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生物是否也有壓力,如果有,它們會不會因為壓力過大自殺


人類不是唯一一種會因為壓力而自殺的生物。許多非人生物也有精神或身體上的壓力,個體承受壓力的能力各有差異,人類比較擅長識別寵物和家畜的情緒,可以看到狗因為精神壓力或精神創傷而萎靡不振。

人們已經觀察並記載了許多非人生物在特定條件下停止進食、用頭撞擊石塊、將頭伸進水裡或主動湊近天敵等等。亞裏士多德在公元前四世紀就記載了一匹馬自殺身亡。一些人將自殺解釋為虐待的結果、瘋狂、深愛或忠誠的表現,對人和動物都適用。自古以來,人們屢次描寫馬、狗之類動物在被主人拋棄的情況下絕食或跑到水中試圖淹死自己,在人們試圖挽救它們的時候,這些動物會用同樣的方法反覆尋死;二十世紀,一些人聲稱水族館裡抑鬱的海豚試圖自殺;還有人描寫某些一夫一妻制的動物會在伴侶死亡後絕食。

基本上,這些案例顯示的規律是,有一定社會性的動物在長期保持的社會紐帶被破壞之後可能變得神志不清,然後主動地或意外地弄死自己,例如寵物在常年陪伴的主人死亡之後不接受其他人給的食物。這可以聯繫到人類自殺原因中的壓力因素:人際關係。

不限於精神壓力的話,人們早已觀察到一些社會性昆蟲的工作階級個體會在天敵靠近的時候使用會連帶內臟從身上脫落的毒刺或裝在體內的烈性化學物質進行「自殺式襲擊」,來保護巢穴或同伴;一些沙門氏菌在大量其它細菌造成的競爭壓力下會觸發免疫反應,拖著其它細菌一起死,給同類開闢生存空間;許多社會性動物的個體會在發現敵害時大聲警告羣體,將自己置於危險之中;社會性昆蟲的個體在患病後會自己跑出羣體之外。某些寄生蟲或真菌可以通過釋放化學物質造成動物表現出自殺式行為,這和動物本身的意願無關。


