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成健康的黃色,很喜歡這個攝影師的風格,請問這種是怎麼拍出來的?是膠片嗎?


打光:上方60度斜著來個放光板,閃光燈打在放光板上,來條高反褲子。這樣片子主要就是大對比,差不多如此。和膠片數碼沒什麼關係都一樣。加一些調色,再光曲線圖拉萬能S,高光大,低光壓,然後把皮膚選出來顏色調一下光。有些乾脆上濾鏡再調。加高光,加白,壓黑。把幾八大色塊對比色都反方向大比例加量。

其實數字化或膠片拍攝本身都不是問題所在,正確拍攝和原始拍攝時的數字化與膠片思維以及對各自不同的工作流程很重要。

本質上來說,所有的照片經過數字化掃描或者數字化翻拍,在進入數字化後期,再進過數字傳輸和數字化壓縮和數字化媒介展示來說都極難判斷是否是膠片還是數字拍攝。

我起碼可以肯定的是嚴重後期數字化,而且是過度數字化。這裡面有壓縮的問題,但不剋制的過度數字化是這些肖像的最大問題。

在後期過程里最主要的一個原則是色彩邊緣的自然過渡。另外極好的後期,也很難彌補前期拍攝的不足。就肖像來說僅從技術來說,作品的方向是表現一種高動態的金屬感。但是面部和肩膀的受光不均衡,導致不自然和過曝,以及後期在邊緣處理潦草和簡單。

由於光曲線的扭曲超出了本身照片承載的色彩和曝光信息,導致出現塊斑現象。

我們把這幅圖簡單的黑白處理。再來看看整個圖片的一些注意事項。如果你在capture one這類數字後期軟體里看這些白色區域會發現什麼呢?就是這些白已經全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過曝了,因為現實世界裡幾乎沒有這樣的色彩存在。純純的R G B了。不僅僅是白色叫過曝,純色也是過曝。

那麼問題又來了,膠片和數字拍攝會過曝嗎?

會的。

因為膠片基本是在十檔曝光組合里取捨。是的需要取捨。也可以為創作需要進行高反差創作,但本幅畫面的創作並不符合大對比原則,而是曝光選擇出現了問題。

數字拍攝看四方圖,左右兩端都不應出現高牆。因為這樣就違反保存大信息便於後期處理的原則。藝術表現和環境可能迫使你不得不進行取捨,但在環境不存在這個狀態下,是不應該做出這種選擇的。

另外就是列印出片,就問題還要大。CMYK根本就沒RGB那麼量,那麼就容易烏。也就是俗話說的臟。


應該不是膠片,這個其實看起來數碼味滿濃的。估計就是套了luts吧,也可能是自己調的。


這不健康,只有皮膚黃,肌肉呢


什麼時候皮膚黃是健康的象徵了?


把圖像模式換成cmyk,在新建曲線,根據圖片拉動就是這種效果了,但是要做到前期拍攝就是復古路線,後期出來才不會有違和感 拿張廢片試試


濾鏡就可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