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眾籌定義和籌款平臺定位,我們認為:

網路籌款是一種垂直的公益眾籌平臺,它不是慈善組織也不是常規的眾籌平臺,它同樣也不屬於一般的社會企業,它是有盈利目的的,但它的公益屬性決定了它商業模式的特殊性,因此可以稱之為半社會企業。

從籌款平臺的整套申請流程看,我們發現:

  • 籌款額上限,家庭條件,醫療證明等都是由申請人自行填寫和提供的
  • 申請人可隨時打電話聯繫平臺更改募集籌款的期限
  • 不同於其他眾籌,滿30天後即使募集數目沒有達到目標值,申請人仍然能夠募集的資金
  • 平臺的審核不是直接與醫院溝通的,而是通過申請人

關於籌款平臺的盈利模式機制,我們猜測:

  • 時間套利。一般來說,籌款平臺的一次籌款週期一般在30天,在這30天內募資人是拿不到任何募集款項的,只有30天滿募資人才可獲得資金。也就是說,在這一時間段內的現金流均歸入平臺,可以想像其以小集多可形成一個多麼龐大的流動資金池,資料顯示:某中籌平臺的月均籌款可高達4.7億元平臺不可能傻傻地抱著這筆錢乾等著什麼都不做,當然要選擇和淘寶等平臺一樣,在這筆錢轉出之前好好利用這一筆錢,進行一些投資等運作從中獲利。但其實由於申請人可以隨時中止募集,預期的投資可能無法及時收回,這為管理現金流帶來挑戰。
  • 流量獲利。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人際關係鏈是龐大的,一傳十,十傳百。家裡有一個人生病求助於水滴籌,親戚朋友們們都紛紛轉發微信羣和朋友圈,親戚朋友們的親戚朋友看了再進行轉發,依次延續。這樣的傳播量成指數型爆發增長,能讓眾籌平臺免費獲取巨大的流量,它當然不需要再去關心手續費,因為光是這樣的流量帶給他的廣告費或者是合作費就能帶給他不小數目的收益,手續費不過就是抹去了零頭而已。
  • 分銷保險和互助產品。設想一下,當你看到你的朋友圈裡有人在因大病籌款時,你是否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以後萬一我生病了怎麼辦?眾籌畢竟數目有限而且有點讓人沒面子,那麼我該怎樣去防範這樣一個風險呢?答案是保險。眾籌平臺很好地利用了人們心理,首先用流量讓人們頻繁的接觸這些大病信息,喚醒人們的風險意識,在你點開推送或者捐款成功之後會立即彈出保險或者互助產品相關信息,以此促進捐助人購買相關產品盈利。

籌款平臺現存的最大風險問題,我們總結:

回顧一下前段時間炒得火熱的德雲社相聲演員籌款事件。

2019年5月1日,水滴籌平臺出現一則以德雲社相聲演員吳某家屬名義發起的大病求助信息,信息顯示其籌款目標金額為100萬元。求助信息發出後,捐款紛至沓來,但對吳某家屬隱瞞家庭經濟狀況的質疑聲音也隨之而來。有網友稱,吳某家裡在北京有兩套房、一輛車,大病也有醫保,為什麼還需要求助?此外,腦出血的手術無需大額開銷,何以籌款100萬元?還有網友將質疑指向平臺方:水滴籌是否提前審核了發布者有關房產、醫療費等信息?面對質疑,雖然吳某家屬和水滴籌分別作出回應,並停止籌款,但依然未能平息網友的疑問。(人民日報)

