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講述的是什麼?所反映的時代是什麼樣的?劉義慶想告訴世人什麼?


《世說新語》相當於今天的微小說,短小精悍且有料。說起這部書,很多人會想到魏晉時期的名士風流,想像那個放蕩不羈愛自由的時代。兩年前細讀此書,覺得這部書很生活化,很有趣。這部書從各個方面介紹了魏晉風貌,有神童、有美男子、有夫妻情侶見的日常恩愛或互懟、有朋友間的往來、也有領導與下屬對話時各自心裡的小九九等。

《世說新語》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批神童的形象。從文本來看,編者不同於儒家思想中要「守拙藏愚」的觀念,而是崇尚天才。神童首先是「童」,孩童身上保留有那種天真、口無遮掩、靈動有趣,讀到後面發現,其實魏晉時期的成年人身上往往也有這種赤子之心。所以,看魏晉名士不妨先從孩童身上的特質談起。

一、神童篇

從孔融讓梨到孔二子覆巢之下無完卵。孔融,字文舉,就是讓梨的那位。孔融有二子,就是那個「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代言人。一家三口都是平平無奇的少年天才。

《融家傳》曰:「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後漢書·孔融傳》李賢注

孔融讓梨並不見於《世說新語》,而是出自《後漢書·孔融傳》(一說源自《世說新語箋疏》)。這個故事幾乎成為了謙讓的代名詞。其實,暗戳戳地想,強者讓弱者,叫「謙」。孔融作為兄弟中最小的那個,不把大個兒的梨給哥哥們,搞不好要遭來一頓毒打。從這個角度來講,實在談不上謙讓。但無疑,孔融是個識時務的機智boy,並且,他這一「讓」,在宗族裡面奠定了他品德高尚的崇高地位,也因此流傳古今。從厚黑學角度來講,他很懂得如何將劣勢轉變為優勢,是古代個人自我營銷的經典案例。笑。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僕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僕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世說新語·言語》

孔融的第二個標籤,就是回懟別人「不大聰明的亞子」。孔融就相當於現在的童星,大家都知道他的名氣,然而就有人酸他說小時候厲害,長大了還不知道怎麼樣呢(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回懟,看你這樣,估計小時候就不咋的吧。以後若有人這般說你,你也可以懟回去: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不過,《世說新語》這一段到時引出了一個話題究竟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還是三歲能看老。前者以《傷仲永》為典型代表,後者在古籍中也不少見比如司馬光砸缸、王冕少時畫畫,這些厲害人物小時候就很不一般等。從諸多篇章可以看出,編者劉義慶對少年天才是頗有讚詞的。

孔文舉有二子,大者六歲,小者五歲。晝日父眠,小者牀頭盜酒飲之。大兒謂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禮!」

——《世說新語·言語》

再來讀孔融二子的故事,不禁暗忖,這倆小孩兒果然是遺傳了孔融抖機靈的本事。孔融倆兒子趁他爹睡著時偷酒喝。喝完大兒子說要參拜下,小兒子說偷都偷了,還在乎什麼禮節。我估計,二子做此偷酒議論之時,孔父是醒著的,裝睡而已。聽著倆兒子如此抖機靈,想必是又愛又恨,棺材板都快要壓不住了。讓梨之英明毀於一旦。忽然想起孔乙己,讀書人的事兒,嗯,算不上偷。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

——《世說新語·言語》

孔融結局,倒有一抹悲涼的意味。孔融犯事,即將被處決,希望罪不及二子,然而兒子絲毫沒有害怕的意思,慢悠悠地說「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把魏晉時期那種曠達、不畏生死的氣度,展現地淋漓盡致。

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世說新語·言語》

這是個大人逗小朋友玩兒,沒想到小朋友語出驚人,驚呆了大人的故事。徐稚小朋友九歲的時候,月下玩耍,有人問他把月亮裏的東西扣出來,月亮是不是更亮啦?徐稚小朋友抑制住心裡的mmp,然而還是舉重若輕地答道:此言差矣,就像你把眼睛裡的瞳子扣掉,眼睛並不會更亮。豈止不會亮,簡直會瞎啊。

你以為這樣就完了嗎?細思更好玩兒。

「若令月中無物」,月亮中有啥呢?沒錯了,有吳剛,有月兔,退一步講,還有棵桂樹。想必古人認為是這些「物」遮住了月亮的光芒。魏晉時期,天文知識尚未挖掘,估計大人也不曉得月亮發光是反射太陽光之原理。基於此,且「物」與「月」為一個整體,因此「物」並不能影響「月」之光;假若「物」能遮擋「月」之光,則「物」比必獨立於「月」之外,蓋於「月」表面,那「物」得有多大才能遮擋「月」之光芒!

