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任何一個選擇,都是伴隨得失的。

以前讀中學時,我和班裡的另一個女生,作文都還不錯,經常被當作範文在課上讀。但每次她的作文分數都會比我高一些,老師給的評價是,她的作文更正能量,而我的則有些頹喪。

我倆當時的夢想,都是將來能有一份以碼字為生的工作,例如報社記者,或是小說寫手。

很多年後,某次在一位同學的婚禮宴會上,我們彼此碰面。席間交談起來,她了解到我一直不間斷地碼字,寫過各種案子,寫過末流小說,沒有什麼大作為,但確實持續在做自己喜歡的事;而我也得知她早早就放棄了碼字,嫁入豪門,全職照顧先生和孩子,是實實在在「人在香港,剛下飛機」的精緻太太。

一場宴席,從頭到尾,她都在向我表示羨慕,遺憾她對文字理想的放棄,感嘆這些年時間都花在了不值得的事上了。

但事實上,她同樣很幸福,沒有什麼「不值得」的人生階段。一個人的幸福,是掩飾不了的,談起家裡生意的風生水起,談起生活里的愜意享受,她都笑得燦爛。

我當然也很羨慕她,美麗自信的同時,還很有錢,不必為生計奔忙。

所以其實不存在「值得不值得」,關鍵看自己想得到什麼,選了之後有沒有得到自己想得到的那一部分東西罷了。

任何一次選擇,都伴隨得失,我們在人生的岔路口選了一條路往下走後,一定會看到這一條路上的美景,會遭遇這條路上的坎坷,同時也會失去看到另一條路上美景的機會,也避免另一條路上可能遭遇的坎坷經歷了。

生育孩子、陪伴孩子這事,也是類似。

我不知道「犧牲」這個詞是否準確,我更願意用「得失」來形容選擇的後果。

我一直覺得,在我們決定要生育的那一刻,其實就已經註定了本次選擇帶來的可預見的得失了。

儘管大部分的女性都很想平衡好工作和育兒,但生育和嬰幼兒早期陪伴,確實是會耗費我們較多的時間和精力的,也可能確實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們的事業——我不願意去否認這個事實。

不止是女性,也包括對家庭負責,願意多花時間陪伴孩子的男性,育兒也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的事業。

但是,得失的判斷,得失的多少,不同的人,是有不同標準和感受的。

有些人天生更愛家庭生活,相夫教子讓她的內心更加圓滿,有些人卻更擅長在職場披荊斬棘,陪伴孩子的慢節奏生活反而會讓她焦灼不安。

有些人原本職業就是母嬰、教育相關,有了孩子可能會讓她對事業有更深刻的認識,有些人的職業發展則日新月異,育兒的幾年真有可能她就被後浪拍在沙灘上難以翻身。

「陪伴孩子成長」這事,於一部分人來說是「得」,於另一部分人來說可能就是「失」。

那麼重要的不是問別人「值得不值得」,而是慎重考慮我們自己的需求後再做選擇,問自己「值得不值得」。

人生之所以精彩,也在於我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

除了我們可預見的選擇後的得失,也還有很多我們不可預見的得失,會隨之而來。

就像有些媽媽,放棄了某份工作,卻受了育兒知識的影響,成就了另一份育兒相關的職業。

有些媽媽,因為孕育被調離了重要的工作崗位,卻因為邊陪伴孩子邊慢下來學習,在單位轉型後,又成了重要項目的負責人。

我自己就因為陪伴孩子,常常會得到很多學習和生活上的啟發。

也發現曾經學過的很多教育理論,實則和現實有很大的差距,這令我更加願意去多學多看。

我個人是非常認同和支持「在嬰幼兒早期應該給予孩子更多陪伴」的觀點。

但我不是勸那些更熱衷追求職場輝煌的爸爸媽媽非要違心去多陪伴孩子,然後等待未知的「得」,上面說了,每個人的需求不同,追求不同,感受也不同,但也許我們可以試著,努力把「選擇後的結果」變成「值得」。

如果選擇多陪伴孩子少拼事業,就多看到生活里的「得」,不用太糾結事業上的「失」;如果選擇少陪伴孩子多拼事業,就多看到事業上的「得」,不用太糾結生活里的「失」。

當然,「陪伴孩子」和「發展事業」,兩者間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頂多算是人生某個階段不同的兩個側重點而已。

人生也不是單一的選擇題,絕大多數的職場媽媽,仍是在努力平衡著「育兒」和「事業」的,差別只在於,有的人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一點,有的人拼搏事業的時間少一點,兩者都沒有絕對的「犧牲」。

如果我們把自己人生的每個重要節點連起來,會發現,人生其實並不是一條平滑上升的直線,而是起起落落卻又穩步向前的波浪線。

育兒和事業,也在這條線上。它們也總是隨著我們的人生浮浮沉沉的。

有些年,我們的事業可能會相對順遂,有些年,我們的家庭生活可能會相對順遂,而有些年,我們會遭遇職場或生活上這樣那樣的變故。

這麼說似乎也帶點宿命的味道。

但誰又知道,我們如果不多陪伴孩子,那幾年的事業就一定是節節攀升的嗎?

又或者,我們如果更多地陪伴孩子,就勢必會讓事業一塌糊塗嗎?

