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當代,所有代的青少年時期大多都會迷茫~這種迷茫大概源自未知和不確定。


意義層面上的迷失,當代青少年不用像老一輩那樣爲喫喝犯愁了。所有的一切似乎都爲他們準備好了,有一條既定的道路等待他們去走。。這條道路未必很好,但是絕對足夠完整。

青少年討厭這種既定的安排,但又沒有辦法提出更完善的想法,往往只能隨着家長既定的道路前進。這種迷茫源自隨波逐流的無力感。


沒這個感覺,但是周圍人都很迷茫

這與現在的教育和物質基礎有關

物質基礎就不用說了,不愁喫穿

說說教育

我的老師,所有教過我的老師們,

都讓我們思考過我們將來到底要成爲一個怎麼樣的人?

有什麼樣的志向和理想

怎麼實現理想

每個學期都讓我們定製目標,去完成它

離夢想更近一步

所以我從不迷茫

我該上哪一所高中,哪一所大學,從事什麼專業

嚮往哪種職業,有自己的財富自由,可以實踐自己的興趣,去追逐精神層面上的東西。

我都已經想好了,並且堅定不移地朝它努力前進

反之,我的妹妹,正如題主說的一樣迷茫

她沒有目標

沒有夢想

不切實際且迷茫地渾渾噩噩度過每一天

看綜藝,看娛樂新聞

不愛看書

心性浮躁

而且成績。。。

完全是一具沒有靈魂的空殼,被應試教育所折磨着

我曾引導她去完成一些她似乎感興趣的事情,比如寫言情小說

但最終都失敗了


被社會毒打一頓就好了


最近在知乎回答用戶有關職場困惑的問題,我發現了一些關於“迷茫”的共性話題,諸如:

“24歲一事無成,迷茫焦慮,想知道該怎樣從現狀走出來?”

“初入大學如何擺脫迷茫,找到方向?”

“剛大一,迷茫,學習無動力……”

“23歲對人生感到迷茫該怎麼辦?”

“二十歲的迷茫,生活無動力,不知道爲什麼而工作……”

……

諸如此類問題,幾乎每天都能收到。爲什麼現狀的年輕人感覺越來越迷茫呢?這個問題引起了我的好奇,於是我便做了一番研究,下面是我目前掌握的情況。

一、羣體分析

因爲本文主要針對年輕人,所指爲20-30歲之間的年輕人。這階段的年輕人羣體大部分是90後期出生的一代,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出生在一個經濟相對發達,社會物質相對豐富的時代,但同時也是生於於競爭比較激烈的時代。

初步將他們分爲三類:

第一類:大學生

剛上大學,或者大三即將面臨找工作,或者大四面臨擇業(1個以上選擇的)的人。

第二類:工作1-3年

指初入職場直至工作3年的羣體,經過了職場適應期/調試期,開始考慮職場後續計劃的年輕人羣體。

第三類:工作3-5年

指工作、生活穩定,考慮個人進一步升遷發展的羣體。

二、原因分析

近年隨着不斷瘋漲的房價,加上迅猛的互聯網發展,信息的暢通無阻,各地房租、物價也在水漲船高。不只是一、二線城市,連三、四級城市也幾乎是同樣的態勢,但相對的工資的漲幅肯定落後於房價。一、二線城市可能狀況略好,但三、四線城市各自經濟發展不同可能就有些詫異了。

作爲獨生子女一代,初入職場面臨的最大的問題首先是自己的生存問題,996的日子已經忙得像狗一樣的日子卻還要算計着工資夠不夠交房租,這種情緒一定程度上也是波及到了大學校園吧。所以第一類羣體的年輕人嗅到了慌張,覺醒早一點的年輕大學生就想在大學時間不再慌度時光。

工作了幾年後,工作逐漸穩定,也在工作城市建立了家庭,年輕人又開始爲小家庭奮鬥了。城市發展的分化性讓他們看到“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重要性,於是作爲逐漸成長起來的家庭支柱,年輕人們不僅爲了房租、房貸努力着,也在爲下一代更好的成長努力着。

信息的發達,傳遞各種利用互聯網的紅利一夜暴富的訊息,各種網課滿天飛,囤積了大量課程,學都學不完的焦慮,怎能叫人不迷茫?

三、如何應對

迷茫年年有,不止今年多。

就如《誰的青春不迷茫》中說的,我們都曾經歷迷茫,但不同的是時代差異而已,那在當下這個時代,我們如何做到降低迷茫呢?

首先,瞭解自己,即心理學上所說的提升自我認知,也就是要明確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結構、價值觀,因爲事實證明,能讓你全情投入的工作,一定是自己感興趣且有能力做好的工作。

其次,瞭解環境。我們時刻是在跟周圍環境打交道的,你和環境的關係直接關係到你的成功,這裏的環境指除了客觀的行業、公司、崗位環境外,還包括你周圍的人際關係,學會如何實現雙贏的思路,放棄自己小利益給競爭對手以贏得更長遠的個人利益很重要。

最後,把自己的優勢放到合適的環境中,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你纔會從boring的工作狀態中解脫。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