拿這樣的問題來問一般的小朋友,可能會覺得好像是那麼回事,或者直覺不是那麼回事,又因不具備天文知識,不曉得如何反駁。然而徐孺子——徐稚小朋友厲害了,他利用了類比的手法,巧妙反駁。以眼比月,以瞳類物,這個答案我給101分,多一分不怕你驕傲。賦比興手法先秦有之,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心雕龍》一出,藝術手法可謂集大成,小朋友都能使用自如啦。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世說新語·方正》

還記得初中課本上陳太丘兒子元方與陳太丘友之間關於守信的一場小辯論嗎?陳太丘與朋友這對cp約定中午一起去玩耍,太丘友不守時,太丘很生氣,不帶他玩兒了。太丘友姍姍來遲,不見太丘,對他兒子破口大罵:你爹太不是人了!(初中老師講得很是文雅,其實這就是句罵人的話)說好一起去郊遊,怎麼能不等我呢?陳太丘的兒子也不是喫素的,三言兩語使其語塞:你與我爹約定中午見面,你來晚了這是不講信用;這就算了,你還對著兒子罵爹,這是沒有禮貌元方很慚愧,太丘兒子很得意,頭也不回的走了。

這個小故事短小精悍,言簡意賅,又是大人與小孩之間的對話,結果不出意外,小孩完勝,大人全敗。這又是一個神童誕生記的故事。

從以上神童的事例可以看出,魏晉時期的教子思想是:出名要趁早。為此,大人都可以當炮灰的。

《世說新語》一書,新就新在其語言詼諧,文章短小,相當於現在的笑話故事大全。沒錯,中國最早的笑話大全。其新意也在於一點:語出驚人。簡單說就是放蕩不羈愛自由。換言之,就是皮一下。皮有皮的模式,模式大致有:大人小孩對話,表現小孩是神童;調侃平時敢怒不敢言的上司領導;蠢萌蠢萌的人設,最後一鳴驚人;大智若愚型;坐而論道式;類似現代夫妻穿越回去秀恩愛型的;犯了可愛的小錯誤型的……,總之就是不說尋常語,結局多半會來個神逆轉。


《世說新語》是一部野史筆記,算是小說,但是這本書的小說性質和我們現在的那種小說不一樣,語言非常短,可能只有幾十個字就可以說明一個事情。

有很多小說模仿它,不少戲劇小說都取材於這本書。

《世說新語》是研究魏晉風流的極好史料。


時間是魏晉時期,主要是當時一些名士的言行,非常有趣。

表達一種任性曠達,追求內心的舒適愉悅,推崇表裡如一的真。


名士清談,縱酒任誕——時代背景下的魏晉風度

春秋末年,豫讓兩刺趙襄子,以死報智伯。有人曾勸道,何必自苦如此,求以報仇。他卻說: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壞二心者也!

三國後期,姜維身死,季漢君臣興復漢室的理想,終於煙消雲散。

大廈傾覆時,他密通後主: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豫讓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此後三家分晉,秦漢帝國從萌芽走向大一統。

姜維忠心報國,至死方休,此後三家歸晉,秦漢帝國的餘燼最終熄滅。

劉備諸葛亮這樣「心神無貳」的君臣關係,一去不復返。朝堂政治,幾乎進入了黑暗森林時代。只要存在潛在威脅,就是被猜忌和肉體消滅的對象。

文明越發展,殺戮越殘酷。

士大夫階層,先是經歷兩次「黨錮之禍」的打擊,又逢魏晉禪代之際的大肆屠戮。最後八王之亂,政治黑暗,五胡亂華,神州陸沉。

生逢亂世,國家前途渺茫。

面對險惡的生存局面,新的思想潮流迅速興起,他們抗拒朝堂政治,崇敬避世隱居,以保存自身;不理俗事,不尊禮法,是對規則約束的抗議;清談玄理,品評聲價,以求得到大眾認可;縱酒任誕,驕縱奢侈,注重個人精神追求。

《世說新語》集中記錄著漢朝以來,尤其是魏晉人士的一言一行,展現著後世所謂的「魏晉風度」,那他們都幹些什麼呢?從以下幾點,可以得窺一斑。

1:抗拒朝堂:崇尚隱居

2:驕縱奢侈:因酒殺人

3:行為習慣:任誕不羈

4:名士標配:縱酒與五石散

1:抗拒朝堂:隱居

西晉八王之亂時,趙王司馬倫為相國,曾派使者拿著委任狀,徵召羊忱做官。這在現代應該是一件值得慶祝的喜事,但羊忱拒絕做官,看見使者就倉促逃避。使者倒像捉拿犯人一樣,緊追不捨。羊忱覺得不下狠手,應該跑不了,居然左右開弓射向對方,使者見羊忱如此精於騎射,纔不敢再追。

後來司馬倫篡位稱帝,又很快被司馬冏諸王殺死,羊忱的先見之明讓他逃過一劫。

羊忱性甚貞烈①。趙王倫為相國,忱為太傅長史,乃版以參相國軍事②。使者卒至,忱深懼豫禍,不暇被馬,於是帖騎而避③。使者追之,忱善射,矢左右發,使者不敢進,遂得免。

時人稱道歸隱者為高尚。殷浩、謝安就是因為早年歸隱士林,獲得舉國稱道,出山後得以執政。

郗超每聞欲高尚隱退者,輒為辦百萬資,並為造立居宇。

你好郗超,給我打錢百萬,我也歸隱,好不好?