我們容易後悔,容易認為某些付出「不值得」,是因為我們常常愛盯著他人的「得」看,愛用他人的「得」來權衡自己的「失」。

就像我們用心陪伴孩子後,很快忘了彼此的快樂和滿足,只羨慕那些職場上升職加薪的閃耀媽媽那樣,但其實,人家的閃耀也許是用失去無數個陪伴孩子入睡的時光加班換來的呢。

所以如果選擇了,不忘初心就好。

能不忘初心,每個選擇都是「值得」的。

但「不忘初心」真的很難,我們應該常常提醒自己。

共勉~

謝邀@知乎親子 。


對這個問題糾結,大多是因為,我們知道,家庭與事業,並非簡單的非此則彼關係。

陪伴孩子犧牲的事業時間,是否對家庭整體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也許是讓人最難決策的原因。

正如我家隊友,在我懷孕初期,突然得到了一個外地很好的offer,去還是不去?

留在本地陪伴孩子,但這種機會可遇不可求;

抓住機會發展事業,但需要犧牲陪伴孩子的時間,沒辦法每天看到孩子。

當然,在我的支持下,他選擇了去。

結果3年後,就是現在,他還是後悔了。

看著當初的小嬰兒,唰一下長成了小男孩,看到這個男孩愛媽媽比愛爸爸要多,他就陷入的深深的遺憾與自責中。

隊友的遺憾

而我只能安慰他說,

假如回到三年前,你在當下那個節點,我相信你還是做相同的選擇。

因為,那份工作就是你喜歡的、擅長的。現在看來,你個人的能力、家庭的總收入與發展,的確比三年前,有了質的飛躍,我們失去的反面,就是獲得。

在這個節點,你選擇了事業,你滿意了自己的選擇;但等到下一個節點,也許你就會抱怨自己當初的選擇,認為自己因此錯過了家庭。反向同理。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有了孩子後,才發現,家庭與事業,很難篤定地排好先後次序,然後做決策。

人到中年,非要在陪伴和事業上做選擇,說起來輕易,選起來的確很難。

在這個節點,我們選擇陪伴孩子,是因為愛他,珍惜他最依賴父母的這幾年時光;

選擇拼搏事業,除了為自己謀發展,更多也是因為愛他,希望給他更好的家庭環境,更豐富的物質基礎。

說到這裡,真羨慕我身邊的兩位朋友,對事業和家庭,都篤定地排好了序。

同學W。

211畢業後在一線城市發展,老公因為公司外調,到了三線城市開荒;為了結束兩地分居的生活,她也隨著到了另外一個城市,找了份銀行的工作,但非常忙。

後來懷孕生產,她把工作辭了,當了幾年全職媽媽。錯過了職業發展期,現在自己開起了小店,收入遠沒有當時高,甚至因為疫情,目前還在虧錢。但她卻對自己的這個選擇非常篤定:

(她原話)

我認為家庭比事業更重要,我不想錯過孩子重要的那幾年,我自己帶她,培養她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自己開店沒太多約束,我能參加孩子每一次的學校活動,照顧她的起居飲食……在孩子小學以前,做好這些事,我認為對教育孩子是事半功倍。

朋友L。

985畢業,互聯網行業,最早的時候在廣州,後來去了深圳,再後來跳到帝都。

他的孩子出生時,他在深圳工作,老婆孩子都在廣州。他每周回廣州。半年後,遇上更好的工作機會,毫不猶豫跳帝都。因為初創企業很忙,他1-2個月飛廣州一次,每次呆2天。孩子頭兩年,基本上沒辦法陪在身邊。

今年,他的孩子4歲,他在帝都買了房,一家團聚,他的事業在同齡人中可謂非常成功,他也會對自己當時的選擇非常篤定:

雖然我不知道她什麼時候學會翻身、什麼時候學會走路、什麼時候說完整的一句話,幾乎少有陪伴孩子的時間……

但是換來了她更多的機會,更好的家庭發展,為她的未來創造更好的環境,我自己的事業也一直處在上升期,不斷積累能力,不存在擔心所謂的高不成低不就的「中年危機」。

當下,同學W,優先選擇了家庭;朋友L,優先選擇了事業。

但是當下的篤定,並不代表將來。

因為,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到生命結束,也許你還不能篤定地說,當初的這個選擇,值得或者不值得。

正如我過世的媽媽,29歲生的我,30歲到40歲那10年,非常拼——讀研、加班、應酬、出差……我小學畢業以前,甚少能看見她。但是她卻從一個小小的基層員工,一步步晉陞成為公司管理層。她的收入翻幾倍,我們家搬了房、買了車、過上了更寬裕的生活。

在那個當下,事業更重要,她會認為值得。

但後來她的遺書里,卻寫下了很多遺憾:

錯過了我的成長,錯過了很多與我相處的時間,假如她知道我們只有短短20年,也許不會再用同樣的方式度過那段中年期。

在那個當下,家人最重要,她會認為當初的選擇不再那麼值得。

還有我過世的舅舅。年輕的時候,銀行曾經想派他到瑞士學習鍛煉幾年,回國後提拔。當時我表妹剛出生沒多久,猶豫再三,最終沒去。

也許,在那個當下,他會認為犧牲事業,值得。

但是後來,錯過了一次機會,在事業上沒能謀求更好的發展,直到他患病離世。

也許在那個當下,他會對自己犧牲事業的選擇,充滿遺憾,認為不值得。

所以說,這個問題並沒有答案,也不可能有答案。

假如能夠篤定自己的人生排序當然最好,假如不能篤定,也就只能在收穫與遺憾中前行。

這就是人生本來的模樣吧。

@知乎親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