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需要「與時俱進」思維的問題。由於正從事機器人行業,說說自己的看法。

哪些領域會越來越多地由機器人去替代?

將來科技發達,其實也並不是所有工作都有機器人去幹。在可預見的將來,機器人、人工智慧、將會逐漸替代人類的部分工作。我們簡單看看牛津大學和野村綜合研究所的研究結果。

牛津大學的預測

早在2013年9月,牛津大學卡爾·弗瑞(Carl Benedikt Frey)和邁克爾·奧斯本(Michael A. Osborne)發表了《就業的未來(The Future of Employment)》研究報告,調查各項工作在未來20年被計算機(包括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根據其研究結論,美國47%的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會被計算機(包括機器人)取代。其中被替代可能性高達97%、98%、99%的工種羅列如下:

整體上來看,可以通過下面的圖表查看各類型工種被替代的可能性。

野村綜合研究所

野村綜合研究所2015年12月發表的研究結果表明,20年內日本勞動人口的49%將被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替代,下面是最可能被替代的100個工種。而英國則有35%的工作將會被替代。

花旗銀行

2016年1月,花旗銀行聯合牛津大學發布的報告《TECHNOLOGY AT WORK v2.0》表明,中國77%的工作將會被機器人代替,「被替代率」高居全球第二,僅次於埃塞哦比亞的85%。被業界看好的「未來製造中心」印度,其「被替代率」也將達到69%。

77%,這是一個相當令人震驚的數字。如果以工作人數計算,意味著:每4個人中,就有3個人失去工作。如果以3人核心家庭(父母與1個孩子)計算,意味著:每2個家庭中,只有1個人能獲得工作。

該研究還表明,自動化浪潮的最大受益者是北美,最大受損者則是中國。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整體上面臨著自動化浪潮中最大的風險。

對了,順便看看Gakki在當家庭主婦的時候遇到機器人的時候的對話:

那麼將來人幹什麼去?

當機器人浪潮這一趨勢來臨的時候,唯一能做的就是迎潮而動,創建和提升「人」的「不可替代性」。只有這樣,才能免於「被替代」這一恐懼。

  • 人類的需求處於此消彼長的自然增長過程中,職業也處於永無止境的更新迭代過程中。迎賓導購機器人出現了,但是設計、製造、測試、維護這些機器人的工作也出現了;智能客服機器人出現了,但是開發智能客服機器人、製作智能客服知識庫的工作也出現了;性愛機器人出現了,但是性愛機器人的材料開發、機制實現、安全保障以及人機性愛心理學研究等工作也出現了。看著人們越來越忙這一現象就會知道,不管人類社會發展到哪個階段,工作都將與人類如影隨形。在這一點上,我們不用庸人自擾,杞人憂天。
  • 機械的、重複的、簡單的工作將逐漸由機器人來承擔。那麼相反,靈活的、創造性的、專業的工作還會繼續由人來承擔。需要人與人面對面交流的工作(比如教師、銷售、談判等)、需要創造性的工作(比如藝術、設計、創作等)、以及專業程度比較高的工作(比如醫生、律師、工程師等)都會一直有強勁的需求。同時設計、開發、製造、維護、銷售機器人的工作將會逐漸增長。機器人的普及程度越高,機器人相關的工作就會越多。就目前機器人的水平來講,還遠沒有達到需要擔憂機器人大面積替代人的程度。
  • 不可替代性是避免被替代的一個努力方向。其實,不僅僅對機器人如此,存在職業競爭的地方,「不可替代性」就擁有足夠的話語權。比如,廚師這一行業,將來廚房機器人也可以做出美味佳餚,廚師之間本身也存在競爭,那麼要想持續擁有競爭力,就得精研美食、提高手藝、創造花樣,以自身的獨特廚藝獲得不可替代性。在同等條件下,能創造更多價值的人將會立於不敗之地。

當然,科技的發展一直處於動態變化之中,將來的社會是人機共生、人機共舞的社會。多瞭解機器人以及人工智慧的發展趨勢和演進動態,將有助於我們在今後的職業道路上作出合理的選擇。

我有一個專欄《日本機器人業界觀察》,主要介紹日本機器人業界的一些動態,歡迎關注。

日本機器人業界觀察?zhuanlan.zhihu.com?

zhuanlan.zhihu.com圖標

進化成機器人


看看德國,工人一天工作6小時。對比一下,結論,將來人要麼一天工作一小時,要麼舒舒服服心安理得的混日子,要麼開發火星/行星。明白約否?(?????)?????(●′?`●)?????未來的事,瞎操心,過好自己,開開心心。


寫PPT 的讓你去搬磚,但是又了機器人後,搬磚可以交給機器人去做,你將轉為做PPT。

黃包車被汽車代替後,你可以做個汽車加油員。

有火車後,你可以鋪設鐵軌。

機器人的收入被轉給人類,那麼所有工種的平均工資就會上升,人類的消費水平也將得到提升。

歷史並沒有因為人類文明的成長而變得倒退。實在不行,沒有一場大戰解決不了的事情。


當社會發展到臨界點。社會生產力極大富足。同時由於失業問題社會變得不穩定時。國家會提高稅收。社會變成高福利社會。那時老百姓工作極少。還有錢花。


搞研發,搞教育,搞銷售,搞設計。

這些需要主觀意識,和創造性的工作,機器人是做不來的


在未來,機器人並不可以帶完全代替人類的工作,機器人只能替代部分人類的工作,例如服務機器人裡面,大多都用在營業廳、酒店、政務大廳、展廳、車站等,能夠取代人工服務完成一些迎賓、講解、引導以及辦理業務等重複性的工作。機器人不是萬能的,最起碼情感是沒法替代的。


如果我回答說,人去製造機器,你會說機器也可以製造機器啊!

機器人的所有設定都是人類實現的,正常的人際交往他肯定是幹不了的。

即使到了很發達的時候,機器人也不會有自我意識。

所以人類會做自己喜歡的事


少數極聰明和努力的人才有機會工作,服務機器人。其他人由機器人養活,跟你的寵物差不多,衣食無憂,也有自由,就是人生沒有啥目標感,因為機器人啥都做的比你好


理論創新,娛樂,消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