2:驕縱奢侈:墮落

小時候,看到石崇鬥富,把蠟燭當柴火燒的故事,不禁大呼浪費。但是看了下邊這個故事,才知道,閑著沒事燒點蠟燭玩,還是很健康環保的!

石崇在大宴賓客的時候,經常讓家裡的美女去勸酒,如果客人不喝,就讓人殺掉美女。王導和王敦曾經一起去石崇家。王導平時酒量就不好,但是看到這陣勢,也不得不勉強自己喝酒,很快就喝醉了。可王敦不一樣,每次勸酒都不喝,就想看看石崇到底殺不殺勸酒的美女。結果石崇連著殺了三個美女,王敦還是面不改色,就是不喝酒。王導勸他,你喝了吧,不喝就殺人啊。王敦卻說,他殺自己家裡人,關你什麼事!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①,客飲酒不盡者,使黃門交斬美人②。王丞相與大將軍嘗共詣崇,丞相素不能飲,輒自勉強,至於沉醉。每至大將軍,固不飲,以觀其變。已斬三人,顏色如故,尚不肯飲。丞相讓之,大將軍曰:「自殺伊家人,何預卿事!」

小時候,看到石崇鬥富,把蠟燭當柴火燒的故事,不禁大呼浪費。但是看到這個故事,才知道,閑著沒事燒點蠟燭玩,還是很健康環保的!

3:行為習慣:任誕不羈

祖逖,沒錯就是聞雞起舞的民族英雄,剛渡江到南方時,非常貧儉。有一次,王導庾亮等人去探望他,突然發現祖逖家裡錦袍成堆,珍玩飾品滿桌,大家都很奇怪,你這是中彩票了?祖逖卻大大咧咧,不遮不掩地說,昨天晚上啊,去秦淮河那邊幹了一票。原來,祖逖經常讓手下士兵四處搶劫,政府呢也不管不問。秦淮河多大族富戶,自然是個大單子。

祖車騎過江時,公私儉薄,無好服玩。王、庾諸公共就祖,忽見裘袍重疊,珍飾盈列。諸公怪間之,祖曰:「昨夜復南塘一出。」祖於時恆自使健幾鼓行動鈔,在事之人亦容而不問。

祖逖,你這樣搞,無怪乎北伐時候,朝廷不出兵不出錢了。

不過說實話,這種事在當時算是普遍,北方南下之人,要麼是世家大族不缺錢財,要麼是平民百姓,淪為大族奴僕。像祖逖這種,二三流士族出身的流民統帥,沒有辦法,只好行此下策。

4:名士標配:縱酒與五石散

劉伶體內缺酒,肝疼,急得不行,找妻子要酒喝,妻子生氣,把酒具砸了,酒倒了,哭著勸他,你喝酒過度,不想死就戒了吧!劉伶說,非常好,但是自己管不住酒癮,需要祭祀神靈,立下戒酒誓言。妻子給他準備好酒肉以祭祀神靈。劉伶說,我啊,喝酒厲害啊,一次喝十鬥,喝醉後還需要五斗來透透)。喫喝祭祀用的酒肉,很快就醉了。

劉伶病酒,渴甚,從婦求酒。婦捐酒毀器,涕泣諫曰:「君飲太過,非攝生之道,必宜斷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當祝鬼神自誓斷之耳。便可具酒肉。」婦曰:「敬聞命。」供酒肉於神前,請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醒。婦人之言,慎不可聽。」便引酒進肉,魄然已醉矣

1、劉伶喝酒需要找妻子要,看來劉家早已不得不實行酒類監管制度

2、劉伶一要酒,妻子就生氣。看來早已聽膩以後再喝酒是狗之類的話

3、五斗解醒,就是透透的意思。我一直以為是下里巴人為了勸酒逗樂說的混賬話,沒想到古已有之,今人誠不我欺,大河南文化還是源遠流長啊)

有趣,有趣,愛喝酒的人看看吧!

再說五石散

何平叔雲:「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郎。

這就簡單不用譯。

何晏,字平叔,是魏晉時代最早的清談大家,喜歡五石散,其他人紛紛消防。服用之後,有這些功效,讓皮膚白皙,自古以此為美。皮膚敏感,所以都喜歡穿舊衣服,以致蝨子叢生。精神振作,放浪形骸。也就是何晏所說,神明開朗。

何晏是出名的小白臉,魏明帝曾經懷疑他臉白是擦粉太厚,於是在大熱天請他喫湯麵,何晏熱的滿頭大汗,用袖子擦臉。事實證明,人家沒有!

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餅。


東晉政治笑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