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胡辣湯配上檸檬更好喫


因為對於東北來說,湯,哪怕是胡辣湯的消寒保溫性能已經遠遠不夠了。

食物的產生和流行,很大程度上要看自然條件。

滾熱的清湯,抵禦長江下游冬天那點寒意差不多。忘了逯耀東還是誰,寫小時候在蘇州,清早上學路上跑去喫一碗大肉面,學黃包車夫們那樣,把肉埋在面底下喫,熱湯把肥肉的油脂融化出來,麵湯香腴、大肉不膩。擱北方你試試,別說肉裏的油脂化不出來了,面還沒喫兩口呢,湯上的油脂也已經冷凝了。

到長江中游、秦淮一線,雖然還以清湯為主,就得加油加辣了。畢竟,油脂比水的保溫能力強得多。

到河南,胡辣湯是勾重芡的,芡質的糊糊加上重劑量的胡椒,保溫發熱能力又上了一個臺階。

再往北,冀南片喫豆沫(山東部分地區喫甜沫),有答主說甜沫和胡辣湯意思差不多,我的感覺是豆沫喫起來比胡辣湯更厚重,禦寒效果更好。當然這裡也有個經濟條件的問題,冀南片土質相對貧瘠,農耕時代經濟條件比不了河南,形不成胡辣湯用料那麼講究的小喫。

再往北,過了三八線,冀中包括石家莊,就已經改喫牛肉罩餅罩火燒了,麵糊糊不行了,禦寒得靠厚厚的油脂和結結實實的麵餅。我們小時候天比現在冷,別說早晨,中午跑到攤上去喫罩火燒,還是一滴湯落到桌子上就是一個白圓片,喫不了幾口,嘴脣上就已經結了一層牛油,要個大碗喫得不夠快,喫到最後碗上結一層白油。不敢想換成糊辣湯會變成什麼樣。

過了保定,那就是羊雜湯的天下了,主要喫的是雜碎,重油、麵餅之外,得靠喫肉禦寒了,湯是隨喫隨添的,不限量。燒餅基本上不能泡到湯裏了,不然涼得太快。山西羊雜割還擱粉條,河北羊湯沒怎麼見過擱粉條的,為什麼?一筷子粉條一離湯就凍透了,掛在嘴巴子上冰涼的,不好喫了。

(這個地方補充一句,山西同緯度地方絕對比河北冷,所以山西的羊湯線比河北靠南。石家莊和太原緯度差不多,石家莊、保定還在靠湯上面的牛油保暖,太原已經開始喫羊雜割了。山西往更北的地方,包括張家口挨著山西那邊,羊湯都不夠了,喫黃米糕。黃米糕冀中這邊是當點心喫的、甜口的,蔚縣那邊拌菜、炒雞蛋,熱量真瓷實)

真出關到了東北,嘿嘿,你看這個問題底下那麼多答主,有一個答出傳統關東早點了嗎?我現在填表籍貫還填東北,其實我們家從東北調出來六十多年了,我是真沒聽老人講過當年東北早晨有在外頭喫飯的。坐得自己家熱炕頭子上喫點什麼不好,幹嘛跑外頭喫去啊,東北的氣候,在沒有現代城市系統(如通勤制度、供暖系統、公交系統、物資供應等)的情況下,根本就發育不出來早點文化。近似糊辣湯質感的東西,也有,油茶麵兒,早年殷實人家,老人自己炒點沖著喝,年輕人趕集逛廟的買一碗喝,現沖現喝,當個點心,不是防寒管飽的東西。真要在戶外擱熬一鍋胡辣湯賣,弄不好不夠火錢。