「動物會自殺」,這一觀點並不鮮見。

早在兩千年前,亞裏士多德就描述了一則關於動物自殺的悲壯故事。

一匹種馬,在交配時被人為地蒙上了雙眼。當時,它根本不知道對象正是自己的母親。

為擺脫俄狄浦斯王的詛咒,這匹馬發現真相後便跳崖自殺了。

殘忍的黑熊取膽汁

現今的社交媒體上,也終日充斥著各類動物自殺的奇聞軼事。

例如,寵物狗隨主人逝世而絕食自殺、痛失摯親而上吊自殺、被圈養取膽汁的黑熊不堪折磨先殺死幼崽,最後自殺等。

這些故事,就已夠說明瞭人們對動物自殺的普遍看法了。大眾傾向於認為,悲傷、絕望以及無法忍受等強烈情緒,往往是導致動物自殺的原因。

William Lauder Lindsay肖像,圖源維基百科

事實上,19世紀的精神病學家William Lauder Lindsay 就率先將動物的自殺歸因於抑鬱症。

而他通過觀察動物自殺的案例,並把這種行為描述為「深思熟慮的結果」。

作為證據,他還對蠍子進行了一系列殘酷實驗,用鏡片將一束陽光聚焦到蠍子身上。

當第五次實驗時,蠍子就「捲起尾巴,以閃電的速度刺進自己的背部...不到1分鐘它的生命就消亡」

隨著動物保護主義興起,這一觀點也受到了熱烈的追捧。

而許多動物保護組織,也習慣了用「動物自殺」的噱頭製造社會熱點。他們傾向於將動物情緒擬人化,並呼籲大眾保護動物。

「正是人類把動物們逼上了自殺之路」,這種煽情的論調也是最容易引起人類愧疚之情的了。但這些動物真的是在自殺嗎?不見得。

首先,我們需要肯定的是,動物們確實能產生沮喪、悲傷、抑鬱等類似人類的各種情緒。

科學家在研究人類抑鬱症時,就經常會用到動物模型。例如上世紀著名的「虐猴」心理學家哈洛,就用「絕望之井」創造了一批批抑鬱症猴子。

那是一個漏斗型的小黑屋,而猴子們則常年被倒吊在井內,只能靠底部的食盆取食。剛開始猴子們會不斷地順著峭壁往上爬,但在發現無法逃脫後它們便不再掙紮了。

絕望之井

這口絕望之井能讓猴子們陷入精神崩潰,並呈現出類似人類的抑鬱癥狀。

而這些猴子,也成了研究人類抑鬱症的模型,用於測試各種抑鬱藥物的效果。人類現在服用的抑鬱症藥物,都有這些動物模型的一份功勞。

事實上,精神疾病也是導致人類自殺的主要因素。但就算動物和人類都會得精神疾病,甚至都走到了自殘這一步,我們仍無法證明動物有意識地自殺。

一隻猴子在啃咬自己的四肢自殘

19世紀末,著名的社會學家塗爾幹就在《自殺論》一書中就界定了自殺行為的含義。

自殺,意味著「個體有意識的選擇死亡」。也就是說,不論出於何種動機,自殺者在實施自殺行為的時候,都清楚地知道自己行為會導致的結果。

而塗爾幹認為,動物的智力還未發展到能夠理解其自殺行為產生的後果,和實施自殺的途徑。

動物能感知某一場景的危險,並作出逃生的反應和行為,但它們可能並不知道死亡意味著什麼

想像「自己將不復存在」的能力,是需要最高級別的認知能力及水平的。如果連死亡意味著什麼動物都不知道,又談何有意識地選擇死亡。

此外,在人類社會中的各類精神疾病,也並非導致自殺的唯一原因。科學家在研究人類自殺現象時,除了從生理醫學角度入手,還需要關注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

馬奈的《自殺》,圖源:維基百科

針對精神疾病,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理解。人類和動物一樣,都會因為患精神疾病而產生一些不正常的行為,但動物並不知道這些行為會帶來什麼後果。

例如寵物狗因主人逝世而絕食的軼聞,實際情況可能是它的社會紐帶被打破而陷入不安。

因為太過熟悉原主人,它將無法接受其他人給予的食物。而寵物的悲傷情緒,可能也無意識地沖淡了飢餓的感覺,最終迎來死亡。

至於前面提到蠍子自弒實驗,後來也有了靠譜的解答。

蠍子是變溫動物,這也意味著它們無法調節溫度,只能隨環境而改變溫度。

當它們的身體被炙烤會迅速脫水,並引起瘋狂的痙攣和尾巴的彎曲收縮。這也讓人誤會它們在用尾刺自殺。

油管上展示的一隻蠍子自殺,如果蠍子會說話它可能要罵娘了

當然,有學者認為,過早地斷言動物會自殺是傲慢的。但問題最終都會陷入「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之類的困局。

到現在一個多世紀都過去了,關於「動物自殺」這個問題還是沒有新的答案。2005年,精神病學家Antonio Preti就搜尋了大量與動物自殺相關的科學文獻。

但他發現在過去40年間,約1000多項研究,都沒能提供動物會自殺的證據。相反,他認為這些案件不過是「擬人化的寓言故事」罷了。

我們日常遇到的動物自殺行為,其實也可以用各種解答。

首先,在自然界中本身就存在著一種迷之自我犧牲行為,也叫作利他行為。這種行為本身對個體而言,是存在著極大風險的。

例如,猴羣中就存在放哨行為。一些猴子在感知到附近有捕食者靠近時,就會發出警告。

然而,這一行為是極其危險的,因為它自己的位置也會第一時間泄漏給捕食者。

從結果上來看,這一行為無異於自殺,但你能說這隻猴子是在自殺嗎? 所以說,這種情況下的死亡,僅僅是一種為達成目的,且又無法避免的個人不幸結局。

為什麼強調這個不幸結局是個人的?因為研究發現,這種利他行為也是存在著適應性意義的。

還是拿猴子放哨為例子,儘管它最後被猛獸所殺,但它卻拯救了整個族羣。這時與其他沒有利他主義的族羣相比,存在利他主義的族羣也更有演化意義上的優勢。

目前研究發現,無論是猩猩、猴子、海豚、大象等「高智商」動物,還是昆蟲、魚類這種看起來就不太聰明的動物也都具有利他傾向。

工蜂不辭勞苦地撫養蜂后和其後代,也是一種典型「利他主義」

那麼,除了利他行為,其他的「尋死現象」又怎麼說?在這裡,只能挑選部分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內容解答了。

旅鼠跳海,已經被寫入教科書,成了動物集體自殺的典型例子。但它們是真的冤。

旅鼠是生活在北極地區的大約20種小型草食動物的統稱。而它們又名天鼠,原因是繁殖能力驚人,讓人覺得它們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不過,旅鼠的數量也呈週期性變化,大約每4年旅鼠的數量就會登頂,之後又銳減到一隻難尋。

