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在榮耀三週年的活動上,號稱定義未來手機的榮耀Magic發布了,這款手機多多少少還是給消費者帶來了驚喜,此前小米MIX概念手機發布的時候,大家就在談手機的創新問題,那麼從目前的市場表現來看,所謂的手機創新到底應該聚焦在硬體上的創新(比如曲面屏或快充等技術)?還是更應該聚焦在產品理念上的創新?各位大神都是怎麼看的呢?


很多人會說理念和硬體「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但要你兩者必須選其一呢?

看看真正的全球性品牌星巴克、耐克、可口可樂,背後都是理念的勝出,價值觀的勝出。我說過多次,現在中國消費升級,產品早已過了拼功能的階段,心理因素在產品中佔比越來越大。你買一個香奈兒包,價格5萬,功能屬性的價格可能只有1000,而心理屬性的價格高達49000。

手機也是如此,早已不僅僅拼硬體。很多人認為某某品牌高價低配,這是典型的思維誤區。人家拼的就不是硬體配置,拼的是明星廣告轟炸,拼的品牌知名度,拼的線下渠道全覆蓋。硬體配置只是夠用而已,它用不著跟你拼。

谷歌發布Pixel,很多人也是不解。谷歌做智能手機已經基本失敗,還前僕後繼圖個啥?其實它做硬體很有必要性,因為它的人工智慧技術領先,但光有技術沒有技術載體。人工智慧需要載體,需要硬體設備。不管操作系統、應用軟體、數據存儲蒐集,都需要硬體載體。

人工智慧需要硬體載體,這是第一點。人工智慧不是籠統一塊,而是分為13個方向,這是第二點。下圖為人工智慧13個細分領域及代表公司:

13個方向的技術每天都在快速更新,很多已經被用於智能手機而你卻沒感知。我們以近期廣受關注的榮耀Magic為例說明人工智慧技術在手機上的應用。

傳統智能手機,人是控制中心,手機只是被動響應。榮耀Magic在設計理念上跟以往智能手機有區別。它是自動感知判斷,主動識別語義和場景提供服務

基於這一理念,其在硬體配置上搭載多種感測器,如手握識別、指紋識別用以感知觸覺,指南針/GPS用以感知方位,光線感測器用以亮度,距離感測器感知距離。這些感測器可以主動感知用戶環境,在麒麟晶元支持下進行運算處理。

多種感測器綜合能夠實現很多實用功能:如感知亮滅屏,拿起手機,眼睛看它的一瞬間自動亮屏;放下手機則自動熄屏。

在硬體層之上,榮耀Magic Live系統擁有自然語義理解、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決策系統和推薦系統。軟硬體綜合運用,實現諸如以下功能:

人臉識別:Face Code功能主動識別人臉。當收到新消息時,主人能在鎖屏狀態下看到消息詳情,對他人則隱藏。

語義和場景分析,智能推薦:在聊天內容中提及電影相關信息時,推薦近期熱映大片;在開車時,自動檢測並提示切換為Magic Auto駕駛模式;在手機上瀏覽頁面時,長按Home鍵即可體驗Deep Think功能,可根據當前頁面關鍵字推薦信息。

信息隨需呈現:用榮耀Magic打完車後,鎖屏界面主動展現司機車牌信息;到電影院後,手機主動展現已訂電影票的取票碼;靠近快遞櫃時,榮耀Magic自動呈現快遞取件碼。

很多人都希望工具越用越順手,榮耀Magic系統在每次感知和理解後,會越來越瞭解用戶,越來越符合用戶習慣,越來越像真正的私人助理。

以上這些技術都是人工智慧的某一方面,這些人工智慧技術已經應用於榮耀Magic,以後還將用於更多智能手機。所以谷歌做手機的目的也顯而易見:有人工智慧技術,還要通過硬體載體將技術送達用戶。

而在未來,人工智慧技術還將向汽車、服裝、家電、工業機器……或者說每一種用品滲透。而智能手機已經不再侷限於拼內存、像素、處理器,廠商之間面臨更高層面的設計理念和專利技術競爭

這對某些廠商是好消息,對某些廠商則是噩耗。哪些是哪些,你懂的。


全方位發展,哪個方面有成果就先在短時間內聚焦一個方面

比如華為年初的P9體現的是引入著名品牌徠卡的品牌效應助力華為攝像頭技術,榮耀8體現的是軟硬體與使用體驗的協調,Mate9體現的就是華為處理器的開發,而榮耀Magic體現的則是華為2016年的整體手機技術。與其他手機不同的是,Magic主要受到了小米Mix的刺激,因此需要在華為尚無十全把握,但需要立刻應急展示。選擇榮耀團隊推出這款手機也是為了儘可能的擴大華為榮耀的品牌影響力和盡量給M和P系的避險。

先佔個坑

硬體和理念是一點都不衝突的地方,反而硬體是理念的承載和依託
硬體,所有的理念都需要實體的硬體來實現,而軟體的作用是良好驅動硬體,因此硬體是基本。軟體的小打小鬧的微創新太容易被借鑒,被移植,被copy,而重大的軟體突破必然要有相應的硬體去支持
個人認為手機已經玩不出新花樣了,在手機上找創新無異於在兼容機上找創新。。。該有新東西來改變世界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