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80年代末期年入八九萬,90年代末期年入40~50萬左右,2005年開始沒再工作(政策原因),開始靠利息和租金收入過(一線城市有幾套房幾套商鋪,之前買的,還有存款),他應該是2015年開始凈年入過百萬吧,現在應該是一年凈到手120左右,我媽2011年退休的,普通企業職工退休一個月三千多。現在我家主要靠利息,流動資金1000萬+,買各種信託分散投資一年利息有80多萬,加上鋪租房租一年到手百多萬。

我從小物質條件還不錯,但是父母都挺低調的,從不奢侈,只能說我家電腦買得比較早(大概97、98年買的,還記得當時要9000多),比較早坐飛機去旅遊(1993年第一次坐,去昆明,據說當時只能買全票,我爸說大人一人600塊,小孩半價300)、小時候玩具很多,有很多芭比和樂高,鄰居同學經常來玩。新零食也是認識的人裏第一個買的。

但讀書以後和同學們基本都差不多,就是還過得去,零花錢不會特別多但夠買買零食雪糕,鞋子是匡威耐克,不過在一線城市市區的學校,小康以上家庭的同學都差不多。

我媽也從不買奢侈品,包包也就Coach這級,超過3000的包她覺得貴(我有時勸她3000也就一天收入讓她買,她也不願意)。

護膚品是SK2(只買神仙水)、雅詩蘭黛、雅頓,買衣服喜歡在網上買,平時逛商場的話愛買打折衣服(廣東人比較務實),我爸基本沒愛好,不抽煙不喝酒不買衣服,只看看書,自己一個人在家的話買十幾塊外賣,他曾經說過他的退休金完全足夠他一個人生活(以前一次性買斷的社保,每個月只有2500+)

我家就喫的比較捨得,我媽經常買有機蔬菜,有時會買買皇帝蟹、鵝肝、和牛之類(不過也是價格適合才買),銀鱈魚這種會常買,我爸喜歡燒鵝,幾乎隔天買,但老年人也喫不了多少,花不了太多錢。

他們去旅遊都是住如家,如家高級會員了。我爸還沒車,早賣了,說坐地鐵比較方便。有時候他忘了帶老年卡還會回家拿,說可以多便宜一塊錢。。

我爸的大學同學和好朋友也有很多人有這個收入的,比他收入多的人也不少,都是比較低調的,他們好友聚會還會買團購代金券,喜歡找便宜好喫的餐廳。 我爸和他同學還經常約著去搶大眾點評的秒殺團購餐。。

他們開的車很多也就是十幾二十萬的大眾,去年我爸好友換了輛50萬的雷克薩斯還是考慮很久的(他每個月單掛職企業都大幾萬,還不算返聘工資和退休金)

所以我有時在網上看到很多人說年入百萬消費會很高,我覺得我家就一直很普通。。。


最大的體驗就是無力感,好像一百萬也就那麼回事,幹不了什麼。

今年有幸站到了風口上,家庭年收入快有200萬了。拋去資金成本也有150萬了。可以勉強答一下這題。

先簡單介紹一下我的情況吧,這樣有助於理解我的感受。

我之前在銀行上班,差不多年薪20萬,今年降了薪,如果不辭職的話,差不多年薪15萬吧。本來小日子過的也還湊合。去年結了婚,掏光了積蓄不說,也背了許多負債,但光是這樣的話,倒也還能湊合過。

隨波竹留:在銀行工作是什麼感受??

www.zhihu.com圖標

不過今年疫情來了,單位降薪,工作上看不到希望。媳婦又意外懷孕,就感覺壓力倍增。如果還保持現狀,既對老婆孩子不負責,又沒法對父母負責,感覺壓力倍增。於是乾脆借款殺入期權市場。

正好今年市場非常好做,也算是站在了風口上。尤其是最後這幾個月,不止期權交易賺了100萬左右,持有幾年的股票也正好踩上了新能源的風口,一下又賺了60來萬,按家庭年收入算,今年應該是過200萬了。期權交易在我的文章裏可以看到,股票的話,為了避免高位找接盤俠的嫌疑,名字我就給隱去了。


回到正題,為啥我會有無力感呢?