這個事情的核心在於網友不滿意於吳某隱瞞家庭真實經濟情況,水滴籌平臺未能嚴格核實導致人們募捐的錢為妄圖消費愛心的人買單而不是真正幫助到有需要的人。前面提到過,水滴籌門檻低,任何人無論有沒有房、有沒有車都能申請籌款,所以對於吳某是否具有申請水滴籌的資格這裡是沒有問題的。出問題的地方在於其申請籌款時在家庭條件一欄選擇了貧困戶,並且在醫療費僅需15萬的情況下申請了100萬的籌款。這裡不深究吳某的問題,我們單看水滴籌平臺的問題。確實房產,車子,個人財產這些東西公安機關都得有手續才能查詢,水滴籌這樣的企業更難以去核查。但是既然不能夠覈查,為何不採取更加嚴格有效的方式去核查,例如走訪等,反而給了他人以可乘之機。

再來看一則新聞報道。

近日,南都記者以自己的身份實測水滴籌、愛心籌、輕鬆籌三大網路募捐平臺,發現用虛假診斷證明及住院證明,即可輕鬆通過三家平臺的身份證明審核、醫療證明審核,對外發起籌款求助。為測試項目完成後能否提現,南都記者將項目鏈接轉發給了幾位同事,同事們分別進行了小額捐助。此後,南都記者在三家平臺上均提現成功。(摘自法人雜誌)

這則報道向我們展示了籌款平臺的審核流程確實是存在問題的。其實通過前述的申請流程我們就可以看出流程中的種種問題,首先是申請人自行填寫相關信息,很多人其實知道平臺無法取證,所以本著錢越多越好的原則將產生巨大的道德風險。再者平臺與醫院,保險公司等機構無法取得直接聯繫更使得別有用心之人有空可鑽。最後平臺未展示資金流向,使得獻出愛心的人無法知道自己的錢是真正的幫助人還是在為無德之人埋單。

歸根結底,風險可能還是處在了審核方式上,以水滴籌為例,我們回過頭看看其審核方式究竟是怎樣的。點開水滴籌的推送我們可以看到水滴籌有兩種核實方式。

第一種,就是如下圖所列的六項,均由籌款人提供信息進行核實。這樣的核實其實就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可信度不高。假設籌款人擁有著保險卻謊稱沒有,平臺也無處查證。

第二種,就是讓親戚朋友們幫著證明。其實也是無關痛癢的證明,籌款人完全可以是團夥作案的,還是一樣的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做法。

說到這個問題應當如何解決,首先引用人民日報的觀點:

整治網路求助行業亂象需多管齊下,政府監管、平颱風控,缺一不可!

確實平臺很多信息的核實需要有關部門的積極配合,所以政府能夠配合併參與監管是最好不過的。再者或許企業可以引入金融科技元素,通過給患者佩戴智能手環採集實時健康信息等方式獲取真實信息。希望各家籌款平臺能夠改善審核機制,給大眾一個乾淨的可信賴的募捐環境。當然,在完善之前,還是奉勸各位獻愛心的時候還是要擦亮眼睛,仔細辨別是非真假。


編輯:高翔

作者:鄒楚雨,全國首門《金融科技與創新》大學課程班上的同學(2019年春第四期)


我是水滴籌受益者,水滴籌全免費,提現還幫你支付銀行提款的手續費。但我的善款還沒提出來,因為審核非常嚴格,過程比較長。(補充,已經全額體現了)水滴籌來了兩三次志願者幫忙審核和確定情況。輕鬆籌不太清楚,只知道要3000的調查費還是什麼的。除去這些,兩個平臺本質都是網路保險平臺。先通過基本免費的大病幫助,讓平臺在親朋好友之間曝光,趁機收納會員。

