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真想有所作为,不需要一本书来激励你

你要是意志不坚定,也就是看完书那两天心情激动地要干翻苍穹,然后一切归于平静。日后想来,感慨一番,当年我也是要干大事的人。

你做所有事的动力都来源于你自己,外物只是契机。


对于我来说,阅读只是一种消遣和习惯,一本书就能把自己抬高到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应该是件难事。


一、首先,也可参考(或有不同收获):

1、与《今日简史》《未来简史》《人类简史》分别至少有70、90、50项对立观点的书:《新未来简史》怎样?

2、匿名用户:「大数据悖论」,几乎否决了《未来简史》立足的基石,以及否决了《今日简史》重大主题之一,大家怎么看?

二、如今大家熟悉,未来将盛行的「大数据杀熟」,就是「大数据悖论」下的一种特有现象。

三、大数据悖论,最经典的案例

新未来简史:区块链、人工智慧、大数据陷阱与数字化生活》一书描述这一经典案例,是这样的:某城市由一条大河分成南北两大城,河上有三座桥。

在城市内,任何一辆车任何时候在哪儿、将去哪儿、行走的线路、方向与速度等数据都被及时地传送到「城市的交通管控中心」。所以,这个中心可以随时知晓所有车辆个别的、局部的和总体的运行状况。这便是基于大数据的智能交通。

早期,由于数据消费价格过高,只有50辆车能随时分享到这一智能交通的大数据的仪器——车况显示器。车主甲便是其中一位。

某日,车主甲想从城南前往城北,查看数据显示,正去一桥的车有600辆、有400辆正去二桥,有100辆正去三桥。于是,车主甲去了三桥,18分钟便到达城北,毫无拥堵;而没乙却开向了一桥,结果堵了1.5个小时的车,这个是因为他没有安装「车况显示器」。显然,这50位车主在如此拥挤的城市里,过桥如入无人之境,「大数据太神奇了!」后来,「车况显示器」开始逐步普及(技术更新等,让大数据消费价格持续下降)。这之后,很多车主渐渐开始发觉「车况显示器」已经不灵了,有时候甚至还在添乱。

某天,甲想过桥。数据显示:

正去一桥的车有600辆、有400辆正去二桥,有100辆正去三桥。车主甲于是开向了三桥;不到2分钟,车况即时显示,三桥方向去的车辆增至300辆,一桥下降到200辆,他赶紧掉头朝向一桥;2分钟后,数据再显示,一桥车辆突增至400两,二桥车辆下降到180辆,他立马再掉头奔向二桥;刚过1分钟,数据又显示,二桥车辆突增至320辆……

车主甲彻底崩溃了,像中了魔咒一样,只得一边骂著「爷今天不过桥了!」一边把车停到路边。案例分析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大家都同时知道整座城市的适时车况,发现哪座桥车辆少,就有很多人同时涌向那座桥,就像某只股票正在暴跌时,总有很多人不停地跟风抛单,房价涨势不断时,总有很多人跟风不断买进一样。如此及时地反反复复,结果大家都被人为地拖入了「不知所措」的尴尬境地,反而引发了整座城市更大的混乱与无序。

于是,一些人开始不再使用「车况显示器」了,之后,似乎城市反而变得不再那么拥挤了。那这又是为什么呢?一是因为随著使用大数据的人减少了,数据优势渐渐又回来了;二是不再有更多的人被数据「适时」牵引,适时推高局部的「拥挤浪潮」,其破坏作用」及其放大效应被弱化了。

这一特别现象,《新未来简史》将其称之为「大数据悖论」。启发

人们需避免陷入盲目崇拜大数据的陷阱而失去理智,特别是那些鼓吹「数据主义」「数据宗教」等,这些将会害人害己的。这个并没有否定「大数据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不要太过迷信!」的道理。


《未来简史》,《人类简史》是两部特畅销的科普书。

有幸,我都读过。

下面根据我拙劣的表达和贫乏的理解对你的问题回复一二。

《未来简史》作者承继《人类简史》的叙述风格和语言格调对人类的未来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年轻的我们,面对广袤的世界,我们会去畅想自己的未来在何处,尤瓦尔赫拉利对我们的问题做出解答,当然这个解答让很多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他的解答视角宏大,别具一格。读者们很满意。

书,她可以是一个有用的工具,一盏指路的明灯,她可以深化我们的思想,增加我们的内涵。

《未来简史》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她能带给我们的东西自然更多。

我突然回忆到《基督山伯爵》中邓蒂斯(主人公)在牢狱中和老人的对话,

老人说,人类选择读完150本书,那他的知识就很完备了。

读书可以增加知识,知识会改变你的思维方式,会让你不断去完善自我,会让你大彻大悟,重塑自我。(有删减)

所以,

好书,包含《未来简史》在内,当我们选择潜心捧读时,她们能带给我们许多知识和有益的思考,

终有一日,这些会改变我们的认知和内核。

《未来简史》激励我们有所作为,毫无疑问,她会这样。


看你自己,有志的话看看网文就能励志。

有啊,鄙人就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