,委蛇而自適,任運而逍遙,恣放情於自得之鄉矣。時有昭然子,越坐而起,恭然而稽首,立侍乎前。曰:弟子得為役久矣,未獲夫子傳吾妙道而已。今日宴閑,敢問其道若何?廣漠先生移位近前,默然良久,動容有間,仰天而笑曰:道奚傳哉。昭然子曰:夫子勿稽,弟子終願聞之。

  廣漠先生曰:道本無問,問亦無答。才涉有言,即墮於第二義也。故曰:道不可傳,傳而非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思之不知,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故心困焉而不能知,口闢焉而不能辭,在人靈府自悟耳。

  昭然子曰:道既無傳,弟子嘗聞,道家者祖宗遞授,師資相承,遞授相承個什麼?答曰:遞授玄教,相承妙法也。曰:玄教妙法而亦有道否?答曰:不即不離,譬猶筌蹄也。夫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矣。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言哉?夫忘言之人者,言無言,終日言而未嘗言;為無為,終日為而未嘗為也。故曰:無言而無所不言,無為而無所不為矣。

  昭然子曰:未得魚兔,必用筌蹄,不能悟意,須假言教。惟願夫子慈愍,少垂微言,發吾之覆也。於是再拜稽首,曲躬而立。廣漠先生曰:居,吾語汝。夫道無後先,而教有頓漸;人性有利鈍,而悟有淺深。稟氣不同,而賢愚有異,循之於本也,鹹始於道矣。故曰異途而同歸也。夫頓悟之者,不假修持,則直超彼岸,立證無生矣。而後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無不同也。心凝形釋,骨肉都融,而能反山川,移城邑,蹈水火,入金石,縱橫無礙,而變化無方者也。夫漸悟之者,先要明其心,悟其性,而後養其命也。次須累其功,積其行,而以歲月求之也。歲之深也,月之久也,而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行住必於是,坐臥必於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如是無間,鍛煉功著也。而形如槁木,心類寒灰,窈窈之中,獨見曉焉;冥冥之內,獨聞和焉。而得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也。而能攝乾坤於掌上,傳日月於襟前,卷舒八景,聚散三辰,出有入無,存亡自在,而陰陽不能測矣。

  昭然子曰:頓漸之理,敬聞命矣。敢問心性之義若何?弟子性鈍,願夫子細細釋之。廣漠先生曰:嘻,愚矣,子之難悟也。且若問吾者,心也。吾答若者,亦心也。心之與心,有何異哉。又奚問乎,亦奚說哉。若之問也,吾之答也,總屬妄心,妄心滅處,而不知其誰何。故曰:未始出吾宗。宗者,性也。性稟於道,道稟於自然矣。

  曰:心性之義,敬聞命矣。敢問養命之理,而有為乎,無為乎,奚若?答曰:而無為乎,無為而無不為也。故曰: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也。曰:既是無為者,過去師真而謂曰減飯也,戰睡也,擒猿而捉馬也,薄滋味而慎言也。而似有為乎。其理何如?答曰:夫道本無為也,而心即有煉也。煉者,損也。損其舊習而新染也。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故曰:為無為,則無不治矣。夫無為可養命也。曰:命者,何謂也?答曰:即混元真氣也。故曰:物受之謂命,天賦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又曰:不知所以然而然,謂之命。此之謂歟?

  昭然子曰:古雲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此雲不知所以然而然謂之命。是兩也,而不同乎?答曰:而言異而理同也。夫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者,謂不知守其命分也。分外貪生而失其本者,非君子也。夫人以精為根,以命為本,以性為宗,命者氣也,性者神也。夫神、氣、精三者鹹原於一,而未嘗離也。而離之者,皆越於分也。曰:何謂越分?答曰:夫人性分,無欠無餘,本來具足,凡養生之物,皆是不得已而為之。夫不得已之類,可為無心矣。無心而可以養命也。人而不知此理,心慕於妄緣,而以為其預謀,積聚而以為久,恣縱於驕淫之地,流蕩於名利之場,往而不返,迷而不悟,豈能為君子哉。

