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困擾我很久的問題


即便是純聚變彈也會,會有中子流,但是缺少沉降輻射,中子流總量較少,穿透力也不是特彆強。

關鍵是未反應物沒有輻射,反應次生物也沒有輻射,所以不會存在放射性殘留。

當然了,現在的氫彈並不是聚變為主的,聚變能量佔比不高。

現有的氫彈主要是用聚變產生更高強度的中子流,提高裂變材料的裂變效率。

純裂變彈的放射性一般較多,就是因為反應不完全。例如說丟在廣島的核彈,核材料的利用率只有3%。

也就是說剩下的97%和一大批反應次生物就成為了粉末,然後沉降下來了。

但有了氫彈以後由於中子流瞬間產生數量較多,外加殼體構型進步,反應的裂變材料已經可以達到90%以上,而且次生物的壽命也普遍較短。

這就讓現代的氫彈的放射性污染時間較短。


核武器發展的進步,使儘可能多的核燃料進行反應,反應的越完全,污染就越小。而且本身核污染就被誇大了,早起的日本核爆反應非常少造成的污染也不嚴重,核爆幾年就重建。


裂變產物還可以自發繼續裂變,而且時間很長

聚變產物在地球上是不會自發進行聚變的,用於起爆的原子彈也在上億度的高溫下很快就反應完成


產生的東西不一樣,


不是氫彈沒有污染而是氫彈的設計可以讓核原料反應效率更高,放射性殘留更少。

嚴格來說「氫彈」這個名字並不準確,只是因為氫彈是用氘氚或者氘化鋰等氫同位素進行聚變反應,所以才被稱為「氫彈」,實際根據原理稱為三相彈、中子彈更合適。

比如原子彈小男孩,槍式結構,裝葯鈾235共計60kg,但是參與裂變鏈式反應的不到1kg,剩下的59kg鈾235即是污染的主要來源。

氫彈是由一顆小型化的原子彈鈾235/鈈239作為扳機引發氘氚發生聚變反應,聚變反應釋放的大量中子繼續引發使鈾235/鈈239裂變鏈式反應效率增加。

所以氫彈的污染相對而言就會少很多。


這種說法本來就是不對的。

事實上,沒有嚴格的氫彈


氫彈產物沒有放射性,但是不靠原子彈起爆的氫彈還沒應用。延伸,核電站爆炸污染更大。


一個是裂變反應,一個是聚變反應,氫彈是利用原子彈引爆產生同位素的聚變,只能說相對污染少,不是沒有


氫彈就是高溫焚化爐,都燒成簡單無機物,乾淨。原子彈就是路邊點火燒垃圾,溫度不夠,都是煙。

就像模擬退火一樣,高溫能爬勢壘,最後大部分掉到穩定態。溫度不夠爬不動勢壘,一大部分都掛在亞穩態下不來,時不時躍遷一下就輻射了。


一個核裂變,一個由核裂變引發核聚變,都有核污染,前者是直接有污染的,後者是包含著的原子彈產生的污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