所以傳說認為,當旅鼠數量達到巔峯時,它們就會集體遷移,奔赴大海自殺。而談及旅鼠,人們總是過分浪漫地解讀,認為這是一種超脫生命的覺悟。

然而,與其說這是有組織的集體自殺,還不如說是混亂中的死傷事件

旅鼠和其他動物一樣,都會向四周的環境擴散遷移。

如若遇到寬闊的水域,就必須蹚水才能到達對岸。而這也是旅鼠跳海自殺的神話來源。

但跳海自殺是不可能自殺的,因為旅鼠本身就會游泳。只是那些不夠身強力壯的倒黴鼠,還沒游到對岸就因體力不支而被淹死了。

迪士尼紀錄片《白色荒野》

事實上,讓這個謠言發揚光大的還是迪士尼工作室。

他們不僅把挪威旅鼠跳海自殺的場景做成卡通,甚至還偽造了逼真的紀錄片《白色荒野》並拿了奧斯卡。

在這之後,旅鼠集體自殺的神話才傳遍了全球。

1902年在科德角岸邊發生的大規模鯨魚擱淺事件,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鯨豚類的集體擱淺,就又是另一個動物集體自殺之謎了。

古往今來,就有無數鯨魚擱淺。

儘管作為哺乳動物它們可用肺呼吸,但擱淺後的鯨魚們往往死於自身體重、脫水或被漲潮淹死。

擱淺在圖爾斯特島海灘的鯨魚 圖片來源:ABC News

18年11月24日,紐西蘭南部的圖爾斯特島就有多達145頭領航鯨集體擱淺於海灘。

當時一篇標題為《震驚朋友圈的集體自殺: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文章,就以動物自殺為噱頭,刷爆了朋友圈。

但事實上,這篇文章就誇大了動物的主觀意願。

關於鯨豚類擱淺,科學界提出了多種官方假說。儘管與人類活動脫不了關係,但都沒有提及它們是有意識地選擇死亡的。

其中最令人信服的,便是「患病的領航者」假說。不少鯨豚類是以羣居形式生存的,包括最常擱淺的領航鯨。

而一旦鯨羣中的領隊誤判,又或因為身體原因游到了淺水區,其他成員也會緊跟隊伍後面。於是,便發生了讓人揪心的鯨魚集體擱淺事件。

海象也會發生集體跳崖事件,猜測原因是海冰範圍大規模萎縮,落敗者只能往高處爬,極易墜落

再如文章開頭提到的黑熊自殺事件。

黑熊確實會因為被活取膽汁而痛苦不堪。但它之後的一系列行為如殺死幼崽,並扒開自己的傷口,都可以用動物的應激行為來解釋。

當時工作人員就用「鐵馬甲」阻止黑熊觸碰傷口,防止感染。然而,鐵馬甲加身反而讓黑雄承受的壓力更大了。

儘管不懂死亡意味著什麼,但它之後會做出什麼舉動都是可以想像的。

事實上,動物們的這些尋死行為,成因都是各種各樣的,難以一錘定音。

也只有真正的瞭解造成這些死亡的原因,才能更好的推進動物保護工作。

對比之下,一些拎不清的動物保護組織直接把此類事件都歸類為自殺,纔是真正的傲慢,且好心辦了壞事。


好了,這個問題就回答到這裡。

如果您贊同這回答,可以雙擊屏幕給個贊,

您的肯定,也可以給更多同樣迷茫的人一個方向。

想看更多文章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 問覺,

在那裡,我們為你準備了:

如何快速成長自己的方式方法

處理人生各種困惑的辦法與思維

這一切,都只希望, 您以後能找到一條能讓自己覺醒的路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動物的思維模式和人類的不盡相同。動物的思維模式功能主要依靠四方面:大腦、觸覺、嗅覺和壓力感受器(後三者主要為昆蟲類的無脊椎動物,其「意識」可認為是為了在大自然生存而作出似思維的行為)。

其實,許多動物是有一定程度的思維功能的,這一點可以從很多文獻上尋得。動物也有壓力感,但這種壓力和我們人類所理解的壓力感有所不同。

有學者認為,有些野外生存的動物長時間被人安置在人工圈養的環境中,可能會出現不正常的行為,甚至得了抑鬱症,而企圖自殺,這反映了動物「試圖逃脫監禁」的本能行為。某些外部條件改變造成的壓力,的確可以改變動物的行為,甚至威脅到它們的生命。

如2016年,某海洋公園的虎鯨,突然躍出水池,裸露在沙灘長達十幾分鐘,期間其瘋狂磨牙並用力亂撞。如「虎鯨自殺」的事件還有許多,某媒體曾報道的某養熊場圈養的熊把熊寶寶捂到窒息而亡,隨後選擇自殺的事件。人們猜測這些熊是因為不想遭受活熊取膽的痛苦,而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除了由於環境不適應產生的「壓力」而自殺外,還有被圈養的動物也會因為主人的死去。這些習慣主人投餵食物的動物,不再願意接受其他人投餵的食物,企圖追隨主人一同死去。

