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三維的不斷發展,二維圖紙還有多久的生存空間


二維,尤其是抽象的二維圖紙,是邏輯思維對事物的抽象和簡化,簡化信息在傳達過程中會有一定的損失。

但是這種損失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

約定俗成的二維圖例符號,在一個專業看來,說是一門獨特的語言也不為過。

三維,事無巨細。信息量成倍提升,無關信息也多了起來。顏色,材質,紋理,厚度,攝像機軌跡,攝像機角度,三維空間旋轉,三維移動,全局光照,環境吸收,碰撞檢測等等。

如果你非要細化,螺絲釘,你建不建模?螺母,你建不建模?每根欄杆的雕花,你建不建模?要不要添加參數?

6分水管?4分水管?配筋呢?橋架呢?電纜溝呢?電纜溝裡面的支架呢?中間的連接頭呢?角鋼呢?槽鋼呢?墊片呢?接地母線呢?這些東西材質你管不管?哪些是能嵌入牆面的?哪些是不能的?

什麼?不建?你就是擺兩個方塊上去意思一下?

這樣的三維真的有必要麼?信息的成倍提升意味著工作量也成倍提升。

你這麼抽象直接丟個二維圖紙上去不好麼,還能把必要的信息細化標註一下。

在大量工作無法標準化和模塊化的情況下。搞三維就是給自己找不痛快,人不夠。

就一個問題,我剛剛說的那些族,誰建吧?

大量工作都標準化和模塊化了。套個模板還要套三維模版?

這不是在搞三維

這是在做頭號玩家的虛擬世界。

用虛幻引擎搞不好麼,做完了綁個人物骨骼加點代碼就能在裡面玩喫雞了。

最後模型做完了,還得導回二維圖紙,添加文字說明。按當地相關部門要求進行優化。

兜兜轉轉,一大圈,回到原點。

什麼?你說信息化?

誰說二維圖紙不能信息化的?

參數約束瞭解一下,參數管理器瞭解一下,增強屬性瞭解一下。

不能因為自己不會用就說二維圖紙不能信息化

要搞清楚,圖紙是給人看的,信息化到了一定程度,抽象思維夠高級,機器直接施工,是不需要圖紙的。機器只需要數據信息。

說句不好聽的,三維就是給人看的。至於是哪些人,為什麼要給他們看,我相信各位畫圖的心裡都清楚。

真有那個心,三維因為其具象化的表現,實際上更應該利用在教學而不是施工上。

電機電磁場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抓緊的做成三維動態模型。

咱們電動汽車彎道超車的希望才能更大些。


現在隨著3維的迅速發展,二維一定會有一定的損失,但是呢目前大部分的人還是掌握的二維,而且學習的話也是基於這個二維基礎。因此的話還是會有一段時間


按國家推進建築業技術發展規劃下,2D圖紙必然會被3D建模取而代之。但取代時間,取決於整個建築業產業升級及勞動人員的知識更新。

國家現正大力推行新建築技術,如BIM(建築信息模型),裝配式建築,數字化智能施工等,部分省市更有具體文件和指標。這些技術都與3D建模有密切聯繫。3D建模在建築施工中最明顯的特徵,能簡明清晰地將建築物所有內容展示岀來。建築是多個專業共同配合才能完成的實體。建築,結構,安裝,裝修等每個專業,又細分不同分項及系統,對應都是獨立一套圖紙。這些2D圖紙都是獨立線或面在平面的走向,標高也只顯示高度,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或設備在空間中的位置。也不能體現各專業之間的關係。即使有綜合管線圖,也只是各專業粗略組合。在平面上同一位置是否會打架,是否要按設計或施工規範避讓等全無法判斷。等各專業各司其職地按圖完成到某個環節,會岀現管道打架或不合規範的問題。這時返工,必然導致工期廷誤和造價增加。3D建模能將問題在設計階段暴露並減少施工中岀現上述問題。這是2D圖紙無法做到的。

展望未來是好的,但也要回歸現實。中國的建築業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3D建模的應用說到底是甲方,監理,施工人員等管理人員使用的,而建築歸根結底是由建築工人去落實完成。工人只會簡單的按圖紙將各種材料,設備組成一個整體。他們只按管理人員和代班交底去幹活。他們只按2D圖紙招瓢畫葫蘆。簡單的線條和標註他們能看懂。圖紙一打開就可以,看得懂並幹活。3D建模,圖紙可列印不岀來(除非3D列印)。現要弄個軟體和設備,用都還不會用,還要先學怎麼用,怎幹活。退一萬步,代班看懂了告訴工人,做的工人還是要拿著圖紙參考才能幹活。不可能拿著設備邊看邊幹活吧。雖說整體裝配式在不斷應用。但還有很多項目還是以傳統的工人為主。所以要取代2D圖紙,路還很長。


你想多了。

之前就說過,在這個三維世界,2d的工程表達,是個高效的技術手段,永遠都不可能消失。

3d並非適用一切。


很難被替代,你眼裡的二維圖紙,在我腦子裡就是三維立體的。

車間幹活就是二維圖紙最簡單直接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