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偏要說有用沒用,那讀小說確實沒用。沒有實用性,也不會對你的技能提升。

讀書的意義在於精神上的提升。讀少沒有什麼作用,慢慢積累才是重點。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現。

另外,經典能被稱為經典,肯定有它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感覺,還需要自己體驗。


謝邀。

如果是在校學生,比如高中,大學,一般還在三觀形成的階段。那花時間看國外的經典小說,絕對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在大學的時候!

先說經典,我看台灣作家張大春寫《小說稗類》,他說小說成為經典,大概有兩個層級。

第一個層級是:故事情節,和寫作技法的高超,比如莫泊桑、福樓拜、左拉這些人的東西,再比如阿瑟·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集》。

再往上,第二個層級:就是對於人性的刻畫,和人類終極問題的思考。

張大春覺得,只有皆具這兩個層級,一部小說才能成為不世經典。

另外,對於人性的刻畫或者終極問題的思考,這些中外文化並無差異、優劣,都有偉大的作品。但談到小說技法、故事情節的營造,現代小說確實是從西方發展起來的。(這與不同文化的文字語言有關,中國的文字語言更長於詩詞,並不長於小說)。

所以說起小說,偉大的經典之作,國外還是相對多些!

比如列夫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有段的描述非常經典:

「這是什麼回事?我倒下了嗎?我的腿子站不穩了,」他想著,並且仰著跌倒了。他睜開了眼睛,希望看見法兵和炮兵的鬥爭是怎麼結束的,想要知道紅髮的炮兵是否被殺死了,大炮是被奪取還是被保全了。但他沒有看見任何東西。在他頭上,除了天空,崇高的天,雖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測的、有灰雲靜靜地移動著的天,沒有別的了。「多麼靜穆,安寧,嚴肅呵,完全不像我那樣地跑,」安德烈公爵想,「不像我們那樣地奔跑、喊叫、鬥爭;完全不像法兵和炮兵那樣地帶著憤怒驚惶的面孔,相互爭奪炮帚,---雲在這個崇高無極的天空移動著,完全不像我們那樣哦。為什麼我從前沒有看過這個崇高的天?我終於發現了它,我是多麼幸福啊。是的!除了這個無極的天,一切都是空虛,一切都是欺騙。除了天,什麼,什麼都沒有了。但甚至天也是沒有的,除了靜穆與安寧,什麼也沒有。感謝上帝!.....

這段對死亡的描述,讓你覺得那麼震人心魄。在死亡面前,主人公安德烈,沒有恐懼、驚慌、無助,他只是看到了靜靜的天空,「除了靜穆和安寧,什麼也沒有」。這段描述,充滿哲學和宗教的味道。是我最喜歡的,關於死亡的文學表達!

再有,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因為參加了反對沙皇統治的社團被捕,並判處死刑。在他們被拉向刑場,行刑的一瞬間,他們又被沙皇赦免了,最終被判處流放。

這一切都是沙皇自導自演的鬧劇,目的就是為了告訴,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的同伴,你們的生死掌握在我的手中,你們的命就是我一念之間的事情。

但這種來自集權的深層次恐怖,並沒有讓陀思妥耶夫斯基感到畏懼。他在事後給哥哥的信中寫下了這樣的話:

恐怕你已經從什麼地方聽說我們被判處了死刑。在被押往謝苗諾夫校場的途中,我看見囚車窗外人山人海。可能消息也傳到了你那裡,你一定在為我傷心。現在你見信可以放心些了。哥哥!我不灰心,也不喪氣。生活無處不在,生活存在於我們自身之中,而不是遊離在外。將來有人在我周圍,我要在他們中間做一個真正的「人」,永遠保持「人」的本色,無論有什麼樣的不幸降臨,我決不灰心,也決不倒下—這就是生活,這就是生活的使命。我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這種思想已經融入我的血肉。是的,正是如此!那樣的一顆腦袋,從事創作、浸潤著藝術最崇高的生命體驗、已實現並始終習慣於精神的最高要求的那樣一顆腦袋,已經從我的肩膀上被砍去了。那裡面還存有我所創造卻尚未成型的記憶與意象。這些記憶和意象會折磨著我,真的!但我的心依然跳動,我的血肉之軀依然如常,能愛,能受苦,能渴望,能記憶,而這一切才終究是生活。On voit le soleil4 !好了,再會了,哥哥!別為我悲傷。

這就是那些偉大作家以及他們筆下的偉大作品的魅力,他讓我們在十幾、二十歲的時候,就能看到對人性、對生命這樣幽深的問題的描述和思考。

所以,不論花多少時間我都建議去看。

以我的體會:從後天的角度,對一個人影響最大的就是原生家庭,我們的父母、我們從小生長的環境,這個是無法選擇的,也不論好壞。這個決定了我們的性格、習慣等等。

另外一個,就是我們青年時期,三觀形成的初期,我們讀的那些書,這個同樣影響至深。它決定了我們的修養、對人生的態度等等。

早年看這些東西,它會潛移默化的進入你的生命、血液,它會深深的影響你對事物、對生活的看法。增加我們生命的厚度和深度,也就是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感覺。

--------我是分割線-------

如果,過了這段時光,已經在社會中打拚,三觀已經逐漸形成。人也到了二十七、八,三十左右,再花時間看這些大部頭的經典的意義就不大了。

一方面,出生社會,大家都繞著名利,熙熙攘攘。大家關心的都是及時就能獲得的利益,誰還會關心這些深而又玄的東西,不能變現,又拉不高你的逼格。再者,閱讀難度也比較大,你會覺得這些作品枯燥乏味,很難堅持讀下去。

另一方面,三觀已經形成,再讀這些東西,除了故事情節以外,所有關於那些深邃問題的探討,我們都會先入為主的產生批判視角,抗拒對我們原有價值觀的衝擊。

這時候再看《戰爭與和平》,你會覺得安德烈是不是傻?!明明是個公爵,放著好好地官二代不做,非要去參戰,真是理想主義害死人。

你也會覺得,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不是有病?!都要死了,還想著什麼生活、創作。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可她自己一輩子過得亂七八糟;我想說:經典要讀,讀經典更要趁早。

當然,這並不能讓你出名,但卻可以幫我們經營好此生。


如果是讀之前就為了有用的話,要先想清楚是做什麼用的了。

考試、養豬還是修車,提高情商、認識世界還是撩妹消遣?

為了有用就結果導向,想清楚目的再去選擇。

當然還有另一種,像吃飯喝水做愛活著一樣的讀書,為了讀書而讀書,而不是為了意義而讀書。


既然是經典小說,那麼通常是開卷有益的。至於這個益是什麼,有多大,因人而異。我覺得,如果你能閱讀完一本外國經典小說,說明這本書是吸引你的,你喜歡才能閱讀下去,必然你會有喜歡它的理由。我覺得我能閱讀完的書都會對我的思想產生啟迪或者有情感上的共鳴,通過看虛擬的世界,我的思維才開始慢慢打開,閱讀是我認識自己和世界最好的方式。


看你個人目的了

若是想提升寫作文筆的話肯定有用的,若是能讀原版書那最好了

退一步講,看書也會提升個人素養。

讀書總不會錯的


之前聽一位老師說小說是真實的世界,自傳是虛構的世界,經典小說是經過時間打磨留存下來的人類的寶貴財富,如果有時間有興趣閱讀可以堅持啊


有用是為做某一件事或者為達到某種目的所做的功課,你讀國外經典小說為什麼目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