可見,在這些動物自殺的行為背後,或多或少都有人類的影響。動物的生存環境因人類而受到改變,從而產生了「壓力」,選擇了自殺行為。

除了人為造成環境改變而導致動物自殺外,自然界中還有許多動物自殺的行為。

1.種族繁衍過剩:旅鼠(生活在北極的倉鼠科動物)每四年都會經歷一次繁殖的高峯期,每當這時它們會進行一次集體大遷移。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旅鼠會掉進河裡、海里,這種集體遷徙也被科學家們戲稱為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集體自殺。當族羣數量爆增時,為了保證充足的食物供應,那些老、幼旅鼠就會被年輕力壯者排斥。

2.模仿行為:曾經有人養過一對寵物鸚鵡。某天,雄鸚鵡受傷了,傷傷勢很重,一個小時後就死了。目睹了整個過程後,雌鸚鵡開始模仿雄鸚鵡的所有動作,似乎它也在經受著同樣的煎熬。它一直在模仿,甚至包括同伴死的那一刻,這樣的模仿導致其內部器官嚴重受傷,最後雌鸚鵡也死了。

3.悲傷:在辛巴威的一個自然保護區,一對飢餓的老獅子正在追捕一頭疣豬,但其中一頭獅子不幸被困在了途中的陷阱裏,另一頭獅子試著把它營救出來,可惜沒有成功,被困的獅子因此窒息而死。第二天,人們竟然在被困而死的獅子旁邊發現了另一頭獅子的屍體。原來,在看到自己的同伴死去之後,這頭獅子也拒絕捕食,在悲傷中死去。

狗的自殺橋

英國蘇格蘭丹巴頓附近的奧弗頓大橋,是英國家喻戶曉的「狗的自殺橋」。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至少有50隻狗從橋上跳下,摔死在15米深的岩石河谷中。狗的「自殺」之謎,一直困擾著英國科學家。

所有的狗都是在同一地點跳橋的,那就是大橋右邊最後兩截欄杆之間;調查還發現,狗都選擇陽光明媚的日子「自殺」;此外,所有跳橋的狗都是嗅覺靈敏的長鼻狗——拉布拉多獵狗、牧羊犬或獵犬。顯然,狗在這裡受到了視覺、聽覺或味覺的刺激。犬類心理學家戴維·桑德斯排除了視覺的影響,因為站在狗的高度,它們只能看到花崗巖,而聲學專家戴維·塞克斯頓對該地區進行檢測後,也沒有發現只有動物才能聽到的古怪聲音。科學家發現,在橋底生活著能散發氣味的老鼠、水貂和松鼠。為了確定是哪種動物的氣味吸引了狗,科學家在野地上佈置了3種動物的氣味,並放出10隻狗進行實驗,結果發現7隻狗都直接奔向了水貂的氣味。水貂會在自己去過的地方留下臭味記號,而這種強烈的氣味顯然對狗極具誘惑力。由於狗無法看到被大橋石欄擋住的河坎,所以為了追蹤氣味縱身躍過欄杆,結果卻跳向了死亡。

偽自殺

在美國佛羅裏達州東海岸,有人發現了一隻把自己埋在淤泥中的海龜。起先,人們以為這只是個海龜殼,但卻發現這竟是一隻活海龜。海龜為什麼要把自己活埋在淤泥裏呢?有人說,這是海龜在清除身上的藤壺(一種海生軟體動物);有人說,這可能是海龜冬眠的一種形式;還有人說,這是海龜在冰冷的海水中取暖。

一些科學家觀察到,海龜「自埋」的時候,是把腦袋扎到淤泥裏的。在它們頭上寄生的藤壺雖然因為陷入淤泥缺氧而死,可它們身體中部和尾巴上的藤壺仍然活得好好的。潛水俱樂部成員羅伯斯特在一次訓練中潛入海底,發現淤泥中露出一隻「海龜殼」,像是被人扔掉的。羅伯斯特遊過去拍下了照片,然後伸手把這個「海龜殼」提了起來,誰知這隻「海龜殼」竟「活」了過來,原來這是一隻「活埋」了自己的海龜。沒過多久,羅伯斯特又發現了一隻「海龜殼」,這是一隻大個子雌海龜,它並沒有睡覺,爪子特別敏感,羅伯斯特還沒有碰到它,它就攪動起淤泥,把海水攪渾,逃之夭夭了。與此同時,羅伯斯特的同伴們也發現了兩隻埋在淤泥裏的大個兒雌海龜。根據這些新發現,佛羅裏達州的一些海洋生物學家否定了之前的猜測。首先,在潛水員發現的4隻「自埋」海龜中,有3隻是大個兒雌海龜,這就推翻了大個子雄海龜為擺脫藤壺而「自埋」的說法。其次,從潛水員觀察到的情況來看,海龜的「自埋」是一個短暫事件,所以不能認為它們是在冬眠。另外,根據羅伯斯特的記錄,海龜「自埋」的時候,海底水溫是21.7℃,這說明海龜「自埋」也不是為了取暖。


海豚就會自殺。而且自殺的方式很特別,自己停止呼吸讓自己窒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