水滴籌幾個月的時間就吸納了3000萬會員。而且都是通過免費做大病籌款。

有人會納悶了,一分錢不收,水滴籌怎麼賺錢?或者就算輕鬆籌收三千(因為它先做大,有市場掌握權),它就能賺到錢。顯然這些錢是賠出來的。3000又算什麼?籌款平臺的客服,工作人員,志願者都要拿工資的不然誰來做。所以幫忙籌款不是盈利性的,甚至是貼錢的。但做平臺籌款可以獲得信任,積累粉絲和用戶啊,獲得知名度。而接下來,就是要好好把這些用戶資源好好用起來。水滴籌做出了水滴互助這個產品。你只要交個幾塊幾十塊參與互助,等你大病了,不用再開水滴籌籌錢,因為你以前幫助了別人,這時候只要你的情況屬實,符合條件。水滴互助幫助你,直接給你30萬(當然這看你之前互助了多少或者投入了多少可以被支取的互助金。)聽起來是不是很爽,看到那麼多可憐人在求助。好不容易籌到幾十萬,我這平時幫忙捐一塊,等我有事直接免籌,不爽嗎?那我為啥不參與?於是給自己弄一個,給家人弄一個,還各自升級一下。水滴的機制,當你的錢被用於某一個互助,會告知你信息。一個30萬,可能60萬人參與就夠了,每個人只減去你號上面的五毛錢。五毛錢,幫了別人,自己也有了希望。這就是以前我們幻想的十三億中國人每人拿一塊,可以讓一個人變成大富翁。這些籌款平臺做到了。可是,等等,聽到這,你有沒有發現什麼?

對啦,這就是保險啊!交一點錢給自己買一個保障嘛。只不過水滴互助是網路保險。花錢少,而且錢確實給了需要幫助的人,你就有了一種參與感。

水滴籌背後的公司是人壽保險啊,如果按傳統方式推銷網路保險,誰會信呢?你會買嗎?現在醫院裡,水滴籌輕鬆籌派來的免費的志願者都被當成騙子,被拒之千里之外,可想而知市場多難做。而用籌款平臺做用戶,再做保險,用戶有參與感,能實實在在感到保險的好處。當然水滴籌已經不再遮遮掩掩了,本來也不是壞事,除了水滴互助,它也已經開始推出一些明確看上去就是商業保險的產品。但此時,對於商業保險,人們的心理接受度也越來越高了。網路保險相信前途光明。而這些匯聚到平臺的錢,善款不知道,那些幾塊幾塊的錢,乘以幾千萬,也是一個大數目啊,如果用來投資或者任何形式的二次使用,想必都會有不匪的收益吧。所以沒必要懷疑籌款平臺坑你錢而不理會不參與,平臺籌款,真的是公益性比較高的行為。(除非一些一開始就別有用心心懷不軌的平臺。)但它們自己也不喫虧。平臺大了,有的是辦法賺錢。


最開始的時候,我還捐了一點,但是最近我發現,朋友圈,空間裏到處都是這種信息,搞得我好煩,點進去看,基本需要籌到的費用都是十萬左右,其中就有一個初中老師,我不信,十萬塊錢都拿不出來,我覺得有些人就是還沒有被逼的走投無路,因為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簡直太多了,所以還沒走投無路的就不要消費人們的愛心了,不然遲早有一天會厭煩的。如果你想獻愛心,請你一定看清事情的本質,他們是否真的需要接受捐款。

我的直觀感覺就是,我看到捐款鏈接,故事感人,捐了錢,然後就是沒完沒了的催促充值和繳費,數額從小變大,給我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1、上當了;2、手段類似電信詐騙和龐氏騙局。也許我的認識比較膚淺,但是這是我自己的直觀感受,捐了愛心款,但是絲毫沒有開心的感覺!


我相信在上面發起眾籌的受捐人大多都是真實可信的,也就是說病情住院事實存在,但是有沒有錢看病,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沒錢到什麼地步,這個點不知道如何界定,容易有道德糾紛。

保險中的大病險是一次給付,但是保費要自己承擔,眾籌嘛,我就呵呵了。


以水滴籌為例簡單介紹一下:

一,水滴籌是什麼

首先說說什麼是眾籌。眾籌即羣體通過互聯網互助彙集資金,以支持他人或組織發起項目。通俗點說就是把你可能暫時用不上的閑錢送到有需要的人手裡,其本質就是一種融資方式。

眾籌流程示意圖

眾籌的一般規則:籌集項目必須在發起人預設的時間內達到或超過目標金額纔算成功。若項目募資成功,發起人可獲得資金,支持者可獲得發起人預先承諾的回報;若籌資失敗,已獲資金將全部退還支持者。

