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清明上河圖


手卷,便於收藏、攜帶,可以邊展邊看,隨展隨收。這種式樣適合案頭觀看。

長卷式構圖多見於唐後(人物神話故事題材),宋代山水的巔峯時期(南唐董源卷式山水鼻祖),盛行時期是北宋末南宋初一直之後(比如瀟湘臥遊圖,千里江山圖,)這個原因很大程度是文人士族的階層化,北宋時代的主流是中堂掛軸

董源一派(橫幅文人水墨山水)在北宋一直不受主流推崇,唐代盛行的人物敘事式的宏達故事卷本到了宋以後被山水畫的崛起而推至附屬地位。轉向精微工細,為人所知的人物山水結合的敘事詩篇就屬清明上河圖了

。清明上河圖相比之前的精品如洛神賦圖,女史箴圖,韓熙載夜宴圖等,宛如史記之對比山海經和詩經。 世族文人對社會文化形成主導影響後這種長卷式構圖也達到了頂峯時代(北宋李成,範寬,郭熙,徽宗,則是社會精英和皇家主導的文化潮流)。元代的黃公望一脈,明代的吳門一脈,僅僅可看做此類形勢的輓歌。明代(皇家和文人治世共存)主流文化一時有復活宋畫輝煌的衝動。但是商品經濟和世俗階層的產生使其嚴重變味了。

少攬名山大川,少有思察世態,少明心凈意。明後的市井文人,和官宦人家,爛鑿筆墨,拘泥世俗,又勾心頭角之風盛行。再少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者,新鮮的血液逐漸乾涸,當清代最有機會引入西方美學血液的時候,中國美學文化已經半身不遂了。 長卷式構圖有個需要現代科技才能解答的成就,就是散點透視。散點透視如果用最接近的影像形勢解答就是典型的現代3d電影。角色融入內容之內,產生隨變焦點,隨變逝點。舉個栗子

畫外焦點開始,隨著境遇和視覺進入畫內,每一個位置對應改變後的視覺和其可看到的景觀,一直以這種人境對應變化,使人產生人在畫中游,身臨其境的錯覺感。對應那個時代比較適合的臺詞就是:洞天。 通過這副北宋典型的畫可以稍微感覺得到。縱軸佈局實現的是空間突破。宛如人去某個地方真的旅行過一樣。 下面就可以比較容易理解橫軸長卷的時間突破概念了。

把這些局部的圖連在一起就是一副長卷,再用一根長長的線貫穿其中,長卷式山水兼具空間突破和時間突破,身臨其境,恰如人在山水中慢慢走過一遭,有始有終。越往後的時代,畫者對捲軸中的空間佈局越是得心應手(當然只限於高水平的畫者),有如人經歷過滄海桑田,從生到死,得得失失,終至虛無。所以捲軸式山水的終點往往是留白,指代無限未知的空間和旅程。時間在畫中的你走不動,無需再走下去之後停滯。但是這個世界仍然還有無盡的綿延,只是你的視覺再看不到或者看不清,你未知其境,所以你的視覺自然是未知,或者已知而無需表現出來。這種立意,必須要求畫者有很高很深的思考和感悟,也就是你要有能力表達的意識用這種形式展示出來,這種人當然要有修養,有自我見識,有表達能力,有情趣,有塑形能力,還要有錢讓你騰出空來來慢慢畫。所以這類畫越往後越加沒落,因為犧牲整個社會養出來的文人階層,逐漸衰落變質。這樣的文化結晶,在以前的生產力普遍無力的時代,堪稱奇蹟。


中國的畫手卷很長有很多原因

內容方面

1.使用散點透視作畫方法的風景畫。如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等等。

《富春山居圖》

2.使用連環故事畫形式的人物畫。比如洛神賦圖,女史箴圖,韓熙載夜宴圖等。

《洛神賦圖》

3.單一圖畫橫向排列的人物畫,如職貢圖,歷代帝王圖,八十七神仙卷(類似集體大合照)

《職貢圖》其他原因1.本身內容不長,被題跋接續的很長,這類就很多了2手卷能呈現更多內容方便觀覽。

「為什麼中國畫那麼長?」

從題主的問題中,我提取了二個關鍵詞:一為「中國畫」;二為「長」。「長」是一個相對的名詞。長度大,與短相對,指空間,亦指時間。中國畫之長不僅在於空間的長短,亦指時間之長。

題主所問的中國畫的長度問題,實質上是一個論及中國繪畫形式的問題。不同於西畫,中國畫的形式多為長軸或長卷,而在形式的背後,又有著中國獨特美學思想的影響。

1、國畫之長來源於中國人對宇宙人生的探索。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屈子便有「邃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有考之?」的天問;莊子則有云:「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年為春,八千年為秋」「北冥有魚,不知其幾千里也」。中國文藝自古以來就是在追求對時空無限性的表達。

2、老莊的「遊心」、「象罔」是中國古典藝術自由精神的哲學原型,對後世中國畫的長卷長軸形式進行了思想的鋪墊。長卷之長首先表現在它的物理長度,但更重要的是在於其表現了中國古典藝術意境的廣闊性和流動性。著名的《洛神賦圖》便是利用了長卷之物理之長而表現了一個連環式的故事。跨越了洛水跨越了時間,從相遇到離別全寫在一張畫裏,中國畫之長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表達內容的需要,這個內容不僅在於秀處,更在於「隱」處。

3、題主有提到《清明上河圖》之長。《清明上河圖》的規模十分巨大。畫家採用了散點透視,以極強的畫面組織能力為今日的我們再現了北宋後期我國都市社會的生活面貌。

15年石渠寶笈展時,我和同學在故宮武英殿前排了很長時間的隊,為了能一睹《清明上河圖》。

其實當時看到畫時的第一想法就是張擇端真厲害啊,他怎麼做到畫的長而不冗、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將動靜聚散處理地如此巧妙合理的~感謝長卷之長,讓我們看到了如此豐富多彩的北宋京城之景。總結:長是中國畫的特色。但這個長其實不在於尺寸的大小(中國畫也有冊頁、小斗方這樣的表現形式),而是對「咫尺有千里」的追求,是要借筆墨在藝術中作「乘雲氣,騎日月」的逍遙遊。這大概就是中國畫為什麼這麼長的原因了吧~
因為中國畫發明瞭散點透視這種技法,大概就是不局部的透視點是不同的。所以可以出現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這樣的超長鉅作。而西洋畫很少有這個技法。

手卷只是中國畫的一種裝裱形式,手卷便於攜帶也利於保存。其實,中國畫最主要的形式應該是立軸。除此之外,還有冊頁、斗方、摺扇、團扇、條屏、通景屏、橫幅等等。即使是手卷也不一定很長,最小的手卷全打開都不到半米。


為啥這麼問?主要還是你看的畫太少,這個問題還要加上一些定語。中國畫有大有小,什麼尺寸的都有,表現花鳥魚蟲這些主題的一般不大,工筆細描的畫也不大,表現天地山河等大場面肯定畫幅大,人民大會堂牆上的那些畫有小的嗎?畫面大小也是畫家作品的一種表現形式,對信息情感表達有著重要的輔助作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