就醬,消寒得看在哪兒。


我聽說河南的孩子上學的時候,冷風中喝點胡辣湯是個挺美好的回憶。

然而在東北地區,大家根本不會在外面喝湯。學生們被家長裹得像頭狗熊似的就去上學了。進屋就是暖氣,所有早餐都能在暖氣上通過二次加熱達成你想要的溫度。

這種情況下,一碗豆腐腦都能解決問題。非要喝點熱乎的,家長燉點大骨頭湯,或者去回回餐館喝點羊湯。

非城鎮區域,燒個爐子,往火炕上一躺,喫點燉肉喝點小酒,比胡辣湯舒服多了。

我喝過胡辣湯,我覺得挺好喝。我覺得冬天的殺豬菜也挺好喫,但是顯然並不適合河南地區。這個就是口味問題了。我覺得酸菜湯配白肉太好喝了,但是河南人就不一定覺得好喝。


我十八歲前生活在哈爾濱,後來出國留學來到加拿大生活直到現在。

題主的問題我個人也有疑惑:酸辣湯(據說為江南版胡辣湯)是北美這邊最有名的中餐湯品,老外都知道,可以說是一道老外的必點湯品。這麼有名的湯品,我卻從來沒喝過?我人生第一碗酸辣湯是在加拿大的一次同學聚會上幾個老外們帶著我喝的……至於胡辣湯,至今我還沒有機會嘗試過。題外話,當時得知是去喫中餐時我很想展示一下我們中國人飲食文化,裝個B。但後來發現老外喫的「中餐」並不是我所理解的「中餐」,所以……後來也就盡量選擇不和老外一起喫中餐了。

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原因有一下幾點猜測:

1、胡辣湯雖然驅寒,但我在哈爾濱卻很少聽說某種食物驅寒的說法。哈爾濱雖然冷,但是人們也不流行食補,有病喫藥,平時該喫啥就喫啥,很少聽說通過喫或者喝某種食物來抵禦天氣狀況。我們哈爾濱人還有一個很有特色的文化就是一年四季都喫冰飲,即使是數九寒天在室外的大街上也有喫冰棍兒、冰淇淋的。還有一個特色是喝酒,夏天喝酒流汗,消暑,冬天喝酒活血,抗寒。或許,喫喝與天氣之間對於哈爾濱人來說都是為愛喫愛喝而找的藉口。

2、湯品不流行,東北菜中很少有湯品(東北的燉菜不是湯品)。大部分東北人的菜餚都相對固態的食物,就連羊肉泡饃這種半固態半液態的食物也很少,在哈爾濱喫湯麵也基本上是喫麪不喝湯。胡辣湯做為「外來」湯品,很難打入本地。

3、胡辣湯的口味不流行。在哈爾濱喝得最多的湯就是甩袖湯,「甩袖」其實就指用甩個袖子的時間做出來的,這是一款很簡單的湯品,又名「西紅柿黃瓜蛋花羹」。當地的回民菜品:羊雜湯、羊湯是相對流行的。但口味上也與胡辣湯區別很大。

以上是我的三個猜測,希望能從不同側面解釋這個問題。

------------分割線-------------------------------------------------------

---------------2021年1月14日--------------------------------------------

沒想到這條知乎回答能收到600多個贊,感謝大家!

沒有人催更,我只是自覺地對評論區大家討論的一些問題和我回答不充分的地方進行一下總結和補充:

1、關於「甩袖湯」,網友評論中就提到了另外兩種甩袖湯得名的原因。我個人也不是很清楚:一、我得知「甩袖湯」是通過油管上的美食Up主的教學視頻得知的,也只是去年才知道的一個菜名。對應我在哈爾濱從小長大的生活,確實喝過,但身邊的沒有提到過這個詞,因此我對「甩袖湯」的理解不是很深刻。二、我沒有經過專業廚藝的培訓,我暫時還不理解「甩袖湯」是一類湯的名稱還是特殊指一種湯的名字。三、「甩袖湯」是一款經濟實惠的家常菜,這也是其款式和概念不清晰的一個原因,也就是說各家有各家的做法。

2、上文中對哈爾濱的湯品的介紹有很多欠缺,經眾網友和我的表弟的提醒,除甩袖湯、羊湯、羊雜湯外,哈爾濱本地流行的湯品還有酸菜湯、紫菜湯、丸子湯、豆腐湯、菌湯、羅宋湯、蘇波湯(蘇泊湯)等。哈爾濱當地的飲食總體上來說,湯品的地位還是相對低的,多數湯品都是速成湯品。另外湯品以品味兒為主,並不像廣東、福建等地區有的湯水被冠以養生、保健、祛濕解暑、補身驅寒和喫飯時解渴的目的。

