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的基礎是基建。

汽車產業必須依附於強大的基礎建設,包括:公路建設、補能設備建設。這兩者缺一不可,這兩個基建不完善,汽車工業就是空中樓閣。發展新能源汽車,也是同理。充電基建有多完善,新能源汽車纔能有多普及。

國家在年初提出新基建計劃,其中新能源車充電樁是重要一部分。不過,當下充電基建的建設,更多的還是在一二線城市展開,而且多以快充為主。

真正能夠推動新能源汽車普及的基建,應該是社區的慢充基建。

國家提出的車樁比數據,並不具有參考價值。車樁比是指新能源汽車與充電樁的比例。很顯然,車樁比的定義太狹隘。這也是為什麼充電基建明明看似有了巨大的發展,車樁比明明看似不低了,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卻依然速度非常慢。

車樁比,應該是所有車與充電樁的比例,燃油車是必須要考慮進來的。因為充電樁是建設於停車位上的充電基礎設施,即使燃油車用不到,也會佔用到,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如果套用這個數據來定義車樁比,充電樁的數量,實在是少的可憐。截止到2020年6月,全國汽車保有量2.7億,而全國充電樁的數量,截止到2020年11月,公私樁合計才150多萬個,實際的車樁比是180:1。

這樣低的保有量,充電基建的作用,被巨大的燃油車體量輕輕鬆鬆就抹掉了大部分。

因此,在很多城市、很多地區,充電樁少、燃油車佔位嚴重、充電不方便的問題一直是這麼多年來存在的問題,且幾乎沒有得到有效改善。反而是高速路上的充電樁很少有這種情況。很好理解,因為服務區裏停車位管夠,很少有燃油車佔用。

電動汽車的最佳使用場景是市區通勤,跑長途不過是偶爾為之。因此,家裡,或者說社區裏能不能方便充電,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車意向,甚至是購買電動汽車的必須前提(除非為了牌照)。

國家電網正在大力發展有序用電和V2G智能電網。能夠完美配合這個電網的,只能是慢充電樁。因為慢充樁具有充電時間長(在線時間長)、充電時間集中在夜晚(谷時用電)的特點,可以非常好的配合電網削峯填谷。而快充樁卻是白天用的多晚上用的少(峯時用電),且主要是公共樁(在線時間短),反而加重了電網的負荷。

因此,未來充電樁的建設,應該主攻社區的慢充樁。所有的停車位上有了足夠多的充電樁,新能源汽車的普及不過是水到渠成而已。

如果真實的車樁比哪怕僅僅是達到10:1,也就是全國擁有2700萬個充電樁(這個數據今天看來會很誇張,不過未來5~10年一定能達到)。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將會徹底井噴。像五菱宏光mini這類車型,月銷10萬臺完全不誇張。

現在社區充電樁的建設並不理想,甚至處於空白狀態。用戶去物業申請安裝充電樁得到的答覆全國統一:不行。

目前社區充電樁主要是私樁,普遍存在安裝不規範、布線不合理、存在用電安全隱患、消防安全隱患的問題。

因此,政府、充電樁企業、國家電網聯合牽頭,大力推廣社區充電樁建設,纔能夠有效的、快速的推動新能源汽車的普及。


扯那麼多沒用的幹嘛,一點沒觸及到本質。

阻礙新能源車發展的是某個國家的政策嗎?顯然不是。除非你政策敢強制一刀切油車不讓上路。否則,在電池科技沒有突破十分鐘內快充滿電和冬季續航里程打折這兩個剛性問題之前,普及新能源車最大的阻礙都不是政策問題。

只要有一天生化環材還是學生口中的四大天坑專業,你指望新能源電池能有高科技人才聚集把技術難題攻關成功了?

熱門學科都是什麼,金融,軟體開發,靠一幫炒證券的只能把車企市值忽悠上去,靠一幫程序員敲代碼最多解決ai自動駕駛技術,都解決不了續航里程和充電速度問題。你看包括留學生在內的多少生化環材的最後轉了計算機軟體開發專業。你指望有人在這個領域奮鬥?

再說了,就那些國家棟樑,造長徵火箭,殲二十,轟二十,電磁炮,國產航母,北鬥技術的這些國家級科學家,你去問問他們的薪資待遇等等一系列問題。

科技進步,人類生活發展靠明星演員流量小生出不來,靠一幫專註於跟小販搶賣菜的「科技」公司起不來。

政策支持,什麼綠牌不限號,不排號之類的政策都只是指標不治本,屬於強制性。你們可以去問問有多少新能源車主,看他們是不是無奈的說一句「沒辦法啊,綠牌才放開啊」。他們是真心覺得新能源車達到了一個很香的地步了嗎?並沒有。這就好像靠歸化球員就想解決中國足球的問題一樣,不過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救場政策

所以,治本之道是什麼?政策是什麼?重視基礎科技和科研高端人才的待遇,讓一些基礎科技別成為天坑專業,讓更多有能力的人願意投身於這種科技和人類生活改善進步的研究中。纔是真正治本政策。

別討論那些治標不治本的所謂政策了,怎麼著啊,韭菜當的很開心啊?


電池包降本增效

降低電車和油車的差價

讓電車成為購車的第一款車。


立法支持新能源車主安裝充電樁,小區物業必須配合。發改委已經發布的文件對於物業來說就是擦屁股紙。


我有點奇怪這個問題。為什麼要「促進新能源」?然後車污染空氣,新能源不污染空氣,但是污染別的。比如電瓶對環境的污染。就像熟料袋替換紙袋子,不用砍伐更多的樹木做紙袋子,是環保了。但是塑料對環境的污染,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然,電動車有燃油車不具備的優勢。比如風景區。比如噪音等等。但是,電動車若真的完全比燃油車好,根本就不用「促進」。國家並沒促進用腳走路,百姓不會走路?國家並沒促進用嘴喫飯,老百姓因此死了不少?

燃油車也好、汽車也好,都是機動車,動力不同而已。糾結誰好,有兩個判斷:老百姓的判斷、國家的判斷。比如說,高速公路、省道等,沒有特別要求的,老百姓想買啥車買啥車。判斷權交給老百姓。比如說,景區之類的,管理上需要禁止廢氣污染的,禁止燃油車在禁區內行駛。判斷權歸國家所有。

新能源和燃油車環保差異足夠大,國家可以全面禁止燃油車;兩者差異小,國家給新能源車補貼。是一種獎勵、引導方式。這不是很好了嘛?核心是,新能源究竟是不是環保?環保程度有多大?

讓我建言:我就一句話,不懂,不參與促進。連我自己應該買什麼車都沒搞清楚,建什麼言?我一個平頭老百姓,燃油車和新能源車對環境的影響究竟如何?購買和使用中的成本和便利性差異多大,我根本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對環境的影響,是科學的、全面的評判。個人是不可能有答案的。


老小區不讓裝充電樁。。。


我認為採取就採取?我是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