首先是因為我的收入裏有很大的運氣成分,不確定能夠延續多久。

另外一個是,這點錢確實對於生活,帶來不了太多的改變。換房也不夠,其他的消費品,也沒必要,最多是給媳婦買個包啥的。所以這個收入,無非就是今年春節能給父母包個大點的紅包了,其他的生活還是那個樣子。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有過一次年收入過百萬,才發現賺錢有多難。之前收入低的時候,總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覺得自己就是沒有機遇,沒人賞識,不然一定有大成就。

但是現在我已經非常努力,並且搭配上極致的運氣,才能賺一兩百萬,遠遠不夠讓家裡過上好一些的生活。如果未來沒有運氣了,或者運氣不好了呢?雖然我有信心還能賺錢,但是賺的多少就不一定了。

只有賺過一次錢了,才發現賺錢有多難,才能承認自己很普通。這是我深深無力感的來源。不過也激勵了我,想向著越來越有力氣發展。

現在每天學學編程,學學交易,後邊還準備把數學也撿起來,畢竟還是很重要的。如果有機會的話,能再提升一下學歷就更好了。

想通過自身不斷的努力,把這個收入水平保持下去,一二十年後再看,應該體驗就會好很多吧。


謝邀,可能是因為我在私人銀行及信託那條問題下的回答吧,最近問我的問題都是赤裸裸關於錢和收入的,哈哈,今天有空,就來說說在香港年入百萬家庭的生活吧。

首先要分有房沒房,年入百萬在香港肯定住不進公屋,也就是政府給低收入的廉租房,那就只能租房或者買房,先說租房,一家四口,大多數家庭租著實用面積50-70平方的房子,基本每個月兩萬多吧,如果想更大點就要三萬多近四萬,那我就按27000算吧,一百萬還剩676000。如果買房,背的貸款一背三十年,基本也是每個月兩三萬起跳,所以還是按之前價格算吧。

接著一個大頭,這個收入的家庭基本會請菲傭,如果雙職工更是會請,5000一個月,還剩616000。

孩子讀書,一般香港如果生孩子都會生兩個,那麼兩個孩子如果是讀的直資私立或者國際學校,學費一個月幾千還是要的,算4000一個月,兩個8000,還剩520000。

各種輔導班,香港孩子不到高中課業基本不是太繁重,中產的話學學畫畫樂器運動是標配,這個一個月豐儉由人,我家是一個月一萬左右,不過我家年收入不止百萬,那就壓縮點,兩個孩子一個月算六千吧,還剩448000。

交通費,香港交通費不便宜,買車的話停車一個月就要4000左右,什麼?你說你不買車坐地鐵,可你百萬收入哦,又不是底層,還是買輛吧,去掉停車費還剩400000,油費和保養費保險什麼的,我就不知道怎麼算了,算一年五萬吧,還剩350000。

下面就是喫和日常用品了,一個月菜市場買菜加日常用品各種,一萬一個月已經不高了,要知道進趟超市四五百很常見,還剩230000。

香港人愛好在外面喫飯,我家沒這個習慣,但是雙休的時候還是要在外面喫一兩頓的,一頓四五百太正常不過,加上娛樂消費,看看電影給孩子買買玩具什麼的,一天花個1000也是很正常,兩天算1500吧,還剩158000。

