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


以中國來說就是萬物不離道。道本身就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宏觀微觀在一些領域是互通的。宇宙的一切往往就是全息的投影。雖然這麼說但是我們對宇宙的認識還是膚淺的。所以我們可以遵循已知的去推論未知。而今天我們崇尚的科學卻是需要實證的。所以科學步步為營,而哲學可以跳脫出一切框囿。把思維發散開來基本邏輯合理就不要限制想像。也許今天你說的別人會嗤之以鼻。可未來也許更多的人會頂禮膜拜。


宏觀和微觀切換是按照還原論的說法吧。您是想說從微觀的對象及其相互作用演繹出宏觀層面的對象屬性和規律。您所謂的確切的認知指什麼呢?是從宏觀到微觀的逆向還原還是從微觀到宏觀的演繹呢?又或者是被實踐驗證為正確的知識呢?
同意樓上的回答,這問題大而空!
好問題!

一句話:需要不斷跳入跳出的思維方式。如:

1、先了解微觀狀況;2、再代入宏觀背景審視;3、再思考微觀狀況的原因;4、再思考宏觀影響;

5、……


首先我得承認這並不是我的專長,所以我不能以專業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我可以談一下我的看法。我一直認為人與人之間是有差別的,這是我做事必須遵從的準則吧。你問的問題我是這樣來理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這決定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方法論。從宏觀或微觀是看待問題的兩個方面,但是殊途同歸,都是為了發現問題的本質進而求解問題。在實際生活中,普通人並沒有真正有意識地決定自己是從宏觀還是微觀看問題,更多的是一看到問題,腦中想起的是整套方法的框架,之後才是細分各種措施。當然了,像一些牛人,更多的是從各種宏觀數據入手,總結規律,然後提出建設性的方法。但是我們是普通人,還是按照普通人的方法來,做到心從本心而無悔就夠了。總結:沒必要較真從宏觀或微觀看世界,把重點放在解決問題上。受力分析既可以從整體,也可以獨個分析,但是獨個分析可以找到每個構件的內在聯繫,就是複雜了一點。

想成長的時候自然會悟

上學的時候靠腦子,經歷生活時候,悟會自動從心而發吧。

1不能太忙碌,或者說知道自己為什麼忙碌,有安靜獨處思考的時間挺重要的。

2若是安靜下來能拿起聖賢書偶然讀一下,應該會有收穫。3不過,這都是出自別人之口,最重要的還是要從自己的身心經驗里揣摩吧。同一段舞蹈,不同人學完後每個人都是跳的不一樣,有自己的感覺。其實這樣才是對的,才是好的。

隨便胡扯,隨便看看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