接下來,還是想和多聊一下這些湯品,一方面是補充說明一下在哈爾濱的餐廳和家庭的湯品,另一方面也當是弘揚一下家鄉的飲食文化:

酸菜湯:

  • 有羊肉酸菜湯,一般會佐以凍豆腐、粉絲,在餐館一般會用酒精鍋加熱。
  • 有排骨酸菜湯,一般會佐以粉絲、血腸
  • 有殺豬菜,這個其實我覺得還有點兒爭議,我們老家人一般沒把殺豬菜看成是一道湯。它也不是一道燴菜,也不是一道燉菜,應該對我們黑龍江人來說,它就是殺豬菜!殺豬菜必須有酸菜,但裡面的其它食材可以視情況而定,可以是五花肉、豬骨、豬頭肉、豬血腸和其它豬下水。我在哈爾濱見到的一般來說是五花肉和豬血腸的出鏡率是最高的。

區別於羊肉酸菜湯和排骨酸菜湯,如果叫成殺豬菜的話,那肯定是一鍋/一大碗裏很多菜,以喫菜為主、喝湯為次要,殺豬菜湯的味道一般會酸菜味道比較濃鬱,以酸菜的酸味來給豬肉解膩,而羊肉酸菜湯和排骨酸菜湯則會做成湯味兒鮮美,有肉味兒也有酸菜味兒的湯。我個人認為殺豬菜其實不是湯品,可以是單獨的一道菜,或者可以算在燴菜裏。

註:此酸菜均為東北酸菜,由大白菜醃製,像近幾年全國流行的酸菜魚的酸菜乃是四川酸菜的一種,是由薺菜醃製的。

紫菜湯、丸子湯、豆腐湯:

紫菜湯也就是紫菜蛋花湯,也是比較常見的家常湯品。

丸子湯是豬肉丸子佐以蔬菜等食材的家常湯品。

豆腐湯是豬肉豆腐湯。

此三道湯都是看錶弟照片兒是我的回憶提醒的兩道湯品:在過世的奶奶家,紫菜湯是表弟幼年時愛喝的湯,丸子湯是奶奶會做的幾道菜中的其中一道。紫菜湯應該相對流行一些,丸子湯和豆腐湯可能更私房菜一點,我不太清楚其它家庭的情況兒,哈爾濱最流行的家庭湯品應該依舊是西紅柿黃瓜蛋花羹。

菌湯:

東北地區的菌類品質比較好,經常會有新鮮或者乾的菌類入菜。燉菜中一般會使用乾貨菌類,湯菜中蘑菇會常見一些。這算是我們老家被冠以養生、保健類的食品了,只是一般也不會和天氣掛鉤……松茸、猴頭蘑、白靈菇等都是價格不菲,餐廳裏的高檔湯品,像榛蘑、雞油菇等比較家常。菌類的家常湯品一般並不要求是什麼菌類,比較隨意,而且更多情況下蘑菇是輔料。名菜的話我印象中只有一個松茸白菜包。

羅宋湯、蘇波湯(蘇泊湯):

羅宋湯又稱紅菜湯、紅湯,是哈爾濱的俄式西餐中比較有名的湯品。當然,羅宋湯全國西餐廳都買,哈爾濱西餐的羅宋湯給我的感覺是比廣東、上海那邊較濃稠。

蘇波湯(蘇泊湯)其實就是黑龍江家庭版的羅宋湯,吉林和遼寧省我不是很瞭解。(山東有個蘇伯湯,這個是蘇波湯/蘇泊湯)另外,同樣的蘇波湯在北京、上海家庭裏則會被稱之為羅宋湯,做法大同小異,具體做法有什麼區別我說不清楚。