  昭然子曰:夫精氣神未分,則不問。既已分矣,奚復為一邪?答曰:夫三者分離,皆因其有心也。心之所之,則氣從之,氣之所之,則形應之。是故心感於外者,感於悲則淚出,感於辛則涕出,感於燥則汗出,感於酸則液出,是故感於淫則精出也。人能寧心於虛極之鄉,息慮於無為之域,則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而心不動也,而精自祕也。精化為氣,氣化為神,神化為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大同而無所同也,而無所不同矣。

  昭然子曰:養命之理,敬聞命矣。敢問煉丹之要,亦可得而聞乎。廣漠先生曰:煉丹之要法有多門,而有邪正,亦有大小不同也。曰:奚謂邪?答曰:有煉五金者、八石者,有采日精而月華者,有吞霞而服氣者,有采戰而閉精者,或服水火而還元者,吐故而納新者,按摩而數息者,熊經而烏伸者,搖筋而擺髓者,咽津而納氣者,守下丹田而明堂者,默朝上帝而運氣者,倒卓崑崙而偃黃河者,肘後飛金精而存想者,休糧而闢穀者,服餌而延形者神向之所謂法有多門,而不能盡述也。略言數端,皆是小乘之邪法也。於戲,多迷於傍門,而不能悟其真道矣。所以學道者如牛毛,而了道者若麟角也。曰:何由如是之寡也?曰:皆為不遭遇於真師之所訣,而被邪師之所惑,以致於自執固而不悟也。故曰:大迷者終身不反,大愚者終身不靈也。所謂冰不可鏤,愚不可賢,此固然矣。故正陽頌雲:妙法三千六百門,學人各執一為根。可憐些子神仙法,不在三千六百門。又云:神仙見汝太頑愚,留下丹經萬卷餘。句句章章皆譬喻,元來真道不關書。正謂此也。

  於是昭然子再拜而起,稽首而立。曰:正煉丹之法若何?先生答曰:夫正煉丹之法者,而有三門,上中下而分為九品,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而神亦有三名,太上者,虛無之神;天地者,陰陽之神;人蟲者,血肉之神也。而仙亦有九品,有虛無之仙、天仙、地仙、神仙、鬼仙、山仙、水仙、人仙、物仙,是為九品也。夫虛無之仙,不可論也。故天仙不離於天,地仙不離於地,神仙不離於神,鬼仙不離於鬼,山仙不離於山,水仙不離於水,人仙不離於人,物仙不離於物也。夫原其所始,本無三九之分也。為其悟有深淺,稟有清濁,而功有多寡,故有如是之異也。

曰:上乘煉丹者若何?答曰:夫上乘上品煉丹者,以太虛為罐,以真空為鼎,以圓明為藥物,以天光為進火,以妄情為滲漏,以不爭為防危,以清浄為沐浴,以無為為外護,以恍惚為抽添,以不染為革穢也。而得之於一息之間,而了在於百日之內矣。曰:中乘煉丹者何如?答曰:夫中乘上品煉丹者,以乾坤為壚,以陰陽為鼎,以真鉛真汞為藥物,以純陽為進火,以慾念為滲漏,以不昧為防危,以消灑為沐浴,以柔弱為外護,以定慧為抽添,以忘機為革穢也。而得在於百日之中,而了在於三年之外矣。曰:下乘煉丹者若何?答曰:下乘上品煉丹者,以身為壚,以心為鼎,以神氣為藥物,以覺照為進火,以逐境為滲漏,以不睡為防危,以滌慮為沐浴,以謙和為外護,以升降為抽添,以純素為革穢也。而得之於三年之內,而了在於九載之中矣。夫下乘下品煉丹者,亦以身為壚,以五臟六腑為鼎,以精血為藥物,以運氣為進火,以精泄為滲漏,以節飲為防危,以漱津為沐浴,以修善為外護,以導引為抽添,以不淫為革穢也。而終年無成,而修之於累世矣。此可以延年,而不能出離輸回耳。雖然,比於誣善之人,亦云泥有間矣。

