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半掛鉤的是修養,知識多半掛鉤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談吐文雅是文化,舉止得當是文化,學歷文憑是文化,穿著得體也是文化,普遍上不是結果導向的,這些不能導向社會現實上的成功,比如換不了錢,車,房,地位等實際物質。

知識不一樣,你有戶外生存知識,戶外便多一分生存可能,你有數學知識,便可以更快更好的計算事物間的價值,這裡的知識偏向技能,偏向結果。

所以文化與知識之間並不相等,甚至並不相關。


想到一本書,費孝通的《鄉土中國》(我最近的回答里這本書出場率好高2333)

書里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講到農民是否「愚」或者說是否真的比城裡人「智商低」。

原文論述我沒有做摘抄,這裡不作搬運,如果感興趣可以購買看看。

談談個人看法吧。

知識是多樣的,務農的人要知天時,做官的人要懂人情,教書的人要懂傳授,這些放在大學裡、專業里,就是農學、管理學和教育學。

文化是相對狹義的,你可以說讀書識字是學文化,但是不能說面朝黃土背朝天是學知識,你可以說書畫琴樂是文化,但你肯定不會說識谷認稻是學「文化」。

《鄉土中國》中講到教授的孩子為了不弄髒鞋襪,在田裡活動自然不如農家的孩子,但是農家的孩子在課堂里的表現遠不及教授的孩子。所以我們要說農家的孩子就是「愚笨」嗎?未必。

放在文化知識和文化上,農家的孩子不懂漢語拼音,不懂英文單詞,他們就是沒知識的嗎?教授的孩子懂了讀書識字,卻不懂務農需要的知識,他們是有知識的嗎?也未必。

竊以為文化≠知識,或者說文化是知識的一方面。沒有文化≠沒有知識,但是沒有知識大約是可以等於沒有文化的。


知識和文化,是一種陰陽關係,既不同,也不能分離。孤陽不生,孤陰不長,知識離開文化就會僵化,教條。文化離開知識就沒有根基,就會假大空。知識和文化相互配合,才會有新的文明出現。


知識是信息,文化是人類對知識和經驗的運用。學以致用,學習知識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運用知識來創造人類的各種文化,如政治,經濟,科技,軍事,衛生,教育,藝術,娛樂和運動等等,都是文化。文化這個概念是相當於野蠻或原始而來的。由於人類進化,由原始野蠻邁向文明,文化也就隨之創造出來了。

所以說,知識學了之後,束之高閣而不用,那麼知識還是知識,是死的,不可能長期記得住。但是知識一旦被運用,就變成了文化這個活的東東,就會不斷地變化和發展。現在很多學校的所謂學習知識,既不聯繫實際生活加以運用,而不進行起碼的親身觀察和實驗。這樣學到的知識都是死知識,除了應付考試,給人的益處很少。


你說的文化,我理解為知識和修養所融合的產物。融合不好的,自然就沒文化,與知識有關聯,但不是充要條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