旅遊,香港人特別愛旅遊,這一年疫情把香港人憋的就算坐飛機香港遊票都賣光光,旅遊一年兩三次,一次幾萬,算少點,一年八萬好了,還剩78000。

哦,醫療還沒算,雖然有公立醫院,但是為了不排隊,中產還是會買保險或者去私家醫院的,一年兩三萬肯定要的,還剩幾萬吧。。。

買幾件衣服,沒了。。。。啊。。我還沒算水電費。。

所以我家年收入三百萬左右,在香港一年開銷百萬,也就是很普通的中產生活。


本來覺得疫情要空一年了,最近接了個項目,算了下,已經穩穩的6年過百了。

沒啥感覺,我跟老公一人一輛二十多萬的車,保養費都要憑笑臉去蹭優惠券,我平時公交地鐵居多,帶孩子出門才開車。

每年放在理財的錢賺的比我們的工資多,但是好像也沒啥大用。

每年支出:兩個娃輔導班美術6+英語6+火花1+散打1+芭蕾2+小提琴3+鋼琴3+家教3+旅遊一般國內一次國外一次(因為每次都要帶父母所以喫住都很不錯,花費也多)10,再加上各種他們的上學繳費一共40打住。房貸24。給兩邊爸媽四季衣服加中秋過年禮物2+2。朋友聚會隨份子一個月0.2到0.5,一年3打住。之前請鐘點工還有保潔,現在孩子都上學只留了保潔,每週一次,一年1。保險我們一家孩子是2種,我們自己3種,老人2種,都是我承擔,差不多一年14。

這些對我們來說都是必須的花費,還沒加我們的水電暖,穿衣美容日常消遣。

我平時不管錢,倒是每年年底我們一算賬,覺得還有剩餘就會超級開心。

一線城市一百萬真的過得挺普通,但是這些錢我沒買奢侈品,沒有浪費,全部花在孩子,老人,自己身上,所以總體還是覺得幸福感可以。我周圍也都是這個水平,大家都過得挺開心,雖然沒幾個開豪車,但是大家動輒私下舉行讀書會,要不小朋友們組成科考團一起去天文臺做個調研,過得都還是蠻開心。

真看不慣自己不會理財非要說別人辣雞的人。只截屏支付寶的理財給你們看看,有些事超出了你們認知,不是因為事出反常,而是因為你們眼光就那麼遠。服了。


家庭收入100萬的體驗,取決於你的錢是怎麼賺的(你有沒有空閑)和你手裡剩餘多少錢可隨意支配(用來提升生活的質量)

我和我的高中同學,兩個西北人,通過高考或者工作來到上海約10年,我女他男,我家沒小孩,他家有小孩,這是前提。

先說我家,我家最近兩年才做到了年入100,但是我家的賺錢模式是:投資收益40%+被動收益10%+工資收入50%。

投資收益:我從畢業開始就一直不斷的投資基金外匯等項目,所以手裡累計了不少資金,現在可以用來做各種投資,這些投資的收益每年約40萬左右。並且我家沒有買高價房產,買了200萬的30平,然後出租,自己租了內環100平的房子,房租差價6000,自己的房貸都是靠我先生的公積金直接還掉,不用再補現金。

被動收入:我開了一家虛擬產品的網店,就是買家購買了東西之後,自動發卡密的那種,這家店幾乎無需打理,然後我的一些小型工作項目都來源於夠買我產品的買家,店鋪每年帶來的收入約15~20萬。

工資收益:我和先生的稅後收入總和約是50~60,我是自由職業,先生是大國企。我一週的工作時長約20~30小時,先生一週約30小時,都不是坐班性質的,可以在家工作,但是比較費腦。

我們家的被動收入和投資收入都相對不需要很多時間打理,並且工作強度不高,也沒有孩子,平常有時間就可以出去看看電影逛逛公園什麼的,旅遊近點的城市也可以說走就走,不用趕五一十一,感受相對不錯。

再說我同學家,他家的收入組成是:10%股票收益+90%夫婦兩人的工資收入。

我同學是學IT的,在美國上市公司的上海部門,收入約50,自己私活15,老婆收入約25,同學用自己手裡的私房錢炒股,大約10萬收益左右每年。

他家買了比較大的房子在郊區,不得不買了兩部車上下班(他家周邊已經沒地鐵站了)。並且他去年又首付貸買了嘉興的房子,所以每月房車貸款約還4.5w。房子周圍配套的學校不好,孩子去讀了有點遠的私立小學,一年學費加課外班約花20w。

但是他們倆的工作性質都是天天出差的,所以聚少離多,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在管,並且三代人住一起,家庭矛盾不提,光這100w基本處於不夠花的模式。所以家庭生活的感受據他說比較心累,畢竟每天一睜眼就有好幾千貸款等著要還。

所以其實不在於你賺了多少,在於你有多少時間去享受你手裡剩餘的錢給你帶來的樂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