  昭然子曰:煉丹之理,敬聞命矣。敢問《清凈經》雲:能悟之者,可傳聖道乎?於是廣漠先生放下拂子,斂身而臥,良久曰:會麼?昭然子於言下大悟,踴躍而喜,怡然而笑,遂禮三拜,稽首立侍乎傍。廣漠先生蹙然而起曰:子見個什麼道理,而便拜乎?昭然子曰:夫子是何道理之有哉?廣漠先生曰:如是如是,子善護持矣。

  頌曰:

  本來無說亦無傳,只為學人酷殢筌。若會其中端的意,寒潭秋月冷沉淵。

——牛道淳祖師《析疑指迷論》

《五息直指闡微》

原序

古來攝生者,必推本於易。

孔子稱:生生之謂易。易之發端,日月循環,自強不息。

子思曰:「不息則久。」

孟子曰:「日夜之所息,然則息也者,天人交接之路,調之得其生,戕之因而死。此人之存亡一大關頭也。」

王叔和《難經》曰:「人之於息,一呼一吸為一息。晝夜共一萬三千五百息。日在於天,一息之間行五十三萬餘裏。天之至大、至高,未可窮盡。天之下,地之上,兩空處謂之太虛。內具先天一炁運轉無已。」

老子曰:「天地之形橐龠,靜而闔,動而闢,

人亦似之,天人一耳。」

人苟竅未生前,七情未有,五蘊本空,只一圓明覺照,便省夫息之所起所歸處。既知息之所在,則神炁混一,為先天一炁。

苟不知靜愈入,動而愈出之機,則身中祖炁,必為天之所盜。

盜盡,形即死矣。知之則動而採,靜而養。

天之氣,亦為人所盜,久而充滿,則形神俱妙,歷劫長存矣。

是故,能盜天炁者,自得長且久也。人知自心為息,於精、炁、神三者,可會為先天一炁耳。歷代氣功家都以神炁相注,息念俱停為法,無知息之一字。人總不知,所知者鼻息耳,即鼻息能知其住,亦能養育形骸,久之真息亦能內現。真息非鼻之呼吸。

莊子《南華》雲:「真人之息以踵。踵者,息息歸臍,下通氣海,上透靈都,即生身之處,得葯成胎之所也。」

先司馬以淺近教餘數息,庶可清雜念,為默識助耳。

餘遵行殊驗,緣未了至理,不遑請益。後讀天台止觀法,又以調息為津樑。每一調息,塵勞頓卻,心更喜之。奈易因循,不免暴棄。幸得冶城白雲齋鍊師勸餘力學,漸有所進,並以自著《五息直指》授之。餘感鍊師慈惠。又得原息、踵息、胎息、混元息。退而次第力行之,竟恍合平分無極動靜之妙於目前。何曾須叟離天人交接處也。懇師特此公諸同志,使學者得有專一,不為傍門所惑。

打坐

  入室打坐,先用厚褥。褥下安木饅首抵穀道。雙單搭膝均可。右手安左掌上,放臍下。正身端坐,直起腰脊。耳與肩對,鼻與臍對。脣包舌藏,垂簾正視。心之元神率意之真念,隨二目先注入鼻端。至臍下,至氣穴。任自然,如昏怠,行數息。

凡息

  鼻息有四,風、喘、氣、息。息有聲,曰風。息頻促,曰喘。息往來不細,曰氣。息綿綿不斷,曰息。風則散,喘則戾,氣則勞,息則定。四者惟定漸近於調,養育身形,是為凡息。

觀息

  息之用觀者何?為人心易生念,想入非非。此想未了,彼念又來?心神勞瘁,日漸氣耗形衰,身死神離,復入輪迴,可不哀哉!修真者志在脫此,先當止念。念何以止?非觀不能。古人云:「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住亦徒然。」是即生死關頭也。法以觀隨念至,念在於息,觀在於息。念隨息之出入,觀隨息之出入。念念依息,息息必觀。觀定不移,念頭即住。久則風、喘、氣三者俱無,自得神氣合一歸根矣。此為初學煉,而後五息可行。五息之法,基於此矣。