相較於傳統融資方式,眾籌的融資渠道更廣泛,宣傳效率更高,充分發揮了羣眾的力量,另一方面它的審核和監管更加嚴格,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投融資雙方信息不對等的問題。

目前有四種眾籌形式:債券眾籌,股權眾籌,回報眾籌,公益眾籌。前三種均是有回報的,債券眾籌回報利息,股權眾籌回報股權,回報眾籌回報產品或服務,而公益眾籌是無償捐贈的。眾籌平臺分為兩種,綜合平臺和垂直平臺。綜合平臺的眾籌項目不侷限於某個領域,可以是農業,醫療,服務等各個領域。垂直平臺專註於某一個行業或細分領域項目。

我們回過頭再來看一下水滴籌的詞條

水滴籌是由北京縱情向前科技有限公司的沈鵬於2016年6月創立的免費大病社交籌款平臺,國內網路大病籌款0手續費的開創者,主要功能以大病籌款為主。

根據以上介紹不難得出結論:水滴籌是一個垂直的公益眾籌平臺。他不是慈善組織也不是常規的眾籌平臺,它同樣也不屬於一般的社會企業。它是有盈利目的的,但其公益性決定了它商業模式的特殊性,因此可以稱之為半社會企業。

二,水滴籌的運作

水滴籌的申請流程:

(以上均截自水滴籌平臺)

可以發現:

  1. 籌款額上限,家庭條件,醫療證明等都是由申請人自行填寫和提供的。
  2. 申請人可隨時打電話聯繫平臺更改募集籌款的期限。
  3. 不同於其他眾籌,滿30天後即使募集數目沒有達到目標值,申請人仍然能夠募集的資金
  4. 平臺的審核不是直接與醫院溝通的,而是通過申請人的。

水滴籌的盈利機制:

  1. 時間套利。一般來說,水滴籌的一次籌款週期一般在30天,在這30天內募資人拿不到任何募集款項,只有在30天滿了募資人才可獲得。也就說在這一時間段內現金流均歸入平臺,可以想像其以小集多可形成一個多麼龐大的流動資金池,資料顯示水滴籌月均籌款高達4.7億元平臺不可能傻傻的抱著這筆錢乾等著什麼都不做,當然要選擇和淘寶等平臺一樣,在這筆錢轉出之前好好的利用好這一筆錢,進行一些投資等運作從中獲利。但其實由於申請人可以隨時的中止募集,預期的投資可能無法及時收回,這為管理現金流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2. 流量獲利。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人際關係鏈是龐大的,一傳十,十傳百。家裡有一個人生病求助於水滴籌,親戚朋友們們都紛紛轉發微信羣和朋友圈,親戚朋友們的親戚朋友們看了在進行轉發,依次延續。可想而知這樣的傳播量成指數型爆發增長讓水滴籌免費獲取了巨大的流量,他當然不需要再去關心手續費,因為光是這樣的流量帶給他的廣告費或者是合作費就能帶給他不小數目的收益,手續費不過就是抹去了零頭而已。
  3. 分銷保險和互助產品。設想一下,當你看到你的朋友圈裡有人在因大病籌款時,你是否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以後萬一我生病了怎麼辦?眾籌畢竟數目有限而且有點讓人沒面子,那麼我該怎樣去防範這樣一個風險呢?答案是保險。水滴籌很好的利用了人們心理,首先用流量讓人們頻繁的接觸這些大病信息,喚醒人們的風險意識,在你點開推送或者捐款成功之後會立即彈出保險或者互助產品相關信息,以此促進捐助人購買相關產品盈利。

水滴籌現存問題

我們回顧以下前段時間炒得火熱的德雲社相聲演員水滴籌事件:

