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複習政治,突然就想到了這個問題。比如單相思,對方說個什麼話就覺得對方是不是真的在暗示自己,這種算不算主觀唯心,這種類似的小解釋,突然覺得有意思


呵呵,這個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算是給朋友們開心一下。

1、作為世界觀。

這個就說「單相思」這個問題,就是一個典型的「唯心主義」的世界觀。怎麼這樣說呢?首先唯心主義,就是一種「觀念主義」統稱。

單相思,之所以是單相思,只是因為只是一種「觀念」,只是一種「我以為我是喜歡他(她)了」,或者是我「認為我是金融一種戀愛的狀態了」,而那個對象就是我身邊的這個或者那個「他(她)」。

而這種之所以是一種「單戀」,只是因為,僅僅是一種觀念,是一種唯心地「認為」。

2、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是否是進入戀愛期,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所以,是否是喜歡,還是被對方喜歡的問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而不是一個「觀念」的問題。

所以,或者表白,或者不表白。都是實踐的問題。

這樣問題就被區分為兩個,一個是表白,或者是成功,或者是失敗,失敗後,或者繼續失敗。

還有一個可能,就是不進行實踐,依然是一種單戀。

3、為什麼依然可以存在一種「單戀」的狀態。

這個就要用「價值」——經濟學解釋。

其實,你進入戀愛狀態,一種是動物的本能,而更重要的是一種「社會功能」——社會價值。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所戀愛的對象就具有一種「價值」評價功能。

這個時候,人之所以保持這種「單戀」,只是因為他(她)在進行「價值評估」——我的交換價值能否得到認可,換言之,在價值的天平中,我們兩個是否等值。

所以,就可能用種種的評判因素來進行評估:年齡、身高、家庭、收入、學歷、相貌、性格、城市等等因素進行估算。得出一個自己的「價值量」,然後,這樣的一個價值量,運用到對方的身上,又得出一個「價值量」。如果二者差別太大,自己就認為是一種不等值的交易,所以,這個交易還沒有開始,就已經被自己給否定了。

4、物質決定意識。

自己的價值量,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是產生自己「觀念性」的根據。

所以,怎樣的一種行動,是自己的客觀物質存在所決定的。

5、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走出單戀

而意識具有能動作為,所以,不能被自己的客觀條件所束縛,所以,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

實踐的態度——愛情是一種行動,不是一種自我欺騙的幻覺。

不要用價值天平來衡量自己和對方,

所以,勇敢一些,再勇敢一些!

還有萬一呢!

不是嗎?


馬克思在《穆勒摘要》裏有一段針對現代消費社會的文化批判,他是這樣說的:『我們彼此進行交談時所用的唯一可以瞭解的語言,是使我們彼此發生關係的貨幣。我們不懂得人的語言了,而且它已經無效了,它被一方看成並理解為請求、哀訴,從而被看成屈辱,所以使用它時就帶有羞恥和被唾棄的感情;它被另一方理解為不知羞恥或神經錯亂,從而遭到駁斥。我們彼此同人的本質相異化已經達到了這種程度,以致這種本質的直接語言在我們看來成了對人類尊嚴的侮辱。相反,物的價值的異化語言倒成了完全符合於理所當然的、自信的和自我認可的人類尊嚴的東西。』『物』的語言完全湮沒了『人』的語言,這正是現代消費社會的文化邏輯。所以朋友們不要談感情,如果談那也是建立在「物」的基礎上的感情,是一種先看段位再匹配最後談合作的形式,並不是基於人彼此本身的修養、文化或者心靈美所產生的共鳴,所以不要輕易相信感情,愛情亦然。


小老兒覺得這句最絕:

「我的對象只能是我的本質力量的確證」。


你和你的感情是互相對立又統一的。

他們統一於你個人這個整體,又各有獨立性。

你的感情和你的感情投射的個體(比如說女朋友老婆之類),則不能這麼認為他們是統一於你的感情。

因為你的感情是一種精神範疇,你的感情投射的個體是一種物質範疇。

物質應該是第一性,那麼即使在你的內心,也應當把你的感情投射的個體即女朋友作為核心,而你的感情作為一種精神範疇,可以對於她有著反作用力。

不可以反過來把精神作為第一性,認為我的感情纔是核心,女朋友應當作為對立統一體,統一到我的感情中來。

如果這樣,會導致嚴重的唯心主義錯誤。不但無助於發展你的感情,還將導致你的感情和你的感情投射的個體發生系統崩離。

簡單來說,就是你們可能要分了。


感情實際上是痛苦與幸福的對立統一,當你分手的時候,痛苦佔主要地位,所以你很難受;當戀愛的時候,幸福佔主要地位,所以你很快樂;然而當初在中間的時候,就是處於矛盾的激化狀態,此時你就會很想很想解決矛盾,所以你就會去表白,然而表白又有兩種結果,一種成功那你就會幸福,失敗了,你就會痛苦,然後你就會慢慢恢復從痛苦到與幸福的和諧狀態,也就是中庸狀態。這就是一般的正常單身狀態,當遇見喜歡的人你就會心動,心動你就回到了剛剛那個想表白的矛盾激化狀態。重複以往


馬哲主要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感情的問題,物質的方面是雙方的身體財產經歷等客觀條件,精神的方面就是感覺等。要根據具體的問題分析,是從物質方面下功夫還是感覺方面。


沒有人談什麼感情?想寫聊齋嗎?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這是無比正確的。如果你是高富帥,感情會有問題?


馬克思的東西里如果有感情還會有文化大革命嗎


首先當代高中大學生最普遍的錯誤。。。將所有不屬於客觀的認識等於唯心主義。。。

唯心唯物都有主客觀的解釋,都有對於真理和謬誤的解釋。。。對事物認知是否正確和唯物唯心無關。

用馬克思來解釋:

假設你的單相思是錯誤的,對方沒有喜歡你,就是你的意識擁有讓她喜歡你的強烈意志,而這一意志與她的客觀情感態度不統一,你認知到了這種斷裂,產生了主觀意志與現實的矛盾。

假設她實際上也喜歡你,那麼就是你的意識客觀反應了這一事實,並且吻合了你的意志。只不過由於你認識的侷限性,無法對她對於你的態度做出明確的判斷。

最後指出一點,與其說哲學,不如說你是感受到了「心悅君兮君不知」的詩意,這樣的神祕與陌生感受激發了你思考的慾望。至於這樣的思考,我很欣賞,但是又不得不遺憾的指出,哲學這門專業性過於鮮明的學科,不去閱讀厚厚的原典無從正確把握這些概念。將生活中的神祕感受強加於哲學之上大多隻會換來錯誤的認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