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高一學生,從初中開始就討厭學習,經常不去學校。

原因可能如下,

在這種情況出現之前,他的家庭遭受了重大的變故,從商賈之家變為負債纍纍,

父親跑路,

母親一直全職,對他言聽計從,照顧無微不至。

孩子的性格一直比較任性,從小喫飯追著喫,頑皮不需要負責,言語之間夾雜傲慢。

從事情發生之後,他就開始封閉自我,沉迷手機遊戲,三天兩頭不去上學。在外人面前沉默寡語。

這樣的孩子應該如何處理呢?望不吝賜教。


一般來說,商賈之家是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孩子的,這樣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也許衣食無憂,但難免遭受情感忽視。

不說遠了,我們附近的小超市就有這樣的情況,小孩總是自己一個人玩,父母迎來送往忙得不亦樂乎。隨時為生活所迫,但是每次看到,心中都會升起一絲憐憫與無奈。

我家雖不做生意,我的童年也是有太多的自娛自樂,因為父母忙於自己的工作,無暇顧及我,也可能那個時代大家都是這樣吧……

我的感受是,只要情感忽視的週期足夠長,孩子真的會慢慢斷開與父母的鏈接,接著與社會的鏈接也變得模糊。因為一個人的價值感,最初必然是在家庭中建立的。他需要被關注,被理解,需要無限的情感交流。

那面對現在這樣的情況,就無法挽回了嗎?

我認為不是的,畢竟一切皆有可能。但是需要他的媽媽展現無比的樂觀與堅強。需要母子兩人勇敢的接受當下,需要媽媽為曾經的忽視為孩子說聲「對不起,以前是媽媽對你不夠用心,媽媽以後會努力的陪伴你,關心你。」

媽媽的愛是無比重要的,養育一個孩子固然辛苦,但是讓他成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內心身體都健康的人,何嘗不是媽媽的責任!

這樣的一段經歷,對這對母子都是不小的打擊,希望他們在愛的路上相互扶持相互鼓勵,相信愛能創造奇蹟!


有沒有想過,孩子的厭學就是你的「勸」所導致的?

厭學其實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現實當中也是厭學的是多數。相比之下,好學則是需要長時間的培養,不容易的。

好學的孩子表現都差不多,而厭學的孩子卻大不相同,處理方法當然也就不一樣了。所以,要「勸」孩子別厭學,首先要分析孩子厭學的原因是什麼。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品德問題 不僅僅是做人的品德,主要是學習品德,也就是根本沒有對知識的崇敬心理(大多喜歡其它活動),學習環境的影響最大,所以這種孩子需要改變學習環境,家長需要營造學習氛圍。包括樹立理想,規劃未來,瞭解社會,家庭氛圍,交接朋友,學校配合等。

2,學習態度 都是態度決定行為,學習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需要毅力。大多數厭學的孩子其實都希望自己能有好的成績,也付出過努力,但是因為堅持不夠,忽冷忽熱導致每況愈下,慢慢走向厭學。針對這種情況,必須想盡一切辦法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包括表揚,獎勵,與同學(合適的目標)競爭等激勵孩子堅持自己的目標,勇敢面對困難。

3,習慣問題 學習需要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否則會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其實這一點大多數家長都知道,而且從小就特別注意孩子習慣等養成教育,可是事與願違,恰恰大多數厭學的孩子都出自於高壓式習慣教育的家庭。家長的嘮叨是厭學最直接的因素,習慣只有從養成變為自律纔是真正習慣,長期的壓制性習慣教育,會讓孩子從麻木到抵觸,從抗拒到逆反,最終破罐子破摔而變成厭學。

4,信心問題 其實孩子小時候的好奇心是培養愛學習最重要的支撐力量,厭學狀況其實都是在學習推進中慢慢形成。關鍵時期有小學三,四年級;初中八,九年級;高二,大二。共同的原因都是因為失敗。因為班級教學,幾十名孩子組成一個班級,時間一長必然出現分化,而掉隊的孩子將從失敗者變成厭學者(其實學霸也有厭學的,不過是少數)。這些孩子發現自己不管怎樣努力,始終無法超越。從失去信心開始,逐漸討厭學習,畏懼失敗。這種情況必須擺正位置,合理安排目標,最重要的是與自己比,會做的做好,可能會做的爭取做好,不會做的敢於試一試。

還有其他更細小的細節問題,也是大多數家長忽視的方面,只有多觀察,多溝通,多關心才能揭開孩子厭學的真相。

總而言之,如果沒有找到孩子厭學的原因,對症下藥,你的「勸」只會變成更多的「嘮叨」,會將孩子推到厭學的深淵。


需要知道孩子是為什麼厭學?找到癥結所在才能對症下藥,光勸沒有用!


還是要有正面引導,可以推薦看些勵志電影,帶他去外面瞭解下那些早早輟學的孩子目前的工作狀態,告訴他如果不上學面臨的問題一樣的,然後再讓他自己做決定。總之,孩子有了厭學情緒了一定要溫和麪對,不要暴力解決問題纔是


行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