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過焦慮症的癥狀,然後在自己的調節下(沒有去看醫生),總於走出來一大半了,但是過了大概一年了。(以前有過兩次晚上失眠,心慌,耳鳴,注意力很不集中。現在好了,當時是失眠心慌過了大概一週我就調節好了,但是注意力不集中過了兩三個月,真的就是很難集中,耳鳴到現在都有,我習慣了)

我最近害怕自己失眠(以前焦慮就是失眠開始的),真的就是睡的良好,就是害怕,有點失眠也沒有多嚴重,我就覺得是焦慮性失眠,慢慢的我去了解焦慮症,感覺自己自卑,性格敏感,室友關係處理的不好,缺愛撒的有點像。

我覺得目前焦慮症可能是還沒有,有也是輕度的吧。

但是我腦子裡一直重複著自己是不是焦慮症這個問題,一直重複著,我就很難受。我想停止去想,感覺我再想下去就變成焦慮症了。

我又害怕去醫院。能不能給我科普一下如何停止亂想,感覺我的思維模式就是一直亂想,就是要搞明白。


你好,不太清楚題主具體的情況,如焦慮發生的時候是什麼樣的情形,是有什麼事情發生嘛?這些可能需要具體的瞭解才知道,但是看來這個問題很困擾你,而且已經影響到了自己的生活質量。這裡簡單介紹一下題主所提到的「焦慮症」希望對你有一些幫助。

焦慮症又稱為焦慮性神經症,以焦慮的情緒體驗為主要的特徵。比較常見的焦慮主要有廣泛性焦慮,社交焦慮,特定恐怖症,以及驚恐發作。

  1. 廣泛性焦慮:在至少6 個月的多數日子裡,對於諸多事件或活動[例如工作或學校表現) ,表現出過分的焦慮和擔心(焦慮性期待)。體難以控制這種擔心, 這種焦慮和擔心與下列6 種癥狀中至少3 種有關(在過去6個月中,至少-些癥狀在多數日子裡存在,如: 坐立不安或感到激動或緊張。容易疲倦。注意力難以集中或頭腦一片空白。易怒,肌肉緊張。睡眠障礙{難以入睡或保持睡眠狀態,或休息不充分、質量不滿意的睡眠)
  2. 社交焦慮: 指由於面對可能被他人審視的一種或多種社交情況時產生顯著的害怕或焦慮。例如,社交互動(對話、會見陌生人) ,被觀看(喫、喝的時候) ,以及在他人面前表演(演講時) 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現的焦慮癥狀會導致負性的評價,即,被羞辱或尷尬導致被拒絕或冒犯他人),持續時間至少6個月。
  3. 特定恐怖症:是指對對於特定的事物或情況(例如,飛行、高處、動物、接受注射,看見血液)產生顯著的害怕或焦慮。這些恐懼的事物或者情況出現的時候幾乎總是能夠觸發焦慮和害怕。在日常中會對這些恐懼的事物或情況主動迴避,或者帶著強烈的害怕或焦慮去忍受。這樣的害怕、焦慮造成個體痛苦,或者導致社交、職業方面的損害。持續時間至少6個月。
  4. 驚恐發作:反覆出現不可預期的驚恐發作。一次驚恐發作是突然發生的強烈的害怕或強烈的不適感,並在幾分鐘內達到高峯,發作期間出現下列4 項及以上癥狀。注·這種突然發生的驚恐可以出現在平靜狀態或焦慮狀態。如心悸、心慌或心率加速。出汗。震顫或發抖。氣短或窒息感。 哽噎感。胸痛或胸部不適。噁心或腹部不適。 感到頭昏、腳步不穩、頭重腳輕或昏厥。 發冷或發熱感。感覺異常(麻木或針刺感),現實解體(感覺不真實)或人格解體(感覺脫離了自己)。害怕失去控制或"發瘋"。瀕死感。至少在一次發作後會持續的擔心再次的驚恐發作或其結果。

以上是一些關於常見的焦慮症的簡單介紹,這些焦慮、擔心或軀體癥狀引一定的的痛苦,或導致

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損害就要引起重視。通過去當地的精神科或者是尋求心理諮詢都能夠獲得一定的幫助。

平時自己也可以嘗試做一些正念或者冥想來緩解自己的焦慮情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時候往往是害怕和擔心某事會發生的這種心緒引起焦慮,而不是事件本身。


想法如洪水,宜疏不宜堵


很多人因為焦慮症苦惱,是因為真的焦慮,導致諸如社會功能受影響,或者軀體化癥狀等等。

題主並不是因為焦慮症本身,而是因為,很難接受自己可能有焦慮,哪怕只是可能。

———————————————

我鬥膽猜測一下兩種可能性哦。

第一種可能性是,上一次焦慮症期間,給題主造成了一些有點傷害的體驗。

如果是這樣,可能需要回顧一下上一次焦慮期間的處理過程,哪個過程造成了類似創傷體驗的結果?

然後,假如真的再需要處理焦慮症,有沒有提前能想到的避免或替換的處理呢?比如說啊,實際上,輕微的焦慮也許並不需要服藥。如果你對使用藥物有顧慮,其實有一些其它的心理學領域的方法可以替代藥物的效果。比如諮詢,冥想,正念,等等。當然,需要具體的評估和建議。

如果你願意,可以嘗試需求靠譜的心理諮詢師的幫助,和精神科的方式並不同。

——————————————————

第二種可能是,尤其對於年輕人來說,我曾經在自體心理學中看到過,自體(自我價值感,自我認同感)的需要中,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需要,就是對理想化的身體和健康狀態的需要。

也許很多年輕孩子對自己的健康,外形,體形等等的重視,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

如果是這個原因,首先我們完全可以接納自己對自己的期待。然後,可以試著幫助自己思考一下,對自我的價值感,認同感,是否可以有其它更穩定的來源,來彌補這個問題帶來的一點缺憾呢?

我說「一點」,是畢竟,在這個泛抑鬱人羣都有上億的時代,「泛焦慮」恐怕只有更多吧。

———————————————

最後一點,我們容易把心理問題「污名化」。這也是整個大環境的一些影響。

實際上,至少在心理學領域內部,已經越來越重視「污名化」的現象,內部也已經做出了很多解決的努力。

希望可以早一點,看到這從內部發起的反思和努力,擴大到更廣泛的社會和人心。


據你描述,可以明確不是焦慮症。焦慮症一般是以軀體反應作為判據。

不要亂想!找點淺讀的書看看。校園散步,等等,不要亂想。


最近有沒有開始失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