數息

  數息乃入手工夫耳。人為物誘已久,心離境而竟未能,即強制亦復散亂。用心念專註於息之法,拴住心念不亂去。由息粗數起,至息細而止。從一息數至百千萬息不亂,則息自細。於中忽起別念即重數,得至百千萬息不起一念,才得此心離境。漸漸純熟,再行調息工夫。數息雖拙法,最容易、最無病;非如高峯強行閉息,致人生病。數息原不及金母觀心,老子觀竅,呂祖行玉清凝神入炁穴,諸祕旨之捷徑也。然數息實宜初學。

調息

  調與數不同。數用意數,調無意調。只一念注在息頭,息頭即鼻頭。古人云:「得來只在鼻尖頭。」此即觀止入門第一法,為止念卻魔之要旨,久則息自調。調到功深,漸近踵息。但人於調息,要常綿密,似存似亡。如是心定意靜,神氣歸根。機竅漸露。恍惚之中不識不知,身心靜寂,只覺息念相依,神氣相合,達於口鼻少,動于丹田多。近於踵息,即行踵息,入真道矣。

踵息

  常人息以喉,真人息以踵。踵者,深至炁穴。炁穴即呼吸處,又曰「四會田」。黃庭雲:「後有密戶前生門,出日入月呼吸存」即此。但常人非不踵,為神不內存,縱其馳外,不覺以為喉耳。真人念常依息,神入炁穴,惟常綿密,存而無間,故得專氣致柔。抱一無離,虛極靜篤,方觀其復。踵者,履踐虛竅,呼吸在此規中。學者於目中神光,一意注在息之深處。為入炁穴,心自虛靜,氣自充滿,百日功深,定有效驗。觀心愈靜,凝神愈圓;真息愈定,元氣愈足,此皆由凝神炁穴之效。在踵息之始,炁裏神凝,注於呼吸處,下至炁穴,呼降吸升,謂之運轉周天也。

胎息

  踵息行久,意愈純,息愈微;神愈凝,氣愈養。鼻無呼吸,只有微息。臍下往來,前降後升,如嬰兒在胞中。息歸臍,名胎息。神氣大定,自然而然。非比高峯強閉留注,在一念內凝,神息相依。世人終日紛擾,神氣疲睏,全仗夜間一睡,始足日用。不然,本來清氣為濁所掩。況貪口腹,屢害生靈。不顧後世冤報償還,且食葷酒,易動淫念,醉後入房,心愛色慾,精泄炁耗,神傷壽促,日近於死,昏不自知。

  至若真人,有息無睡,煉此神炁,意一無紛。耳雖聞如未聞,目雖見如無見。正身端坐,意只凝神注呼吸處。息念相依,神炁相合,交於內竅。如雞抱卵,刻不離窩,又似火種常在爐中。真氣日足,元神日旺。雌雄蟠虯,兩不相離。得與虛空同體,自與虛空同壽。定息七七,元陽炁生。定息百日,小葯工圓。定息七日,大葯已成。定息十月,便成胎道。三年乳哺,九載面壁。出神入定,不離溫養。非只漏盡,性具六通。身露雲霞,目似電光。入水不溺,入火不焚,隱顯奠測。

混元息

  前雲胎息、定息工夫。定息既久,六脈俱停。口鼻毫無氣出,惟有虛通天竅,太虛混一,沖盈兩間。只覺圓光包羅天地,久則不知物我,色空言思都絕,語默俱忘。神藏於炁,炁包乎神。一意沖和,包裹混沌。如火種相續,丹鼎常溫。煉能一刻,一刻周天。煉能一時,一時周天。煉能百日,積成大葯。煉能十月,即成胎道。煉能三年,陽神出入……此皆息之成始成終。天地相交,不離這息。元會運世,不離這息。冬春夏秋,不離這息。旦晝暮夜,不離這息。須知這息,宜數、宜調、宜踵、宜定;終至混元,片刻工夫,一年節候。何況時日月與年乎?各具周天,混元之化。欲盜天地之元炁,先定此息。欲得造化之真機,先奪此息。奈人日迷習染,不知數息調息。其於踵息、胎息、混元息之妙,舉世之人更難知也!夫天地一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人與天地同呼吸。人於凡息不知,何能知真息耶?總之人被陰陽陶鑄,囿於氣數。報以因果,夭壽不一,難逃業報。一旦墮落,是可悲哀。至人畏天報施,不敢妄為微惡。知炁盈神附則生,悟炁耗神離即死。當知一息尚存,性命還能自主。