大體上來說,全國的羅宋湯、蘇波湯、紅菜湯不管是飯店版的還是家庭版的都沒用紅菜!都是中國版本的用西紅柿和蕃茄醬調色。紅菜在國內比較少見,只有少量的正宗的西餐廳是用了紅菜的。在哈爾濱的西餐廳大部分也都是沒有紅菜的,我沒見過但據聽說有少數幾家西餐廳是真的用了紅菜的。另外,哈爾濱餐廳版的紅菜湯可能會加奶油和紅腸。

從食客的態度上來說,黑龍江的俄羅斯族對蘇波湯是最重視的,可以說是經常喫。上海、北京家庭也會有做,據說有的上海家庭會做的很細緻,也能做成一餐主菜。廣東、港澳地區在茶餐廳基本都會有販賣,這些地區的家庭版羅宋湯應該少見一些。

對比上面幾個地區,哈爾濱家庭版的蘇波湯是最不受待見的!一般來說會是非常簡易的,湯裏不會加很多西紅柿,顏色會偏清一些,大部分情況下是會做得比廣式茶餐廳版本還要寡淡一些。對於其它地區的家庭版羅宋湯我不是很瞭解,也沒有太聽說過,雖然基本上全國的西餐廳、自助餐廳基本都有販賣,家庭上會經常做的也只聽說過少數幾個地區。

註:由於羅宋湯、紅菜湯、紅湯、蘇波湯、蘇泊湯說到底都是一款湯的不同做法或者不同叫法,所以上文中有可能用詞不當,忘見諒。

好了,最後上一張巨廚楊二郎(也就是我)做的蘇波湯的照片兒,由於幾天來看評論區讓我饞了蘇波湯(^-^)所以就做了人生第一碗!食材有:蔥花、西紅柿、土豆、大頭菜(捲心菜)、牛肋排肉片、蕃茄醬、糖、鹽、雞精、黑胡椒粉、香油。食材按烹調順序排列,操作時間約為十五分鐘。

註:以上殺豬菜、紅菜湯圖片均來源於百度,最後一張蘇波湯圖片是我自己照的。


兩方面。

一方面,再辣的食物,也趕不上燒鍋爐。

所以北方禦寒,過去是燒炕,燒爐子,燒煤球。

很多人甚至燒到一氧化碳中毒。通煙囪燒爐子是每家家主的必備技能和職責。

電暖爐小太陽這種菜雞在苦寒之地都趕不上冬天裡的一把火。

直到集中供暖的出現。

第二個,辛辣食物帶來的是熱感,而不是熱量。

真正的熱量除了食物本身需要有溫度之外,還需要有兩個要素。

第一是能量值爆棚,高油高糖必不可少。充足的油脂和糖分能給機體補充大量的能量,再加上食物本身的溫度,才能提供基本的禦寒能力。

第二是量大份足,如果單位體積能量含量不足,就多拿幾個單位,靠量頂起來。一碗不夠,就來一鍋。

而相比之下,辛辣只是提供熱感,而辛辣導致的發汗反倒會加速熱量流失。

只有在基本能量供應滿足時,辛辣帶來的熱感才能提升一下你的生存體驗。

你凍急了眼,喝口燒刀子幹嚼辣椒,絕對沒有一碗哪怕只是溫熱的紅燒肉來的靠譜,不信你試試。

紅燒豬肉罐頭500g戶外軍熟食 午餐代餐宿舍戶外即食紅京東¥ 39.85去購買?

還有,薑湯也需要紅糖和湯水本身的熱量,並不只是姜。

高油高糖,量大份足,集中供暖,我們北方人抗寒靠的就是這些法寶。

辛辣的食物飲品,錦上添花自然沒問題,真過日子還是得靠樸實無華的肥肉啊……

以上。


別的不知道,遼寧人早上不愛喝湯。如果非要喝湯那只有羊雜湯(也很少見)配燒麥。而這個組合一般都是中午才喫的。

遼寧早餐稀得一般都是豆腐腦、豆漿、粥,餛飩也勉強算

乾的有油條、大餅、餡餅、蒸餃、包子、燒麥、玉米麵餅子或菜包子、抻面、雞蛋、花捲、饅頭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