5月1日,水滴籌平臺出現一則以德雲社相聲演員吳某家屬名義發起的大病求助信息,信息顯示其籌款目標金額為100萬元。求助信息發出後,捐款紛至沓來,但對吳某家屬隱瞞家庭經濟狀況的質疑聲音也隨之而來。有網友稱,吳某家裡在北京有兩套房、一輛車,大病也有醫保,為什麼還需要求助?此外,腦出血的手術無需大額開銷,何以籌款100萬元?還有網友將質疑指向平臺方:水滴籌是否提前審核了發布者有關房產、醫療費等信息?面對質疑,雖然吳某家屬和水滴籌分別作出回應,並停止籌款,但依然未能平息網友的疑問。(人民日報)

這個事情的核心在於網友不滿意於吳某隱瞞家庭真實經濟情況,水滴籌平臺未能嚴格核實導致人們募捐的錢為妄圖消費愛心的人買單而不是真正幫助到有需要的人。前面提到過,水滴籌門檻低,任何人無論有沒有房有沒有車都能申請籌款,所以對於吳某是否具有申請水滴籌的資格這裡是沒有問題的。出問題的地方在於其申請籌款時在家庭條件一欄選擇了貧困戶,並且在醫療費僅需15萬的情況下申請了100萬的籌款。這裡不深究吳某的問題,我們單看水滴籌平臺的問題。確實房產,車子,個人財產這些東西公安機關都得有手續才能查詢,水滴籌這樣的企業更難以去核查。但是既然不能夠覈查,為何不採取更加嚴格有效的方式去核查,例如走訪等,反而給了他人以可乘之機。

我們再來看一則報道

近日,南都記者以自己的身份實測水滴籌、愛心籌、輕鬆籌三大網路募捐平臺,發現用虛假診斷證明及住院證明,即可輕鬆通過三家平臺的身份證明審核、醫療證明審核,對外發起籌款求助。為測試項目完成後能否提現,南都記者將項目鏈接轉發給了幾位同事,同事們分別進行了小額捐助。此後,南都記者在三家平臺上均提現成功。(摘自法人雜誌)

這則報道向我們展示了水滴籌的審核流程確實是存在問題的。其實通過前述的申請流程我們就可以看出流程中的種種問題,首先是申請人自行填寫相關信息,很多人其實知道平臺無法取證,所以本著錢越多越好的原則將產生巨大的道德風險。再者平臺與醫院,保險公司等機構無法取得直接聯繫更使得別有用心之人有空可鑽。最後平臺未展示資金流向,使得獻出愛心的人無法知道自己的錢是真正的幫助人還是在為無德之人埋單。

回過頭,我們看看水滴籌的審核方式究竟是怎樣的:

點開水滴籌的推送我們可以看到水滴籌有兩種核實方式:

第一種,就是如下圖所列的六項,均由籌款人提供信息進行核實。這樣的核實其實就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可信度不高。假設籌款人擁有著保險卻謊稱沒有,平臺也無處查證。

第二種,就是讓親戚朋友們幫著證明。其實也是無關痛癢的證明,籌款人完全可以是團夥作案的,還是一樣的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做法。

說到這個問題應當如何解決:

首先引用人民日報的觀點:

整治網路求助行業亂象需多管齊下,政府監管、平颱風控,缺一不可

確實平臺很多信息的核實需要有關部門的積極配合,所以政府能夠配合併參與監管是最好不過的。再者或許企業可以引入金融科技元素,通過給患者佩戴智能手環採集實時健康信息等方式獲取真實信息。

希望水滴籌能夠改善審核機制,給大眾一個乾淨的可信賴的募捐環境。當然在其完善之前,還是奉勸各位獻愛心的時候還是要擦亮眼睛,仔細辨別是真是假。


提供了一個相對透明的求助渠道 。由於審核不嚴也出現了一定騙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