原息

  坐非空坐,數息、調息、踵息、胎息,至混元息。自心為息,息念相依而已。得其祕訣,由二目對視山根,內至臍後,至炁穴。久則念歸一,心空踵息現。此越數息、調息,而直以踵息為始。苟無觀止之祕,即數息以止雜念。調息要無風喘。後天呼吸要任自然,但此屬口鼻,非真呼吸。

  觀踵息根深炁穴,觀胎息動在中宮,觀混元息與天為一,此三息乃真人之息。若數息調息乃有形呼吸,為後天口鼻出入,只能養育身形耳。踵息、胎息、混元息,上天禁傳,人難盡知。夫人之生,以炁為本,以息為原,以神為體,以意為用,以心為根,以腎為蒂。心腎相玄,八寸四分,中有一脈為沖脈,前有一脈為任脈,後有一脈為督脈。上之中前後總會處,為月窟午宮也,下之中前後總聚處,為天根子宮也。論沖脈即踵息。凡呼吸在外,要出入漸微。真呼吸在內,要動靜漸定。人在胎胞,息源於臍,及出母腹,息歸三田。知識漸開,物慾漸染。三田脈隱,落於後天。有形氣息,口鼻出入。

世人無知踵息根原。如有志者,得觀止法,悟踵息真機,工深靜篤,即觀沖脈。須知沖脈,乃中宮正脈,上通山根,至昆頂,下通臍內,至炁穴。中為應谷,即橐龠。臍後腎前之間,古人謂之陰陽竅、戊已門、十字路、四會田、生身處,復命關。虛無窟、無孔笛、玄牝門、呼吸處、慧命宮、長生窟、內玄關、神炁穴。異名雖多,總是這處。沖脈之上外玄關。沖脈之中中玄關,沖脈之下內玄關。三關總曰玄關,為理之所以存,欲之所以去,陽之所以進,陰之所以退。呼之所以闢,吸之所以會,氣之所以聚。實為緊要開口,息之一呼則闢,百脈俱闢;息之一吸則闔,百脈俱闔。闢則陽舒。闔則陰斂。闢則曰玄,闔則曰牝。一闔—闢之間,即名曰玄關也。闔闢風生,又名橐龠,順乎自然,又名巽風。呼原性海,吸歸命蒂。莊子《南華》,又名踵息。訣雲:「呼吸至根蒂,長生乃可異。」呼則氣懸神,由後升而前降,於中自鼓。吸則神懸氣,由前降而後升,於中自納。鼓納之機,似天地之橐龠。橐龠者,呼吸出入,天人相盜之機也。呼則動時愈出,吸則靜時愈入,呼吸之機,非但上下,相應乎中,而逆轉迴環,前後無休,似河車運行不已也。學者求知觀止之祕密處,即知中宮消息。此首先下手處也。

(《五息直指闡微》全文完)


無處不在!


君不見,山川大地,宇宙星河。古往今來,你我命運家運國運。一切現成。


道者,天地之奧,萬物運轉之妙。道者,天之經,地之義,人之倫。

人生於天地,而道通於天地人。所以談論何為道,需要詢問的是,你探討的是天地之道,也是人之道。

天道有常,先天地之生而生,後天地之滅而存,故為天地之母,運行日月而周流萬物。

人道有心,故常明真心之性,率本性而行為處世,即為道行。

空者,無執。空空者,破妄歸真,亦無妄可破,是雲空空。

悟道者修真,真行者歸樸。故云:無有所得,無智亦無得。

真理從來不存在何處,只存在於你心靈或者說靈魂深處。


真扯。

大道是結論嗎?

空空是大道,那恆恆就不是大道了?

反者道之動,就不是大道了?

全能長生就不就是大道了?

愚蠢就不就是大道了?

道是「是」嗎?

道,等你跨越全能,再來言說。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